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一语文必修二期末测试题二

高一语文必修二期末测试题二


⑤我的视线也随着舟行而展开。
⑥随着舟行,我的视线也随之展开。
A.①③⑤
C.②④⑥
B.⑤①③
D.①④⑤
第10页 共 57 页
解析:①句观察顺序由上而下,更好衔接下文;接下来 “令人屏息”的风景的美的程度,宜选④;再接下来是“视 线”的拓展,⑤比⑥的主语更明确。 答案:D
第11页 共 57 页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5~7题。 动人的艺术形象,不论是诗还是画,它对客观事物的描 写,必须“别具一样心肠”。据史料记述,画家李龙眠画李
暂时(zàn) 办事斩截(zhǎn)
C.憎恶(zènɡ) 与会(yù)
血压(xuè) 纷繁芜杂(wú) D.纰漏(pī) 毗邻(bǐ) 枇杷(pí) 夫妻仳离(pǐ)
第3页 共 57 页
解析:A.缄:jiān;C.憎zēnɡ;D.毗pí。 答案:B
第4页 共 57 页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第29页 共 57 页
答案:(1)其实天下的乐事无穷无尽,而使人心情畅快的 事最叫人喜爱。 (2)而当他称心如意的时候,(觉得)万事万物都不能换取 这种快乐;到了他兴尽的时候,又没有不感到吃惊、自我嘲
笑的。
(3)只要心中不觉得惭愧,外面不受到人家的指责,就不 妨把心思寄托在这山林之间(尽情享受它)。
第24页 共 57 页
解析:①句是描写当地环境的;③句是说明当地的士人 对苏轼的欢迎的;⑥句是评论,不是苏轼的言行。排除这三 句即可。 答案:C
第25页 共 57 页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 是( ) A.子瞻在齐安住了三年,经常游历西山,和山中的几 个朋友开心自在地游玩,互相娱乐,朋友们并不觉得子瞻到
第14页 共 57 页
5.作者认为,“从事物狭小范围的再现来说,李龙眠 这一画面很不合理”,其中“事物狭小范围”指的是( A.李广射“胡”的具体事件的直接描述。 B.对历史典故的推导和考证。 )
C.胡人入侵中原的历史事件。
D.决定战争胜负的基本条件。 答案:A
第15页 共 57 页
6.本文作者认为李龙眠画李广射“胡”的画面,“有 其 合 理 的根 据 ” , 这 “ 根 据 ” 是 什 么 ? 最 正 确的 一 项 是 ( ) A.画面是一种艺术的手法,从正义必定战胜邪恶的原
C.任何作品都会引起读者与作者,读者与读者的争执, 文学本来就是见仁见智的产物,读者与作者达成共识的基础 是对客观事物的看法一致。
第18页 共 57 页
D.对作品求全责备的批评,也是古人那种不肯“高抬 贵手”的风气的继承,这不利于文艺的繁荣兴旺。 解析:B项,“不可能”说法绝对;C项,“达成共识 的基础是对客观事物的看法一致”文中无据;D项,原文中
9.下列各组句子中,最能表现苏轼以山水为乐,不以 自身遭际为悲的一项是( ) ②子瞻策杖载酒,
①依山临壑,隐蔽松枥,萧然绝俗 乘渔舟乱流而南 俯视大江
③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
④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
⑤倚怪石,荫茂木,
⑥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 B.③④⑤ D.①③⑥
A.①②⑥ C.②④⑤
第22页 共 57 页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瞻迁于齐安 迁:迁居 幅巾:用幅巾裹头 效:显现
)
B.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 C.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
D.仰瞻陵阜
陵阜:高山
解析: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A项
“迁”的意思是“被贬”。
答案:A
第23页 共 57 页
可加以斤斧。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一旦大风雷雨,
拔去其一,斥其所据,亭得以广。子瞻与客入山视之,笑曰: “兹欲以成吾亭耶!”遂相与营之。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 子瞻于是最乐。
第21页 共 57 页
昔余少年从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 褰裳先之。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至其翩然独往,逍遥 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润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 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 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 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 无责于外,而姑寓焉。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第8页 共 57 页
4.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 项是( )
过了桥,就是那幢新哥德式的大楼,从小船上望过去, __________透过河畔婆娑的柳影,好像望见剑桥往日的岁月。
我不由得惊呼:“这柳树怎么会长得这么大?”
第9页 共 57 页
①天高云淡,地阔草荣, ②地阔草荣,天高云淡, ③秀美的风景令人屏息。 ④风景的秀美令人屏息。
齐安已经很久了。
B.作者写自己年轻时跟随子瞻游玩,遇到可以攀登的 山,子瞻总是走在前面,尽显适意快乐之情。 C.文章叙写了九曲亭的扩建情况,表达了子瞻着意建 亭的愿望,也表达了九曲亭建成后子瞻极为高兴的心情。
第26页 共 57 页
D.文章以“武昌九曲亭记”为题,着力描写了西山的 胜景,展现了子瞻“游于物外”、自得其乐的形象特点。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意的理解。A项“朋友们并不觉得 子瞻到齐安已经很久了”表述错误,应为“子瞻并没有感到
)
A.上海世博会开幕式上的焰火表演与音乐喷泉表演交 相辉映,场面博大、壮观,漫天的烟花与突起的喷泉,把整 个世博园演绎成一个童话世界,壮丽的场景叫人触目惊心。
B.赵云故里之争反映出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在炙
手可热的历史和地理之争背后,是巨大的投入,是投资环境 的竞争。这不但超出了学术界的范围,也早已偏离了实事求 是的轨道。
广射“胡”的画面,有一种打破时间条件限制的特点——箭
还在弦上,“胡”兵已从马上跌落下来。从事物狭小范围的 再现来说,李龙眠这一画面很不合理,作为抵抗破坏国家统 一的奴隶主势力的英雄李广的歌颂,这一画面正如李广的箭 可以射入石头的传说,有其合理的根据。
第12页 共 57 页
不论如何,这种画面较之误解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以 为照葫芦画瓢就是“现实主义”,把任何虚构都当作形式主 义的照相般的画面,是更现实主义的画面。任何作品都会引 起读者与作者,读者与读者的争执。欧阳修认为:“诗人贪 求好句而理有不通,亦语病也。”针对臣子带着章疏草稿见 皇帝的诗句有语病,他的这种说法很有道理。但他认为“唐 人云: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说者亦云:句亦
第30页 共 57 页
参考译文: 子瞻被贬到齐安(今黄冈),在长江边上建房居住。齐安 没有出名的山,而长江南岸武昌(今鄂州)的群山,高低起伏, 连绵不断,山谷幽深寂静,里面有佛塔寺庙僧舍。西边的叫
西山寺,东边的叫寒溪寺。它们背靠山梁,面对山沟,隐蔽
在茂密的松树枥(同“栎”)树丛中,寂寞清静,与世隔绝, 见不到车马的喧嚣和来人的足迹。每当风停了,太阳出来,
第7页 共 57 页
C.这次资本对接会的参加者,除地处本地的多所高校 和科研机构处,还有来自北京,上海等省市的科技工作者、 企业家和政府官员也参加了洽谈。 D.改变就业观念,降低就业身份,就业门路就会拓宽,
今年,有25名大学毕业生走进了历史悠久的绍兴黄酒酿造车
间,应聘当上了黄酒酿造学徒工。 解析:A.去掉“左右”;B.搭配不当,“读书”不能与 “好伙伴”搭配;C.句式杂糅,去掉“也参加了洽谈”。 答案:D
自己在齐安过了很久”。
答案:A
第27页 共 57 页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20分)
第28页 共 57 页
四、(23分) 11.翻译文言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10分) (1)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3分) (2)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
自笑者也。(4分)
(3)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3分) 解析:(1)重点字词:盖、适意、悦。(2)重点字词:方、 易之、厌、洒然。(3)重点字词:于、责、寓。
阶段测试题(二)
时间:150分钟 分值:150分
第1页 共 57 页
第Ⅰ卷(选择题,共30分)
第2页 共 57 页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蔑视(miè) 缄默(zhēn) 信笺(jiān) 签订盟约(qiān) )
B.渐染(jiān) 崭新(zhǎn)
佳矣,其如三更不是捶钟时何?”这种论断值得商量。唐人
张继所描写的“对愁眠”的旅人,在感受上把天晓与三更这 两个时间的距离混淆起来,当然是“理有不通”的。
第13页 共 57 页
可是“对愁眠”的旅人可能混淆了时间观念,这“不通” 正是旅人特殊心境的合理描写。运用这种想象化的表现形式, 应当说是可以允许的吧?这种对作品求全责备的批评,恐怕 也是古人那种不肯“高抬贵手”的风气的继承,这对社会主 义文艺的繁荣是不利的。
有“恐怕”作限制。
答案:A
第19页 共 57 页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8~10题。 武昌九曲亭记 苏辙
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
诸山,陂陁蔓延,涧谷深密,中有浮图精舍,西曰西山,东 曰寒溪。依山临壑,隐蔽松枥,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 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策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
第6页 共 57 页
3.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上周,中国一支由十艘舰艇组成的庞大舰队出现在 冲绳岛南部的公海上,遭到了日本海上自卫队的警戒监视, 一架中国舰载直升机也飞到离日本军舰大约90米左右的地方
进行了反监视。
B.读书是我们面对前人,面对智者,面对知识不断前 进的过程,它带给我们的惊喜、问题是不经意的,我们有必 要让这份不经意更长久,让读书成为陪伴我们终生的好习惯, 好伙伴。
第20页 共 57 页
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 携徜徉而上。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 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 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羊肠九曲而获小平。游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