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日出陈白露小东西

日出陈白露小东西

日出陈白露小东西【篇一:日出教案】日出讲稿今天我们进入中国现当代戏剧的欣赏。

我们在高中时就学过曹禺的巨作《雷雨》,相信大家对曹禺一定不陌生,今天我们来欣赏他的另一部作品《日出》。

作者简介:首先给大家介绍一下曹禺:他是中国现代著名剧作家,曹禺是他的笔名,原名万家宝。

1910年9月24 日出生在天津一个封建官僚家庭。

他父亲官场失意,整个家庭的气氛是沉闷压抑的。

曹禺的母亲在他出生后三天就去世了,他由继母抚养长大。

他在这个大家庭里孤独寂寞的成长,常常一个人躲在房间里看书,也经常随继母出入戏园,观看京剧、昆曲、河北梆子等许多地方戏曲,以及当时流行的文明新戏,欣赏到余秋岩等许多著名演员的表演,对戏曲产生强烈兴趣。

1930年曹禺升入南开大学,第二年转入清华大学文学系。

大学时代是曹禺思想发展的重要阶段,家庭衰败,父亲去世,使他深切的感受到世态炎凉并在对人生的思考中发奋努力。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他参与了抗日宣传活动,接触到士兵、工人等下层人民,在这一过程中,他确定了“我要写戏”的人生道路。

他大量阅读了莎士比亚等西方文学巨人的作品。

1933年,23岁创作了处女座《雷雨》,奠定了他在中国戏剧史上的地位,解放前他先后又创作了《日出》、《原野》、《蜕变》、《北京人》等剧作,解放后,他又创作历史剧《王昭君》等。

他是中国话剧艺术的集大成者,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

曹禺剧作的成功标志着现代话剧在中国的成熟。

他的经典之作《日出》、《雷雨》、《原野》一起被称为生命、人生、人性的“生命三部曲”。

作品简介:下面我们来欣赏他的作品《日出》,《日出》来源于作者经历过的一些触目惊心的往事。

1932年,曹禺和同学陪伴两名外籍教师到五台山和内蒙古远游,他们首先来到太原,在这座破败的古城里,那些脸色腊黄,身躯瘦弱的妓女给作者留下深刻印象,那些妓女被圈起来,她们的脸从洞口漏出来招揽嫖客,嫖客看中谁,老鸨就拉出来逼她们接客。

1935年,中国旅行剧团来天津演出,团长住在繁华街口的恵中饭店,曹禺有时来到这里,借机观察这豪华饭店中的各种人物。

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那些年轻貌美的交际花,据说,有一位交际花因为靠山破产而服毒自杀。

1935年红极一时年仅25岁的著名电影演员阮玲玉因为婚姻问题受到毁谤,不堪忍受而服毒自尽,这一事件成为曹禺写《日出》的重要因素。

《日出》中许多人物身上都有现实生活中曹禺看到的人物的影子。

改剧完成于1935年。

以30年代具有中国特色的半封建半殖民地都市天津为背景,以“交际花”陈白露的华丽客厅和翠喜所在的三等妓院“宝和下处”为具体地点,展示了“有余”和“不足”两个社会阶层完全不同的生存状态,实现了对“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社会的揭露。

(解释损不足以奉有余的意思)全剧共四幕,其时间分别为:黎明,黄昏,午夜,凌晨。

作品主要描写了三类人物:一是受五四新文化影响而在社会上发生不同变化的青年学生,如堕落为交际花的陈白露、仍然向往光明的方达生;二是:“有余者”的代表和附庸,如银行家潘月亭、大丰银行襄理李石清、富孀顾八奶奶、面首胡四、打手黑三、洋奴张乔治、大旅馆茶房王福升以及没出场的恶霸金八等;三是社会底层的“不足者”,如妓女翠喜、被银行抛弃的小职员黄省三、不幸落入黑社会之手的小东西等。

《日出》描写一位叫陈白露的交际花,她住在一个大都市的高级饭店里,一方面吸引着银行家、富孀、留洋博士、职员等一批人,展示上层社会的罪恶和腐烂;另一方面,她联系着书生方达生、贫苦小姑娘“小东西”等,由此展示了下层社会的痛苦和不幸。

她让过去的同学方达生留住在饭店里,又从地痞黑三手里救下一名叫做“小东西”的姑娘,可是“小东西”又被黑三劫走,买入下等妓院。

这里的另一场“战争”是围绕潘月亭发生的:银行家潘月亭进行金融公债投机,李青石趁机要挟,当上了银行囊里,潘月亭自以为度过难关后便把李青石开除,以解心中之恨,不料形式斗转,一个未出场的叫“金八”的人在操纵者金融市场,潘月亭破产了,依靠潘月亭的陈白露在日出前服下大量安眠药自尽,窗外响起建筑工人“日出东来,满天大红”的歌声。

本段节选部分是第四幕的后半部分,潘月亭破产,陈白露欠下巨额债务,小东西下落不明,在种种不幸的打击下,陈白露被压抑的麻痹的向往自由、光明的精神被释放出来,虽然“金八”替她还清债务要保养她,可她彻底厌倦了灯红酒绿的糜烂生活,在方达生劝说无果的情况下,捧着爱人留给她的《日出》,吞下安眠药自杀,然后太阳升起,工人唱起歌。

思想内容: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名家对《日出》的评价来体会它的思想内容:矛盾:《日出》表现了“半殖民地金融资本的缩影”。

将这样的社会题材搬上舞台,以我所见,《日出》是第一回。

叶圣陶:采集了丰富的题材,出之以严肃的态度,刻意经营的写成文章的,前几年有矛盾的《子夜》,今年有曹禺的《日出》。

他们都不是‘妙手偶得’的即兴之作,而是一刀一凿都不肯马虎的雕刻成功的群像。

如果说《雷雨》是一部家庭悲剧,那么《日出》则是社会悲剧。

《日出》比起《雷雨》,其艺术视野拓展了,现实主义精神也深化了,它展示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损不足以奉有余”的都市生活图景,对现实的揭示和剖析更加深刻,曹禺借此表达出对旧制度势不两立的彻底批判态度,也表达出他戏剧审美创造中对“太阳”的憧憬。

《日出》与《雷雨》不同,不是从社会之外,而是从社会本身,来寻找罪恶的原因,指出造成这种种罪恶的不是不可知的命运的主宰,而是“整个制度的‘颓败’”。

《日出》中有一句著名的台词:“太阳升起来了,黑暗留在后面。

可是太阳不是我们的,我们要睡了。

”这是作者呼唤光明的声音,他把这个希望寄托在方达生和打夯工人身上。

方达生虽然不是理想人物,但剧终时,他已经开始走出自己的世界,离开狭窄的生活天地,准备“跟金八打打交道”,“为黄省三一类的人做点事”,他是有可能走向革命的。

在幕后,作者用有节奏的、雄壮有力的打夯歌来象征“一个大生命浩浩荡荡地向前推,向前进,洋洋溢溢地充塞了宇宙。

”这种描写虽然只具象征意义,还嫌抽象,但已经使我们感觉到了一种与旧制度相对立的某种力量的存在,它正在动摇整个旧世界,直到“损不足以奉有余”的制度最后灭亡。

艺术特点:1.对比手法的运用。

《日出》对比表现了两种人,两种人生态度,两种人生观,两种生活道路对比中,通过陈白露的选择形象的告诉人们:建立在享乐人生态度上的个人奋斗,不会有“日出”般的光明前景。

2.人物语言个性化。

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了人物的经历、性格与个性,使人物形象更加深刻。

王福生的语言世俗,逢迎狡黠,唯利是图、欺软怕硬。

我们可以看节选中王福生与陈白露的对话部分,他一开始说“各人有各人的家,谁还能一辈子住旅馆?”很有道理的一句话,可是当陈白露说她也想回家时却说了这样的话(见213页),很委婉的逼迫陈白露还债。

陈白露高傲任性,优柔寡断。

如214页“(忽然,倔强的嘲讽着)你很相信你自己的聪明。

”在与方达生讲述他以前的婚姻爱情时,她一方面排斥婚姻,觉得婚姻平淡无奇,可笑,可是另一方面有清晰的记得并且怀念以前的快乐时光,并且还深爱着前夫,一辈子忘不掉前夫,字里行间透着她的优柔寡断。

方达生的语言单独热情,如217页“你听!你听!太阳就在外面,太阳就在他们身上。

”3.象征暗示表现手法。

陈白露的死告诉人们“损不足而奉有余”的社会必然终结。

方达生走向“日出”的清晨,象征着新的社会与新的人生,表达了作者在黑暗中渴望光明的迫切心情。

人物形象分析:下面我们来看看剧中的人物翠喜:沦落风尘却有着金子般良心。

小东西:15、16岁的小姑娘,落入魔掌,以死抗争。

王福生:旅馆茶房,逢迎狡黠,唯利是图李石清:卑琐,不甘于贫贱潘月亭:剥削者,阴谋家方达生:善良热情,虽爱幻想但想为社会做实事。

在这里,我主要给大家分析陈白露的形象陈白露:爱华女校高材生,年轻美丽,贪于享乐,“厌倦”爱情图片欣赏、原型人物介绍她是《日出》的中心人物,性格非常复杂。

她美丽、聪慧,总是将她骄傲的心态化作嘲讽的笑挂在嘴边,然而又不时流露那种漂泊人特有的倦怠和厌恶。

因此“在热闹的时候总想着寂寞,寂寞了又想起了热闹”。

他以前的恋人方达生来访,唤醒了她对“我以前有过这么一个时期”的回忆:“喜欢太阳”“喜欢春天”“喜欢青年”的爱华女校的高材生“竹筠”,因为父亲去世,“家里更穷”而“一个人出来闯”,他跟一位诗人到乡下度过一段“天堂似的日子”,又在“平淡、无聊、厌烦”中离婚,成为“卖给这个地方”的交际花。

一方面,她珍藏着自己美好的记忆,珍藏她的骄傲和正义感,她是哪个黑暗丑陋世界的一线光明,她嘲弄那些玩弄她的人,她也能挺身而出救助贫苦无依的小东西;另一方面,她像那习惯金丝笼的鸟失掉在自由的树林里盘旋的能力和兴趣,她要“要人养活”,她要享受,她不能也不愿走出旅店豪华的休息室,最终在她的靠山潘月亭破产后,绝望而又不无留恋生命的微笑着服下安眠药,在日出前永远的睡去。

陈白露的死是人性、人的美好希望、人的美好追求最终被金钱社会的罪恶扼杀的悲剧。

下面,我们通过一段视频看看陈白露在死时的内心独白。

【篇二:日出】《日出》中的关键人物是陈白露,有她才有戏中的一切。

她是个美丽漂亮的女人,旧上海的一支交际花。

她贯穿全剧,使其他根本拢不到一起的人物产生交集。

曹禺在作品中给予她更多的是同情,在柔和细微之处透露她人性的善和美。

陈白露长得美,出自书香门第,曾是“爱华女中的高材生”,是个知识分子,对黑暗的社会看得透彻。

她厌恶那个年代,但又无法摆脱,她没有决心斗争,又不甘心堕落,憎恶现实,又无力改变。

她在内心矛盾的夹缝中生活。

她的懦弱和现实使她久经风尘、玩世不恭、放纵任性、感伤厌世,但至善至美的本性又让她满腔正义,有时单纯得像个少女。

在《日出》的第一幕开始,陈白露在窗前发现了霜花,她惊喜地叫道:“你看霜多美,多好看!”这一细节让我发现她心灵深处的美。

“一个心中有美的人才能去发现美。

”正因为人的心灵深处藏着美,她才能于不经意处发现美。

对于美,她依然拥有最纯真的记忆。

陈白露纯美的“竹均时代”,人生哲学就是“四个喜欢”:“我喜欢太阳,我喜欢春天,我喜欢年轻,我喜欢我自己。

”当年的她单纯而又快乐,生命完全属于自己。

她对纯洁品性与人性的追求,使她深深的憎恶生活在她周围的人。

在剧中,陈白露面对方达生的种种诘问,她“爽性替他说出来”:“有钱自然可以认识我”,“你怎么敢说我堕落!”,“我为什么不得意?”曾有许多分析评论认为,这是女性的骄傲使她不愿意在人前,在旧情人面前暴露自己的弱点与创伤。

她害怕被人道出自己的堕落,遭人轻视,因而也害怕被人看出自己的弱点与隐痛。

这显示出她的本性是自尊与骄傲的。

但我认为她不是出于女性的骄傲,而是出于个性中不服输的一面。

她有理想,崇尚自由,但在那个社会她只能屈服。

她对妓女这个职业本身并不羞耻,让她羞耻的是放弃理想放弃追求出卖灵魂的做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