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熊氏宗谱读谱随笔

熊氏宗谱读谱随笔

熊氏宗谱读谱随笔
近日,闲来无事,突然对家乘谱牒产生了兴趣。

于是从大哥家里借来本支宗谱,一册一册逐页翻阅。

由于初涉此领域,对一些诸如版式、序言、传纪、图谱、世系等似懂非懂。

因此,又在网上海淘,先是在孔夫子旧书网、国家数字图书馆搜寻到一些宗谱的片言只语或是祖图遗像之类,后又认真拜读熊裕德先生收藏的古谱、孝感熊家湾老谱、麻城礼教堂宗谱、监利熊绪乾鄱阳堂宗谱以及豫章熊氏博客、熊林涛先生“探寻安义熊氏祖先之宗脉”等经典文章,很受启发,大有收获。

不过,由于熊氏各支各系无联谱,且宗谱久无续序,谱间存在明显疑点也无人深究考证。

现将晚生发现的存疑之处合盘托出,以供有识之宗亲参考。

一、关于廷楷公身世
江西省武宁县鲁溪镇双溪河熊氏贻明(104世)家谱载:第1世:鬻子(亦名鬻熊、熊鬻,商末人,世居丹阳,即今湖北省枝江,周文王之师,着有论政哲学论文《鬻子》二十四篇,故受文王赐封为熊姓,见《史记•楚世家》)、第2世:丽、第3世:狂、第4世:绎(因先祖有功于周室,赐子男田令,受封地于江陵)、第5世:艾、第6世:旦、第7世:旸、第8世:渠、第9世:挚疵、第10世:严、第11世:季徇、第12世:鄂、第13世:仪、第14世:坎、第15世:通(周不加位,则自立楚国,号楚武王)、第16世:赀(楚文王)、第17世:君喜(楚成王)、第18世:商臣(楚穆王)、第19世:旅(楚庄王)、第20世:审(楚共王)、第21世:弃疾(楚平王)、第22世:
轸(楚昭王)、第23世:章(楚惠王)、第24世:中(楚简王)、第25世:当(楚声王)、第26世:疑(楚悼王)、第27世:良夫(楚宣王)、第28世:商(楚威王)、第29世:槐(楚怀王)、第30世:横(楚襄王)、第31世:元(楚考烈王)、第32世:负刍、第33世:廷楷、第34世:金龙、第35世:广之、第36世:恺、第37世:宗尹、第38世:崇杰、第39世:贵昉、第40世:谅、第41世:松、第42世:筹、第43世:民、第44世:师、第45世:合明、第46世:睦、第47世:僧循(西晋黄州刺史,后迁居鄱阳,为江西熊姓之祖)、第48世:远、第49世:炜、第50世:瑛、第51世:用选、第52世:文简、第53世:武庄、第54世:襄(南北朝为太帝伺卿)、第55世:植之(南齐武帝永明时为国子博士)、第56世:秘、第57世:衮(为南陈宣帝大建年间御史大夫,至孝,尝尽资戡乱、后父丧已无资治葬,乃痛泣动天,化雨为钱以葬,故其后裔宗祠,有雨钱堂之称)、第58世:输万、第59世:九思、第60世:克、第61世:濯、第62世:宇、第63世:询、第64世:世昌(唐太和年间进士,西川西市县令、由四川彭城徙湖北江陵,复迁洪州,擢任豫章丞相,)、第65世:万亿、第66世:斗忠、第67世:子华(官雷州通判,后居海昏,即武宁)、第68世:怀德、第69世:岩、第70世:仁瞻、第71世:绍诚、第72世:逊、第73世:俸(分宁学正致仕)、第74世:公信、第75世:子达(双溪河之脉太公,由本县石渡迁入双溪)、第76世:熙仁、第77世:诚信、第78世:崇六、第79世:益雅、第80世:景文、第81世:如涛、第82世:楹、第83世:应武、第
84世:信可、第85世:宗禄(上庄庄太公)、第86世:启忠(楼下晚房)、第87世:绍仁、第88世:曰福、第89世:荣显、第90世:廷生、第91世:天韶、第92世:元国、第93世:亨家、第94世:慕近、第95世:佳安、第96世:政禄、第97世:明显、第98世:德儒、第99世:世喜、第100世:远经、第101世:仁柏、第102世:里坤、第103世:自中、第104世:贻明(斤酒山人)、第105世:安武。

该谱上廷楷公为三十三世,系楚复王负刍之子。

这与熊裕德先生收藏的古谱完全一致,古谱上说,“三十二世楚复王字负刍,妣成氏,生子一,廷楷……”。

而重庆市宗亲熊朝富等在湖北省荆州市、麻城市等地寻访入川始祖熊寅士之世系,搜集《中华熊氏通谱》出版面世有关资料时,认为廷楷公系达公所生。

其世系为:黄帝(姬姓)—昌意—颛顼—称—卷章—吴回—陆终—季连—(芈姓)--附沮—穴熊……(司马迁“楚世家”中未叙而断代,前共35世)--鬻熊(称熊氏1世)--丽(始熊姓)--狂—绎—艾--黑旦(左黑右旦)—扬—渠—挚庇—严—季苟—咢—仪—坎—通—瑕(改姓屈)--丐—重—荡—到—建—生—莲—庆—文—续—机—辰—伯庸—屈原—嶽(复姓熊)--达—廷楷—金龙—广之—恺—宗尹—崇杰—贵昉–谅—松—筹—明—师—合明—睦--僧循—远—炜—瑛--用选—文简—武庄—襄—植之--秘--衮—输万—九思—克—曜—宇—询—世昌—万亿—斗忠--子华—荣--岩--仁瞻—绍诚—守逊—俸—公信—子达—熙仁—诚信—崇六—益雅—景文—涛—楹—应武—信可—丙六—易甫(86世)--寅士--(87世)。

这与2012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熊昌
炳等编写的《巫山熊氏族谱》(补遗)中巫山熊族各世代姓名表基本一致。

巫山熊族各世代姓名表如下:
上表说明:
①“有熊国”是始祖少典创立,炎黄二帝继续领导,其后世则一直沿用,逐渐
形成了一支强有力的氏族。

②由1—10世祖,参考司马迁“史记”。

③由11—35世祖,司马迁说“中微,弗能纪其世。

”参考本表“中华熊氏通
谱”第一卷。

④由36—50世祖,参考“史记”,“楚国史”和“荆州博物馆”资料。

⑤由51—117世祖,引自“中华熊氏通谱”第一卷。

⑥由118—130世祖,根据熊克物公提供的熊家顺世祖“意志簿”记载。

⑦由131—145世,根据巫山县熊氏集居地实际情况而定。

即131—136世根据熊家邦祖公“祖宗一脉考”及熊克理公提供的资科,按大房第一名排列;137—145世按辈序延续最快的一支排序。

再比较廷楷公两种不同的身世记载,不难发现重大分歧点还有一处,即楚武王熊通是否有第三子熊瑕,或者说楚将军屈瑕后裔屈原是否存在临终交代屈岳认祖归宗改姓名为熊岳。

年代久远,难以考证。

二、熊瑕与屈瑕
据豫章熊氏博客资料:据豫章熊氏通谱记载,我族乃熊暇一支。

熊暇为楚武王熊通次子,长子熊赀继位为楚文王。

熊暇分封屈邑(即秭归)食采,以地名“屈”为姓,熊暇第十五代为屈原。

屈原父屈伯庸生一女一子,女曰女嬃;子曰屈原。

谱载,屈原投江前曾戒其子,曰“我本楚之同宗,奈何先代因地姓屈,今果遭屈而不能申。

我身后,尔当复其姓,毋为人所屈也!”。

屈原子屈岳遂更名为熊岳,我等即为熊岳之后。

且不论熊瑕与熊暇之不同,再看清咸丰辛酉年张文藻客序麻城东屈《屈氏宗谱》之《肇修序》、同治元年屈达璜、屈达智等《源流序》,虽一致认为屈氏源出周朝楚族,与楚王同姓,麻城有屈氏定居始于明洪武初年屈德安、屈德永兄弟的迁入。

但其自述称资料来源为“稽他谱所载”,具体所指不详。

东屈《屈氏宗谱》谱载:楚武王封子瑕于屈,瑕遂以屈为氏。

屈瑕是屈氏受姓始祖。

屈氏以封地为氏。

“楚武王封子瑕于屈”既可以理解为楚武王封他的儿子瑕于屈地,也可以理解为楚武王封子瑕于屈地。

又据《左传》载:十三年春,楚屈瑕伐罗,斗伯比送之。

由此可见史上确有屈瑕这个人。

至于屈瑕何时成为熊瑕(暇)的,实无所考。

再者,屈原姓氏为何,也无详细史料记载。

屈原的身世颇多争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是现存关于屈原身世的唯一史料,但其关于屈原的记载,有“屈原者名平”之说,与屈原离骚中的屈原自我交代“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不尽相同。

有专家解释说:名“正则”与“平”相结合,则意法天,字“灵均”与“原”相结合,则意法地。

难道说熊瑕(暇)就是屈原的一句“帝高阳之苗裔兮”认定屈氏实为熊氏而将祖宗的姓氏擅自更改?试想,如果前文中“谱载屈原投江前曾戒其子,曰’我本楚之同宗,奈何先代因地姓屈,今果遭屈而不能申。

我身后,尔当复其姓,毋为人所屈也!’。

屈原子屈岳遂更名为熊岳”是真实的史料,也只可能自屈岳以后改为熊姓,不至于追溯到屈瑕吧!究竟是谁改了屈瑕的姓氏?更何况,东
屈《屈氏宗谱》、《临海屈氏世谱》一致认定屈原为其先祖,无后世改姓氏之说。

宗谱世系关系到家族兴亡,国泰民安。

正本清源,匹夫有责!
龙坪江陵堂熊氏希文公世系同宗后裔
熊銮森草于湖北武穴
2015年5月28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