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老的佛教宇宙观与近代科学

古老的佛教宇宙观与近代科学

第二章第五节古老的佛教宇宙观与近代科学世界有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

佛教是这三大宗教其中的一大宗教。

爱因斯坦在《相对论》附录“科学与宗教”这一章中,先对什么是科学进行定义,认为“科学就是经过长期的努力,以系统的思想将可感知现象尽可能联系起来。

也就是说设法通过概念化对客观存在进行后验重建”。

概念符合客观规律的就是科学的,否则就是不科学的,科学就是符合客观规律。

但爱因斯坦认为;“要对宗教进行定义,即便能找到适合某一时刻的满意答案,我仍然坚信,要将所有人在此类问题上的见解统一起来是绝无可能的”。

爱因斯坦认为;“受宗教启发者己最大限度地将自己从私欲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并致力于超越价值的思想,感情和抱负之中……。

否则,佛陀和斯宾诸诺莎就不可能被视为宗教人物”。

“宗教是人类长期努力的结果,它让人们清楚而完整地认识这些价值和目标,并经常强化其概念,扩大其影响。

如果人们据此定义来设想宗教与科学。

那么这两者之间就不可能发生冲突。

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有二;其一,科学能够断定是什么,但对应该是什么却无能为力。

不同的价值判断在其领域之外都是必然的。

其二,宗教只对人的思想和行为进行评价。

它无法客观地揭示事实间的联系。

所以,以往关于科学与宗教的冲突必然归因于对上述情形的误解”“如果信奉宗教者坚信《圣经》中所有论述都绝对正确。

那么宗教与科学就不可避免地要产生冲突。

这就意味着宗教将干预某些科学领域。

比如,宗教裁判所与伽利略和达尔文学说之间的斗争就属此类。

另一方面科学领域的代表人物常常试图在科学方法的基础上,就价值和目标作出与宗教思想完全对立的判断,至使他们与宗教形成对立之势,这些矛盾的根源在于其价值判断上的错误”。

“宗教与科学之间,不可能存在合理的冲突,这是基于人类发展历史得出的结论。

”“即便能对宗教和科学领域进行划分,其实二者之间的联系和依赖关系依然存在。

宗教能够决定目标,科学只能由渴求真理和知识的人创造出来;科学的手段能促成宗教目标的实现,而创造科学的激情源于宗教领域。

同样,那些现存世界中的有效规律是理性的。

几乎任何真正的科学家对此深信不疑;没有宗教的科学是跛足的;没有科学的宗教则是盲目的”。

以上是爱因斯坦对科学与宗教的部分论述。

现在来看看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佛教中有两个主要理念;第一个理念是;“三千大世界,”第二个理念是;“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和缘起性空。

”先说佛教的第一个理念,三千大世界。

佛教经典《大度智论》中,多次提到“三千大世界”这个概念,并对三千大世界这个概念进行过论述;“何为三千大世界,答曰;千月,千日,千浮提……,是名小千世界,名周利。

以周利千世界为一,一数至千,名二千中世界,以二千中世界为一,一至千,名三千大世界。

初千小,二千中,第三千名大千。

千千重数,故名大千;二过复千,故名三千,是集合名。

百亿日月乃至百亿大梵天。

是名三千大世界一时生,一时灭”。

从这一段描述中可以看出;三千大世界中,也就是宇宙中,不只是只有一个地地球,一个月球,一个太阳,而是有百亿地球,百亿日月乃至百亿大梵天。

千浮提,这里面指出了除了地球生命以外,还有地外生命存在。

还指出;“三千大世界一时生,一时灭”。

这也就是说;宇宙和宇宙中的所有天体,物体和生物,并不是从就有的,也不是永恒存在的。

而都是有生,有灭的。

这一点和近代的大爆炸理论比较接近。

佛教经典《大度智论》中,提出的宇宙观与其同时代的天文界,科学界,哲学界的宇宙观是绝然不同的。

当时科学界和哲学界普遍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地球是不动的,并从来就有,永恒存在。

月球,行星,太阳都围绕地球运动。

外层空间的恒星等天体是人类不可知的。

这也就是当时希腊最著名的科学家和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的宇宙观,也就是“地心说”。

这种学说被人类大多数人接受长达一千多年之久。

而同时代的佛教经典《大度智论》中提出的宇宙观,已经超越了当时的时代,和近代的天文物理学中的宇宙观比较接近。

三千大世界的要点是;宇宙和宇宙中的星系,恒星,行星等天体和万物都是集合面成;以世界为一,集一千个世界,为一个小千世;以小千世界为一,集一千个小千世界,为中世界;以中千世界为一,集一千个中千世界,为大千世界。

那么佛经所说的世界是否是指我们繁衍生息的地球?小千世界是否是指太与系类似的星系?中千世界是否是指与银河系类似的星系?大千世界又是否是指整个宇宙呢?回答应该是肯定的。

1;小千世界,以行星世界为一,在我们地球行星的这个世界,月球围绕地球运动,地球上数万计的植物和植物种类,动物和动物种类,以及山川,江河,海洋,各类矿产等集合成我们地球这个世界。

地球这个世界又与八大行星,矮行星,小行星,慧星等,这些数以万计的天体,其中每一个天体都可以称为是一个世界,这些天体都围绕太阳运动,覆以尘埃,粒子,各种射线,场[空间]集合成太阳系这个直径2光年的小千世界。

这就是太阳系这个小千世界的镜像。

2;中千世界,以太阳系这样类似的星系或恒星[小千世界]为一,集一千个小千世界,为中千世界,中千世界可以与银河系类似的星系相对应。

根据现代天文观测;银河系内,象太阳这样类似的恒星有一千多亿颗,以及白矮星,中子星,星云等天体,当然其中也有一些老年恒星等天体休解的残骸,这些残骸也会再次集合成恒星等天体。

这些天体都围绕银河系中心运动。

这些天体中,其中每一个天体都可以称为一个小千世界。

这些数以千亿计的小千世界,覆以星际物质,各种射线,场[空间],集合成直径10万光年的银河系这个中千世界。

3;大千世界;大千世界可以与整个宇宙相对应。

佛经上说;大千世界“百亿日月,百亿梵天”。

其实宇宙内又何止百亿日月,百亿梵天。

在宇宙这个大千世界内,象银河系这样类似的星系,星系团有数以百万亿,千万亿计。

其中每个星系,星系团都可以称为中千世。

这些数以千万亿计的中千世界,覆以宇宙尘埃,宇宙射线,场[空间]集合成宇宙这个大千世界。

宇宙“场空间”是宇宙中所有物质的质量叠加而形成的,每个星系,星系团,也就是每个中千世界都必然携带本系统内的所有天体,以这个场空间的中心为半径,也就是以宇宙中心为半径,在这个半径内不断退行,表现出宇宙的膨胀和收缩,也就是表现出宇宙这个大千世界的生和灭。

这也许是整个宇宙的镜像。

从上述可以看出;佛经里提出的宇宙观,对宇宙三个世界的划分是比较符合近代科学的。

当然,三千大世界,并非大千世界是中千世界的千倍,中千世界是小千世界的千倍,小千世界是世界的千倍。

这里所说的是;由一定数量小一级的世界集合成一个大一级的世界,由一定数量大一级的世界集合成一个再大一级的一个世界。

这里实质上说的是数量与空间形式。

正如佛经说;这里所说的是“集合名”,并非绝对数。

这有点象近代数学中的幂,可以有无限次幂。

集合也一样,也可以有无限次集合。

上一段中说到;由一定数量象地球这样一级的世界,集合成一个太阳系这样的小千世界;由一定数量太阳系这样一级的小千世界,集合一个成银河系这样的中千世界;由一定数量象银河系类似的中千世界集合成一个大千世界—宇宙。

那么,是不是可以无限集合下去呢?从逻辑上来说是可以无限下去的。

但不管是逻辑学或数学,都无法处理无穷大和无穷数,因是无穷的,就无法得出最终结果。

这样只好大到宇宙这个层面就戛然而止。

当把整个宇宙看成是一个大千世界,下面可以分成若干个中千,小千世界和世界;但也可以把类似银河系,太阳系,每一颗恒星,类似或不类似地球的行星等天体,它们其中的每一个天体都可以看成是一大千世界。

同样,每一个大千世界中,下面都要能分成若干个中千,小千世界和世界。

佛经上说“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我们地球上的株植物和植物种类,每一个动物和动物种类,它们其中的每一个个体,都可以看成是一个大千世界,下面同样都能分成若干个中千,小千世界。

甚至一滴水在显微镜下观察也是一个大千世界;根据现代的物理学理论;一切物质,物体或天体均分子构成,分子是物质的最小颗粒。

一滴水,也是由许多水分子集合而成的,水分子是中千世界,一个水分子是由定数量的氢原子和一定数量的氧原子集合而成的,原子是小千世界。

据说现在科学界已发现了有109种原子,也叫109种元素。

我们的地球,月球,以及恒星,星系也都是由这些元素组成。

当然,肯定还有未被发现的元素。

所有天体都是由这些已发现的元素和未被发现的元素或原子所组成。

而一个原子又是一定数量的电子,中子,质子集合而成的。

还有光子,中微子,夸克,等亚原子粒子,科学界把亚原子粒子称为基本粒子,现在科学界发现的基本子粒子有300多个种类。

如果把基本粒子中的每一个粒子都称为一个世界,那么这一个世界又是由什么构成的呢?根据近代提出的弦理论;基本粒子是由能量弦的不停震荡而产生,弦的质地是相同的,弦的不同震荡频率产生出不同质地的基本粒子。

那么是不是可以向比弦小一级的世界继续分集下去呢?从逻辑上来说是可以的,以逻辑分析;有的前面总有一有;无的后面总有一个无,是无限和无穷的。

尽管弦的体积非常小,小到以四维时空的观测方式,弦就是无。

但无的后面总有一个无,由无无集合成无,再无无无集合成无无,一直下去是无穷的,无法得出最终结果。

所以,向下一级世界的分集,只能到基本粒子和弦的这个层面戛然而止。

基本粒子和弦世界后面“无”的世界;宇宙以外比宇宙大“有”的世界,也就是由宇宙一级的世界集合成比宇宙更大一级的世界。

这两种状况,是生活在四维时空中的人类的思维无法理解的。

弦后面“无”的世界和宇宙以外“有”的世界,也可能与宇宙这个大千世界中的天体,物体和生物没有任何关系[关于这一点,到第三章,“平行宇宙”一节中再来讨论。

弦的体积是非常小的,小到基本上处于无体积状态,以现代的科学技术和观测仪器,无法观测到它的形态和存在。

弦基本上处于虚无的状态。

这样的状况,基本上契合了佛教中的观念;宇宙和宇宙中的万物是从虚无中产生和形成,本性空。

佛教中的这个观念也契合了近代大爆炸理论;宇宙起点于一个无形无状的奇点大爆炸。

用一个游戏人生的比喻;如果把宇宙比作一座宏伟的大厦,那么为这座宏伟大厦奠基的是虚无的弦,基本粒子是这座宏伟大厦的奠基石。

如果单纯从由基本粒子集合成原子,原子再集合成分子,气体,尘埃,星际物质,星云,凝聚成星系乃至恒星,行星等所有天体,集合构成宇宙这座宏伟的大厦。

那么宇宙这座宏伟大厦,就象一座下小上大“倒立的金字塔”。

一旦这座倒立的金字塔坍塌,构成宇宙这座宏伟大厦的所有“构件”;星系,恒星,行星等一切天体,物体或生物,都必然还原成基本粒子,再蜕变成弦,聚集于一个无形无状的奇点,宇宙回归到“无”。

这也许就是佛经上所说的“三千大世界,一时生,一时灭”吧!再来说佛教的第二个理念;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和缘起性空。

因缘二字在许多佛教经典内出现的频率都很高,“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和“缘起性空”,这是佛教的核心思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