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服务中心一级主干道工程第二标段路基沉降变形观测专项方案
编译:
审计:
日期:
1.项目概述
马新成区群众服务中心一级主干道工程是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群众服务中心主干道。
该项目的建设将促进和拓展经开区和凯马新城的城市发展空间,对后续城市建设起到重要作用。
凯西新城州群众服务中心一级主干道起于凯斯大道,与凯斯大道左侧90°相交。
路线全长3163.394,主干道标准建设,设计速度60 km/h。
为及时控制路基开挖的沉降和位移,指导路基施工过程,确保工后沉降满足设计要求和路基的稳定性,有效控制路基工程质量,特制定本方案。
2.编制依据
2.1《公路路基设计规范》
2.2路基工程施工图设计
2.3工程测量规范
2.4路基横断面图
3.路基沉降变形监测的目的
3.1控制和保证路基工序质量,确保工后沉降符合设计要求(一般面积不大于15cm,年沉降速率小于4cm/年,涵背过渡段不大于
8cm)。
3.2.通过连续、正确、完整、系统的观测分析,预测沉降趋势,
验证和指导施工,正确控制路堤填筑速率,保证路基路面完工时间。
3.3确保路基稳定和施工安全。
4路基沉降变形观测方案
4.1观察内容
根据设计和规范要求,观测的主要内容有:地基沉降、水平位移和路基沉降观测;涵洞与路堤过渡段的沉降观测。
4.2观测断面的设置
4.2.1基础沉降观测
根据《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的要求,沿公路方向每隔100~200m设置一个观测断面。
路堤填筑施工前,在基面中心线上埋设沉降板,进行第一次观测。
4.2.2路堤水平位移观测
根据《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的要求,沿公路每隔100~200m 在路堤两侧坡脚外2m和10m处设置水平位移观测桩,在路基填筑前埋设,进行首次观测。
4.2.3路基本体沉降观测
填至设计标高后,在基底沉降板埋深段里程对应的基床面顶面,左右设计线外3.2m处设置观测桩,与其他观测桩同步观测。
路堑开挖前,在路堑顶部外5m处设置位移观测桩;平台建成后,在平台中心设置位移观测桩进行位移观测。
4.2.5过渡段沉降观测
在道路涵洞过渡段的结构起点处,距结构起点5m、25m和50m处设置监测断面。
条件限制时,在距(涵洞)平台至少1m处设置监测断面,在路堑边界设置观测断面。
每个观测断面在路基中心、左右设计线外3.2m处设置三个观测桩。
4.3选择观测要素的类型和埋设。
4.3.1基础沉降和过渡期沉降的观测
沉降板用于基础和过渡段的观测桩,由沉降板→基础、测量杆和保护套管组成。
底座为方形钢板,宽500mm,厚10mm,测量杆采用100mmPVC塑料管。
测量杆和底座钢板采用双面焊接,焊接牢固。
为保证测量杆垂直,在埋设钢板前,应先将埋设位置调平。
测量杆保护套每节100cm,随着填充量的增加,测量杆和套管也相应增加。
加高后的套管应高出填土不少于0.5m,测量杆顶面应略高于套管上口。
填土施工时应采取措施保护下沉设施。
路堤两侧位移观测桩采用长100厘米(含桩尖20厘米)、直径10厘米的圆木,圆木上打入小钉。
埋设时,先在放桩位置打一个深100厘米、直径15厘米的孔,然后将圆木放入孔中,桩顶高出地面10厘米。
孔的间隙用C15混凝土填充,以保证观测桩的稳定性。
4.3.3路基本体位移观测桩
路基观测桩由长35厘米、直径20毫米的钢筋制成。
埋设时,在机床表面的级配砾石中挖深30cm,直径15cm的坑。
将观测钢筋放入坑中,并在其周围浇注水泥砂浆。
钢筋顶部做成半球形,高出埋地表面5毫米。
4.3.4高边坡位移观测桩
高边坡位移观测桩有两种类型。
第一种:设置在路堑顶部外5cm 处的观测桩为长50cm(含桩尖20cm)、直径10cm的圆木,并在圆木上打入小钉,埋设方法与路堤两侧位移观测桩相同;第二种:设置在斜坡平台中央的观测桩,由长35cm、直径16mm的钢筋制成,在平台施工时埋设。
顶部和平台的观测桩应至少高出埋藏面5厘米。
4.4沉降观测组织
组织结构
路基沉降变形监测实行项目总工程师负责制,由工程部长负责,测量监理负责具体观测工作的安排和观测数据的汇总上报。
为了保证具体观测工作的相对稳定性,我部固定了两名负责技术人员对路基沉降变形进行观测。
4.4.2职责分工
4.4.2.1项目部总工程师职责
(1)负责落实建设单位、设计单位的要求和指示,施工方针和标
准,负责内外协调;
(2)负责审批沉降观测方案;
(3)审核上报数据,及时了解测量情况,重大异常情况向指挥部
主要领导汇报,并负责技术分析和签字。
4.4.2.2工程部长的职责
(1)组织沉降观测实施方案的制定和优化,负责监督工程部根据
审批后的专项方案实施;
(2)解决观测中人员和资源的配置,满足测量工作的需要,保证外业人员的协调;
(3)监督检查沉降观测,研究解决观测中存在的问题;
(4)检查上报数据和分析报告,及时处理现场沉降观测中的异常问题,重大异常情况向项目部总工程师报告;
(5)定期提交路基稳定性的书面报告。
4.4.2.3工区技术主管的职责
(1)负责按批准的计划准备各种所需物资,提前设点;
(2)组织技术人员按照规定的观测频率进行观测;
(3)收集、汇总和统计分析观测数据的原始数据,并对数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负责;原始观测数据保存完好,不得涂改;
(4)一般情况下,每周向工程部长汇报路基施工和稳定情况,如有突然变化,立即汇报。
4.5控制标准和观测频率
4.5.1控制标准
沉降观测控制标准:路基中心沉降板沉降小于10mm/天,或垂直位移小于10mm/天;观测控制标准:水平位移小于5毫米/天。
若观测数据超过上述控制值,及时查明原因,认真分析,必要时停止施工。
4.5.2观察频率
沉降观测频率:路堤填筑期间每天一次,沉降速率较大或突变时每天2~3次,两次填筑时间间隔大于3天时每3天一次。
由于各种原因暂停施工期间,前2天每天观测一次,以后每3天观测一次。
施
工完成后,前15天每3天观测一次,第15 ~ 30天每周观测一次。
观察期不少于6个月。
位移观测频率为施工期每天一次,因各种原因临时停工期间每周两次,施工完成后1~3个月每周一次,3个月以上每周两次。
两次不观察,观察期不少于1年。
4.6沉降分析报告
路基施工过程中,应及时对日常观测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和总结,绘制“填土高度~时间~沉降”曲线图,分析土体侧向位移及其发展趋势,判断地基的稳定性,并及时向相关单位提供沉降观测数据,作为工后沉降评估的依据。
路基施工至设计标高后,连续观测至少6个月的试验数据,根据这6个月的试验数据绘制“填筑高度~时间~沉降”曲线,根据实测沉降计算方法或沉降反演分析方法分析计算总沉降量、工后沉降值和后期沉降速率,并结合工期要求验证和调整设计措施,使地基处理满足预定的变形控制要求。
当评估结果显示沉降不能满足路基要求时,研究确定是否延长路基铺设时间继续监测,或者采取(或调整)地基加固措施,即进行“检测-评估-调整:循环”直至工期要求的时间,满足路面铺设要求。
竣工后,沉降观测实施和观测资料应同时移交给工程接收单位。
采用动态信息化施工,观测路基沉降和位移变形,编制绘制“填土高度~时间~沉降”关系曲线,分析土体发展趋势,判断地基稳定
计。
这一过程贯穿于整个路基施工期。
满足
设计要求。
路基信息化施工流程图
表面路堤基底
沉降观测断面里程表
表2边坡位移观测表
表3路堤位移观测断面里程表
沉降观测记录施工单位及标段:里程范围:编号:
测量:计算:复查:
水准测量记录(沉降观测) 施工单位及标段:里程范围:编号:
观察:尺子:记录:
见证人:日期:
水平位移观测记录表施工单位: 项目名称:
施工里程: 工地类型:
测量:计算:复查:
见证人: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