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熊氏族谱补遗修改8次

熊氏族谱补遗修改8次

巫山熊氏族谱(补遗)顾问:熊克玉、熊克陛编写:熊昌炳、熊昌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二零一二年(壬辰年)春目录第一章:族谱的重要地位1-2 第二章:巫山熊族各代传承人名表3-8 第三章:巫山熊氏谱谍的延续9-11 第四章:熊氏先哲鬻熊简介12-19 第五章:楚国故都(郢都与荆州)的兴衰20-24 第六章:中国人的姓名25-30 第七章:中华民族古今文明道德警语拾零31-38 编后说明39-41巫山熊氏族谱“补遗”第一章族谱的重要地位中华民族之历史已有五千余年,远在商周之前,即有断断续续的甲骨文、铭文、碑刻文出现。

而“尚书”、“春秋”则更系统而较全面的记载了国家及帝王将相的一些大事,即所谓“正史”的出现。

左丘明和孔子编写的“春秋”,“使乱臣贼子懼”,说明正史更为客观、公正和重要。

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将各国的历史一火而焚之,只允许秦史为“正史”,秦亡之后,又陆续将各国匿藏的史料收集起来,汉朝司马迁立下大功,他所编写的“史记”,至今还是中华民族最为完整、最为客观的一部“正史”。

所谓“族谱”(或称谱谍),即民间以本族为背景,记载本族的主要事迹和发展情况,用以教育后世,勿忘祖先创业之艰辛,继承并发扬祖先之文明道德。

它与国家之“正史”、“地方志”组成全民族形成、发展的一部完整历史,三者缺一不可。

族史(谱)几乎与正史相伴而生,彼此混合在一起,如“孔子世家”、“屈原列传”等,既是“正史”,也是“族史”。

“族谱学”独树一帜,已在唐、宋、南北朝时期盛行,各族的祠堂、碑文纷纷兴起,因其不为统治者倡导,或称为“野史”,一般也不被统治者反对,有时也被视为异类,如秦始皇焚书坑儒,罢黜百家,文革时期破除“四旧”,视“族史”为反动野史,焚古书、毁祠堂、砸碑文,无所不用其极。

改革开放以米,一些志士仁人,深知中华民族历五千年而不败,乃因民族风尚正义,民族道德优秀,许多文明国粹已在历史长河中,成为全人类生存相处的客观准则,是人类的瑰宝,务须发扬光大,正本清源。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一个没有文明道德的民族,是一个野蛮的民族,一个没有文化的民族,是一个愚昧的民族,终将被历史所淘汰。

唯我中华民族,是世界上人口最多、历史最为悠久的一枝独秀的优秀民族。

近人梁启超说:“欲考族制组织法,欲考各时代各地方各民族之婚姻状况、人寿年龄,欲考父母两系遗传,欲考男女生育比例,欲考出生率与死亡率等诸问题,除族谱家史之外,更无他途可以获得资料”。

孙中山先生说:“族谱论述的中华民族,由宗族的大团结,扩大到国家民族的大团结,这是中国人特有的良好传统观念,应妥加应用”。

周恩来说:“爱家乡、爱宗族的人,才会爱国”。

他多次敦请族人整理搜集鲁迅的家谱,他与鲁迅是同族同乡,它与周建人、许广平认亲、序辈,非常重视家族的传统文化。

江泽民说:“族谱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收集研究族谱,有助于中华民族的团结和中华文化的传播,这种生生不息的寻根意识,使这个民族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同化力和认同感”。

国家文化部通知各省市编纂家谱时说:“家谱是记载同宗共祖、人物事迹等各方面的历史图笈,它与地方志和正史是构成中华民族历史大厦的三大支柱,是我国珍贵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可见,编写族史是热爱本族、爱我中华民族的具体表现,是增强本族乡亲凝聚力,团结中华民族的实际行动,是每个族人的责任。

第二章巫山熊族各代传承人名表自少典建立“有熊国”开始,黄帝统一朝政之后,熊族则以黄帝为一世,这一事实早在春秋战国时代,楚国正史中记述详尽,而巫山熊族自荆州公安县上川之始祖熊公嗣泰以上,可以由熊家顺先祖“意志簿”中上溯查及二十余辈姓氏人名,再往上溯已无记载。

幸然,2006年,重庆市涪陵区熊朝富族裔在全国广泛收集资料时,将熊氏先祖传承脉络制成表格,清晰记载各世代祖先之姓名。

指出,以下传承人的排序,它分别取自“史记”,“楚国史”,“荆州博物馆楚王史”,“熊家顺意志簿”和“中华熊氏族谱”第一卷等资料,各资料史基本一致,微小差异暂难验证。

巫山熊族各世代姓名表上表说明:①“有熊国”是始祖少典创立,炎黄二帝继续领导,其后世则一直沿用,逐渐形成了一支强有力的氏族。

②由1—10世祖,参考司马迁“史记”。

③由11—35世祖,司马迁说“中微,弗能纪其世。

”参考本表“中华熊氏通谱”第一卷。

④由36—50世祖,参考“史记”,“楚国史”和“荆州博物馆”资料。

⑤由51—117世祖,引自“中华熊氏通谱”第一卷。

⑥由118—130世祖,根据熊克物公提供的熊家顺世祖“意志簿”记载。

⑦由131—145世,根据巫山县熊氏集居地实际情况而定。

即131—136世根据熊家邦祖公“祖宗一脉考”及熊克理公提供的资科,按大房第一名排列;137—145世按辈序延续最快的一支排序。

此表由各个时期的资料组成,到目前为止,算是比较完整的谱系,其中难免有遗漏和错误,需要日后继续寻求补充和修正。

“巫山支族”系由第51世祖熊瑕开始分支,本表与2005年之“熊氏族谱”中“楚王系列表”人名(第73—76页)并不完全一致。

各分支越分越多,可以根据不同的分支自己排列。

第三章巫山熊族谱谍的延续熊族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一支优秀而古老的大族群;从少典氏建立“有熊国”开始,炎黄二帝继承其国号,常称中华后裔为炎黄子孙,黄帝统一建国后,黄帝成为一世祖,已有五千年历史,熊族沿袭至今,约有140余代了。

在这历史长河中,历代都有杰出人物和光辉事迹:鬻熊为周文王之师,为周朝的建立和发展,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他的政治和哲学思想,至今光芒四射;熊绎被封到楚地丹阳,以艰苦创业精神,开拓疆域,发展生产,是楚国的始祖;熊赀将都城由丹阳迁至郢,正式称王,历经41代君主;楚国在春秋战国时代,雄踞南方,彪炳史册;屈原(熊原)的爱国思想和文学造诣,独树一帜,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是世界人类的瑰宝。

可以说历代均有不少文才武略的杰出人士,出自熊氏后裔。

公元前223年,秦灭楚国之后,其后裔为逃避灾难,有的隐姓埋名,有的流落他方,分散于长江流域和岭南诸省,后来有部分族人再迁回荆州、公安一带;熊族在各地聚族而居,繁衍生息,建立祠堂宗庙,古时因交通阻塞,信息不通,彼此联系困难,难以建立统一的族谱,因而排序混乱,给后人认祖归宗造成困难。

从1982年全国第一次人口普查得知,熊族广布于全国各省市,而以长江流域和岭南居多,尤以鄂、湘、赣、闽、粤诸省为最多,人口约有350万左右,在百家姓中居68位,在全国是一支重要的族群。

今天若按全国近30年的人口增长率推算,熊氏人口大约有500万左右。

巫山熊氏上川始祖熊嗣泰公,生于清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他由荆州府公安县长乐乡伯湖村,携带全家落籍巫山南岸,至今已有300余年,繁衍后代子孙十余代,成为巫山县的一支旺族。

由于开始就能按照统一的族谱排序,各代长幼序派分明,因而一向尊老爱幼,尊祖孝亲,长幼和平相处,团结互助,发扬了祖先的艰苦奋斗的精神,弘扬了祖先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传统美德,增强了族人的凝聚力,教育子孙后代奋进创新,世代兴旺,家族永远不败,为我中华民族建功立业。

然而,我族现有谱谍为40代,目前已用15代了,再往下只有25代就排到最后“振英开万年”了。

为进一步发挥族谱统一有序,承先启后,继往开来,和睦团结,长期稳定友爱的局面,延续排序很有必要。

但续谱是一件非常严肃和影响深远的工作,为此特邀集我族四代(克、昌、善、仪)部分族人,经多次共同议定,反复修改,基本同意再续延40派,以便在前40派用完之后,可继续绵延下去。

从众多的谱谍中看出:谱谍排序应十分认真,要求和顺吉祥,音韵流畅,字句简洁,不俗不繁。

切忌前后重复,追求时尚,文字繁琐,晦涩难记。

现将我族已有谱谍和续谱列出如下:一、原谱谍嗣永光先绪,家传自克昌,善仪庆可远,仁泽世承芳。

兴隆国业盛,鼎礼品朝天,祖德孝本吉,振英开万年。

二、续谱谍思宗源典黄,端期后哲祥,建邦在荆楚,文武著川湘。

勤俭定族训,忠爱尚弘扬,九州共和睦,俊才启华章。

续谱说明:我们考虑到熊氏具有5000年的光荣传统和后世子孙的发展问题,续谱既要数典思祖德,又要勉励后世的兴旺发达,故在前段写成“思宗源典黄,端期后哲祥,建邦在荆楚,文武著川湘”;典黄建立有熊国时,即期望后哲既吉祥又有开创大业的雄心壮志,而熊绎、熊赀等后生,果然艰苦创立楚国,在川湘等地辈出文臣武将,在中华民族历史上十分辉煌,未负祖先之教训,鬻熊的政治哲学思想,至今光芒四射,熠熠生辉;屈原(熊原)的文学天才和爱国言行,是人类世界的瑰宝;所以更希望后代要以“勤俭定族训,忠爱尚弘扬,九州共和睦,俊才启华章。

”意在勉励后哲要继承祖先坚持“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艰苦奋斗和团结开拓精神,志存高远,忠爱祖国的高尚品德;立志面向九州,迈向世界大同的光辉篇章;这是中华民族的崇高目标,也是人类的理想世界。

第四章熊氏先哲鬻熊简介(一)、“鬻熊”其人(亦称鬻子或粥子)商纣末年,纣王无道,国穷民怨,我先祖鬻熊不堪其暴,率领其部族弃商投周,受周族首领伯昌(周文王)的器重。

日后,周文王见鬻熊博学多才,明辨是非,遂以鬻熊为师。

《史记·周本纪》云:伯昌“日中不暇食以侍士,士以此多归之”,“太颠,闳夭,散宜生,鬻子,辛甲大夫之徒皆往归之”。

周人留下的甲骨文记载:“曰今秋楚子来告”。

这些记载均证明鬻熊投周的事实。

鬻熊接受周人之分封,正式建立楚国。

《史记·孔子世家》载:“楚之祖封于周”。

《汉书·艺文志》载:“鬻熊周封为楚祖”。

《史记·楚世家》载,楚武王曾尊鬻熊为“吾先”,所谓“吾先”意即楚立国之先祖,并说:“吾先鬻熊,文王之师”。

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注:“鬻熊为周师,自文王以下问焉”。

这许多记载,充分说明自鬻熊开始,楚人与周室接触甚密。

到鬻子之曾孙熊绎时,楚人再次受周成王之加封,举其为文武勤劳之后嗣,封之子男之田,居丹阳。

在《意林》书中引“鬻子”谓:“昔文王见鬻子,年九十始,文王曰:“噫,老矣。

”鬻子曰:“若使臣捕虎逐麋,臣已老矣,坐策国事,臣尚年少”。

可见鬻熊仍然是高寿,是老当益壮,是老有所为,给周室立国,出了不少策谋,是当时的有名人焉,有用之材。

总之,鬻熊是楚国的缔造者,是周文王之师,很受器重,他的远见卓识,他的深邃学问,不仅是当时最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而且给后人留下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他在楚人的创建史上,有其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

其子孙始终推崇他为楚国的始祖,并以“熊氏”为举族之姓,永远追思为先哲,视为后世之光荣。

(二)、鬻熊的政治思想1.治国之道。

鬻子强调以“道”治国,他所谓“道”的定义:“发教施令,而为天下福者谓之道”。

他说:“君子不与人谋之则已矣,若与人谋之,则非道无由也。

故君子之谋,能必用道”。

君王发教施令是手段,为天下人谋福才是目的。

如何才能达到治国之道?他认为,构成社会的三个阶层:君,吏,民三者,必须各守其职,各司其政,“为人下者(指民)敬而肃,为人上者(吏)恭而仁,为人君者敬士爱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