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病情说明指导书一、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概述药疹又称药物性皮炎,是药物通过口服、注射、吸入、栓剂使用、灌肠或外用药吸收等途径进入机体后,在皮肤黏膜上引起的炎症性皮损,严重者可累及机体其他脏器和系统。
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toxic epidermal necrolusis,TEN)又称大疱性表皮松解性药疹,是药疹中最严重的类型之一,起病急骤,常见临床表现有弥漫性紫红或暗红斑片、水疱、糜烂、疼痛等,患者还可出现内脏损害,全身中毒症状较重,有时甚至会危及生命。
通常医生会根据情况采用药物、血浆置换等方法治疗。
英文名称:toxic epidermal necrolusis,TEN。
其它名称:大疱性表皮松解性药疹。
相关中医疾病:暂无资料。
ICD疾病编码:暂无编码。
疾病分类:皮肤病。
是否纳入医保: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可能与遗传性过敏体质有关。
发病部位:全身。
常见症状:弥漫性紫红或暗红斑片、水疱、糜烂、渗出、疼痛、高热、恶心、腹泻、谵妄、昏迷。
主要病因:主要是因药物引起皮肤、黏膜及其他系统损害所致。
检查项目:体格检查、皮肤试验、体外致敏药物试验、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
重要提醒:本病若不及时治疗,病情可不断加重,甚至引起多系统、脏器损害,严重威胁机体健康,建议积极就医诊治,以防不良情况发生。
临床分类:暂无资料。
二、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的发病特点三、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的病因病因总述:药疹是药物通过各种方式进入机体,引起皮肤、黏膜发生炎症性损害所致,其发病与个体因素和药物因素有关。
其发病机制也较复杂,包括变态反应和非变态反应两种。
基本病因:1、病因(1)个体因素:不同个体对不同药物反应的敏感性差异较大,同一个体在不同时期对药物的敏感性也不尽相同,其原因包括遗传因素(过敏体质)、某些酶的缺陷、机体病理或生理状态的影响等。
(2)药物因素:本病常由磺胺类、解热镇痛类(保泰松等)、抗生素(四环素等)、巴比妥类、卡马西平、别嘌醇、抗结核药等引起。
2、发病机制(1)变态反应:多数药疹属于此类反应。
药物激发变态反应的能力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药物的分子特性、药物代谢的个体差异、遗传背景及接受药物时个体的状况等。
(2)非变态反应:此类药疹较少见。
可能的发病机制包括药理作用、过量反应与蓄积作用、参与药物代谢的酶缺陷或抑制、药物不良反应及菌群失调、药物的相互作用、药物使已存在的皮肤病激发等。
危险因素:暂无资料。
诱发因素:暂无资料。
四、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的症状症状总述:药疹是药物通过各种方式进入机体,引起皮肤、黏膜发生炎症性损害所致,其发病与个体因素和药物因素有关。
其发病机制也较复杂,包括变态反应和非变态反应两种。
典型症状:1、皮肤表现(1)皮损始于面、颈、胸部,部分患者发病初可似多形红斑型、麻疹型或猩红热型药疹。
(2)之后皮损迅速发展为弥漫性紫红或暗红及灰黑色斑片,并迅速波及全身。
(3)红斑处出现大小不等的松弛性水疱和表皮松解,稍用力表皮即可剥脱,出现大片糜烂,并有大量渗出,如烫伤样外观。
(4)皮损触痛明显。
2、其他(1)病变也可累及口腔、眼、呼吸道、胃肠道黏膜,引起糜烂、溃疡。
(2)可伴有严重内脏损害,全身中毒症状加重,可出现高热、恶心、腹泻、谵妄、昏迷等全身症状。
伴随症状:暂无资料。
病情发展:暂无资料。
并发症:若患者病情持续加重,还可出现继发感染、肝肾衰竭、肺炎、电解质紊乱、毒血症、内脏出血等情况,甚至导致患者死亡。
五、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的检查预计检查:用药后皮肤出现异常损害或全身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
医生首先会进行体格检查,以了解皮肤损害情况,之后可能会建议行皮肤试验、体外致敏药物试验、实验室常规检查等,以进一步详细了解机体情况,并帮助明确诊断。
体格检查:1、视诊医生首先会观察患者的面容、意识、精神状态有无异常表现,之后会对皮肤进行详细观察,以了解皮损的形态、大小、颜色、数目、分布特点及发病部位等情况,同时注意有无渗出、溃疡、糜烂、出血等情况。
2、触诊主要检查皮损的质地、有无触痛等。
此外,医生还会进行尼氏征检查。
尼氏征又叫棘细胞松解征,对存在水疱性损害疾病的诊断有一定价值。
本病患者水疱尼氏征可为阳性。
检查时出现以下四种情况,则为阳性。
(1)牵扯患者破损的水疱壁,尼氏征阳性者可将角质层剥离相当长的一段距离,甚至包括看来是正常的皮肤。
(2)推压两个水疱中间的外观正常的皮肤时,尼氏征阳性者角质层很容易被擦掉,而露出糜烂面。
(3)推压患者从未发生过皮疹的完全健康的皮肤时,尼氏征阳性者很多部位的角质层也可被剥离。
(4)以手指加压在水疱上,尼氏征阳性者可见到水疱内容物随表皮隆起而向周围扩散。
实验室检查:1、皮肤试验常用的特异性检查包括皮内试验、划痕试验、点刺试验和斑贴试验等。
其中以皮内试验较常用,准确度较高;外用药物引起的药疹可进行斑贴试验,较为安全。
2、体外致敏药物试验安全性高,可选择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试验、放射变应原吸附试验、组胺游离试验、淋巴细胞转化试验、巨噬细胞游走抑制试验、药物诱导淋巴细胞刺激试验、琼脂弥散试验等。
但实验结果有时存在一定误差。
3、常规检查还会进行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检查等,可帮助医生评估患者病情严重程度。
影像学检查:暂无资料。
病理检查:有时医生会在典型部位取部分皮肤组织进行病理检查,可观察组织病理变化情况,对疾病的诊断和鉴别有一定意义。
其他检查:暂无资料。
六、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的诊断诊断原则:根据患者用药史、既往药疹史或过敏史,以及弥漫性紫红或暗红斑片、水疱、糜烂、渗出、疼痛等临床表现,再结合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的结果,通常不难诊断。
诊断过程中还需与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进行鉴别。
诊断依据:暂无资料。
鉴别诊断: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又名新生儿剥脱性皮炎或Ritter 病,主要是由凝固酶阳性、噬菌体Ⅱ组71型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一种急性感染性皮肤病。
多见于5岁以内的婴幼儿,特征性表现是在弥漫性红斑基础上出现无菌性脓疱或松弛性大疱,稍用力摩擦,表皮很快就发生剥脱,露出鲜红水肿性糜烂面,状似烫伤,尼氏征阳性。
手足皮肤可呈手套或袜套样剥脱。
细菌培养可发现金黄色葡萄球菌,有助于鉴别。
七、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的治疗治疗原则:治疗本病首先要停用相关致敏药物,同时根据情况给予合适的局部或系统药物进行治疗,还可根据情况进行血浆置换等方法进行医治。
对因治疗:暂无资料。
对症治疗:暂无资料。
急性期治疗:暂无资料。
放化疗:暂无资料。
物理治疗:暂无资料。
心理治疗:暂无资料。
中医治疗:暂无资料。
其他治疗:1、由于高热、进食困难、创面大量渗出或皮肤大片剥脱等常导致低蛋白血症、水电解质紊乱,应及时加以纠正。
2、必要时可输入新鲜血液、血浆或蛋白以维持胶体渗透压,可有效减少渗出。
3、对内脏受累者也应做相应处理,如伴有肝损害时,应加强保肝治疗等。
4、还可通过血浆置换治疗,能清除致敏药物及其代谢毒性产物和炎症介质。
一般治疗:1、适当多饮水或静脉输液可加速药物的排出。
2、注意创面保护,并保持皮肤清洁卫生,避免感染。
3、合理饮食,保证营养物质和能量摄入充足。
4、存在口腔黏膜损害者,注意口腔清洁。
5、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
药物治疗:1、局部用药(1)糜烂渗出者,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硼酸溶液等进行局部湿敷。
(2)必要时可酌情外用抗生素类药物(如莫匹罗星软膏等)以预防感染。
2、系统用药(1)及早、足量使用糖皮质激素,有助于控制病情,缓解症状,常用药物有地塞米松、甲泼尼龙等。
(2)如存在继发感染,可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合适抗生素进行治疗。
(3)还可静脉注射人血丙种免疫球蛋白,可以中和致敏抗体。
相关药品:硼酸溶液、莫匹罗星软膏、地塞米松、甲泼尼龙、人血丙种免疫球蛋白。
手术治疗:本病一般无需手术治疗。
治疗周期: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个人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费用: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八、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的预后一般预后:部分患者经过积极的治疗后,病情可逐渐好转,预后较好;但若患者病情较重,治疗不及时,出现多器官、系统损害,可能会危及生命,导致死亡。
危害性:1、患者可有大面积皮肤损害,影响外貌美观。
2、患者病情较重,若不及时治疗,可能会严重威胁机体健康。
自愈性:暂无资料。
治愈性:接受规范、合理的治疗后,部分患者可获得较好的疗效,病情逐渐缓解,症状逐渐减轻、消退。
治愈率:暂无资料。
根治性:暂无资料。
转移性:暂无资料。
生存周期:暂无资料。
后遗症:暂无资料。
复发性:暂无资料。
九、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的日常管理日常总述:药疹是药物通过各种方式进入机体,引起皮肤、黏膜发生炎症性损害所致,其发病与个体因素和药物因素有关。
其发病机制也较复杂,包括变态反应和非变态反应两种。
术后护理:暂无资料。
复诊须知:遵医嘱按时复诊,观察皮损恢复情况。
特殊护理:暂无资料。
心理护理:1、心理特点本病起病急,病情重,患者全身皮肤糜烂,疼痛明显,可能导致患者产生恐惧、焦虑、紧张等情绪。
2、护理要点(1)家属:要多关心、陪伴患者,鼓励患者战胜疾病,增强患者自信心,减少或消除患者的负面心理。
(2)患者:应主动与家属和医护人员交流,了解疾病相关知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用药护理:患者应严格遵医嘱用药,不可自行增减药量或擅自停药,同时注意药物不良反应,发现异常及时到医院就诊。
生活管理:1、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注意清洁卫生,室内保持一定的温湿度,经常开窗通风。
2、保持患处皮肤清洁,避免热水烫洗或用力搓洗。
3、穿着宽松、柔软的衣服,减少衣物对皮肤的摩擦。
4、避免搔抓皮损部位,以免抓破继发感染。
5、病情稳定后适当进行锻炼,增强抵抗力和免疫力。
病情监测:暂无资料。
饮食禁忌:病情恢复期间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的食物。
其他注意:暂无资料。
饮食调理:科学合理的饮食可保证机体功能的正常运转,起到辅助控制病情,维持治疗效果,促进疾病康复的作用。
饮食建议:保持饮食均衡,适当补充营养,多吃水果蔬菜,补充维生素,多吃富含蛋白质的食物。
十、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的预防预防措施:通过以下方法可以预防本病的发生。
1、有药物过敏史者应避免使用可引起过敏的药物。
2、严格遵医嘱用药,不可私自加减药量。
相关疫苗:无相关疫苗。
十一、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的就医指南就医指南:暂无资料。
家庭处理:暂无资料。
急诊120指征:1、持续高热不退;2、出现谵妄、昏迷等意识障碍;3、出现其它危急病症。
以上均须及时急诊处理,必要时拨打急救电话。
门诊指征:1、皮肤出现斑片、水疱、糜烂、渗出等损害;2、伴疼痛不适;3、伴发热、恶心、腹泻等全身症状;4、口腔、眼等部位出现黏膜糜烂、溃疡;5、出现其它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