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数学减负增效案例

小学数学减负增效案例

小学数学减负增效案例篇一:浅谈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减负增效浅谈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减负增效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提高学习的效益,这是我们所期盼的教育教学理想境界。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教师应提高课堂效益,就必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使学生的思维活动过程达到完整,真正实施减负增效,推进素质教育。

高效益必然会带来轻负担。

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增效减减负的关键是增效,而增效的关键在课堂。

高水平的教学必然是高效负、追求有效的课堂教学呢?以下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增效减负的作法和体会。

一、精心备课,用教师“增负”换回学生“减负”是减负增效的基础教师要反复的看教材,吃透教材的组织结构。

教材是教师设计教学活动的蓝本。

它虽然是最重要的教学资源,但教师不能拘泥于教材,而应该对教材进行创造性的选择,增加、补充、有效整合教材资源,真正使教材成为学生乐意学习的有效素材,从而使课堂更加富有活力。

还要钻教法,备课堂,备学生,备作业。

最大努力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以确保减负不减质。

为了保证课堂的有效性,我们老师必须要多花时间,做好课前准备,让教师的“增负”来换回学生的“减负”。

这样,老师在上课时才能按照既定目标,把这些环节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各项要求组成一个整体,在教学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促成大面积提高。

二、巧妙设计,聚焦课堂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主要内容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使学生完全的参与其中,经历、体验、探索,了解掌握知识的形成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一种有效地方法。

而高效的数学学习活动应是在有效地数学学习活动基础上的更高层次的追求。

(1)新课的导入环节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创设数学教学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

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出发,将数学知识直观化、情境化,还原知识形成和应用的生动场景,使定性的知识呈现灵动的状态,使数学课充满情趣与活力,让学生在轻松、和谐、愉悦的课堂气氛中兴趣盎然地掌握数学知识。

低年级应创设生活情景,高年级应创设数学情景。

有位教师在教学“两位数乘一位数乘法”中,多媒体展示游乐场的画面,把学生带入了游乐场,让大家在轻松愉悦的情境中学习,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兴致勃勃。

(2)新课的新授环节如何在新授课中持续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积极性,充分体现学生积极思考问题,探求知识的主体作用。

课堂教学中采用小组学习、团队合作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一种有效方法。

不仅能有效地调节课堂气氛,提高思维含量,扩大参与面,还能使学生在开放的学习中各抒己见、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协作创新,实现自我调控,促进思维的发展,使课堂真正地“活”起来,“动”起来。

有位教师在教学“圆面积公式”时,突破了教材的局限,开放性地提出了如下几个问题让学生讨论:(1)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你见到过哪些圆形物体的应用?(2)你能动手画一个圆并将其分成16等份吗?(3)你能将圆转化成我们学过的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推出圆面积公式吗?(4)还有其它的推导方法吗?(5)谈谈你推导公式的体会?这一教学设计,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结构的框架,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全员参与与合作交流的氛围。

学生自己参与其中,经历体验探索,想怎么拼就怎么拼,或拼成长方形或拼成平行四边形等,无拘无束。

课堂气氛十分宽松、民主。

不少学生还突破思维常规,利用三角形、梯形等,探索出了多种具有创新意义的推导方法,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和学习的乐趣。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当学生的这种心理需要得到满足时,它会产生很强的成就感,就很乐学。

学生有了学习的喜悦和乐趣,就不会有“重负”,而且还能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益,达到“增效”。

(3)优化课堂练习练习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成功的课堂教学必须有较高的练习质量做基础。

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负担,设计练习是十分必要的一环。

练习的内容要紧扣教学要求,目的明确,有针对性。

练习题的数量要适当,能适应不同程度的学生需要,练习设计要有坡度,有层次,难易适度,适应儿童的特点。

要有一定的基本练习题和稍有变化的习题,也要有一些综合题和富有思考性的习题,还要注重练习题的趣味性”。

如:“求一个数的倒数”的巩固练习可分解成三个层次进行:第一层次,让学生在自己的实践中,依据倒数的意义去学会求一个数倒数的方法;第二层次,把求带分数、小数的倒数的题目和求真分数、假分数、整数的倒数的题目放在一起,目的是让学生通过练习去掌握求带分数、小数的倒数的方法,并能与教材上讲述的方法作比较,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能力;第三层次,是由学生自己报出数据,然后再请其他同学用口答来求出这个数的倒数。

这样学生觉得有趣,课堂气氛也活跃。

精心设计每一层次练习的坡度,做到由易到难,螺旋上升,以使学生的学习情绪始终处于良好的状态。

要不断变换每一层次练习的形式,以便能更好地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学生新知识建构了,不等于技能就形成了,练习及练习课就是在学生建构新知识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形成数学的技能。

使学生的数学能力有所提高。

三、注重课后反思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学记》中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因此任何一个教师和学生不论其能力起点如何,都有必要通过多种途径对自己的学习和工作进行反思,从而提高自己的能力。

(1)教师课后反思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抽些时间回顾所学的内容,摸索知识之间的一些规律和自己在知识点上有什么发现;解题的诸多误区有无突破;启迪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到位等等,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为下一节课的有效教学做好铺垫。

而在作业中也要认真反思,尤其是在批改之后的作业,并要求学生仔细分析自己的对题和错题,写下自己的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还可以写下自己的新思路和自己的创新,这样更能提高我们教师的教学能力。

(2)学生课后反思学完一节课,想想自己这节课都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应该怎样去解决,让孩子们能够经常地、认真地反思,那么学生就会在反思中真正领悟生活和学习的思想、方法,优化自己的认知结构,发展思维能力,培养创新意识,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

教师通过别开生面的教学情境,引发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思维意识,不但生成了教学资源,丰富了教学内容,还有效地调动了学生探求问题的积极性,更为学生开辟了一片创新的天地。

学生不仅在思考和创新的感悟中构建了新知,而且在探索和交流的过程中增长了才智,真正成了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篇二:小学数学课堂减负增效张春英小学数学课堂减负增效张春英“减负增效”,简言之,就是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提高学习的效益,这是我们所期盼的教育教学理想境界。

但在实际的数学教学中,我们往往把握不住分寸,不能很好地处理“减负”与“增效”这一关系,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减负增效、追求有效的课堂教学呢?以下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增效减负的作法和体会。

一、培养学习兴趣是减负增效的前提。

兴趣是求知的内在动力,有了兴趣,就能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并勇于探索:有了兴趣,就能变学习是负担为执著的追求。

因此,只要激发起学习兴趣,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学得轻松而有成效,它是减负增效的前提。

1、巧妙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利用巧妙的方法导入新课,是学生对学习的内容产生兴趣的诱饵,它像一块磁石牢牢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和思考问题的专注性,它会使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们每上一节课都应竭尽全力精心设计新课的导入,巧妙的导入是上好一堂课的良好开端。

它能唤起学生追求现实学习目标的欲望,把学生引入“愉悦”、“乐学”的心理环境中。

例如在教学六年级12册的《圆锥的认识》时,我为了让学生彻底弄清圆锥形物体的特点,通过情景再现即课件演示系列图片的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及时打开了学生的形象思维,再通过学生看一看想一想很快就点出了圆锥的特点。

这样利用教具的导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有一种愉悦感。

又如在教学六年级11册《用百分数解决问题》时,我先让学生复习分数中有关这类题目,学生当然就很快解答出来,然后教师指出百分数题目与分数题目计算的结果不同的一点是把上题结果化成小数后再乘以百分之百就行了,学生自然而然登上了新知识的台阶,既无枯燥无味之感,又有水到渠成、顺理成章之功效,还使学生对后面的百分数题目也发生了兴趣,急于想学,增强了学生的求知欲。

这种利用迁移手段导入新课也同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所以我们要根据教学内容特点,适当地选择好导入新课的方法,就能激发出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为以后的课堂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2、主动参与,学生展现自我。

教学中我们要保证学生沐浴在民主的氛围中,更要刺激学生的大脑,抓住学生的眼睛、抓住学生的心,使每一位学生能够兴奋起来,对所学内容在大脑中刻下深刻的印象,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让他们有话可说、有话就说。

如:教学“爬楼梯”时,我在课的一开始,课件出示:明明和松松同住一幢楼,他们常在一起比赛爬楼梯的情境,从课件中我们可以发现明明比松松爬得快,是松松的两倍。

这一切,都被明明的爸爸看在眼里。

有一天,爸爸问明明和松松;“你们俩爬楼梯,当松松爬到三楼的时候,明明爬到了几楼?”明明和松松异口同声地说:“用不着实地爬,这是个简单的数学问题,二三得六,明明当然爬到六楼。

”爸爸听了以后哈哈大笑……“同学们,你们知道明明的爸爸为什么哈哈大笑吗?”由于课件情境的作用,学生能很自然地主动参与到数学的活动中来,并提出了相关的问题。

这时,我立即予以鼓励:“同学们真爱动脑筋,善于提出问题,老师所想的问题都被你们猜中了,甚至有些好的问题连老师也没想到的,真了不起!”通过这样的“加油站”为下面新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情感基础,又问:“刚才你们说了爸爸哈哈大笑的原因,你们能否来分析一下呢?”这是让学生来回答自己提出的问题,学生参与学习的广度和深度自然也就有了。

等学生解答后,我不失时机地再给学生自主的机会:“如果你就是明明,你现在会怎么想,又会怎么做呢?”一石激起千重浪,学生们各抒己见,进行了激烈的争论,问题就在学生的争议中越辩越明,学生所提的异议,使本节课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由学生爬楼梯而来,又回到爬楼梯中去,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知识。

而凡是那些能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愉快地接受新知识和发展新能力的教学方法都是好方法,都能真正达到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的目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