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原电池》教用课件人教1

《原电池》教用课件人教1

5、电解质溶液中阴阳离子如何移动?
阴离子移向负极 阳离子移向正极
6、电子,电流如何移动?电子:负→正;电流:正→负
§1 原电池
一、再识原电池
判断下列装置能形成原电池吗?
ABG
二、设计原电池
1、选择合适的化学反应(原理)
2、动手设计原电池装置,观察现象
学生活动1
实验一 再探单液电池
请根据反应: Zn + 2AgNO3 = Zn(NO3)2 + 2Ag, △H<0 设计一个原电池,并进行实验。
Cu
C
正极:2Fe3++2e- = 2Fe2+
电极材料:负极: Cu
正极 :C
CuCl2溶液
FeCl3溶液
三、原电池的认知模型 化学能→电能
原理维度
现象
过程
电子移向 阳离子移向
电极反应 A-me-=Am+ 阴离子移向 Bn++ne-=B
电极 产物
电极 反应物
氧化产物 失电子
还原剂
还原产物 得电子
氧化剂
丹尼尔电池原理图 Zn + Cu2+ = Cu + Zn2+
1、能产生持续、稳定的电流; 2、能量转化率高; 3、防止自放电。
学生活动2
实验二 设计盐桥原电池
化合价升高 失2e-
利用Cu+2Fe3+ = Cu2++2Fe2+,设计一个
带盐桥的电池。 化合价降低 得2e-
A
负极:Cu – 2e- = Cu2+
负极 Zn:Zn- 2e-=Zn2+ 正极 Cu: 2H++2e-=H2↑ 总反应式: Zn+2H+= Zn2++H2↑
3、原电池的构成条件有哪些? 两极一液一导线 氧化还原是中心
§1 原电池
一、再识原电池
4、原电池的正负极怎么判断?
活泼金属→发生氧化反应→向外线路提供电子→原电池的负极;
不活泼金属(或石墨)→发生还原反应→接受外线路提供的电 子→原电池的正极。
2.它由一系列展示人物性格,反映人物 与人物 、人物 与环境 之间相 互关系 的具体 事件构 成。
3.把握好故事情节,是欣赏小说的基础,也是整 体感知 小说的 起点。 命题者 在为小 说命题 时,也必 定以情 节为出 发点,从整体 上设置 理解小 说内容 的试题 。通常 从情节 梳理、 情节作 用两方 面设题 考查。
9.自信让我们充满激情。有了自信, 我们才 能怀着 坚定的 信心和 希望, 开始伟 大而光 荣的事 业。自 信的人 有勇气 交往与 表达, 有信心 尝试与 坚持, 能够展 现优势 与才华 ,激发 潜能与 活力, 获得更 多的实 践机会 与创造 可能。
感谢观看,欢迎指导!
高中化学 选修四 化学反应原理
第四章 第一节 原电池
情境设置
手 机 又 没 电 了 !
-橙子电池--
①你看到了什么?橙子在干什么? ②橙子充电利用了化学哪方面的 知识?它实现了什么?
§1 原电池
一、再识原电池
1、原电池是 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的装置。 原电池反应的本质是 氧化还原 反应。
2、写出左图装置的电极反应式和总反应式:
4.根据结构来梳理。按照情节的开端 、发展 、高潮 和结局 来划分 文章层 次,进而 梳理情 节。
5.根据场景来梳理。一般一个场景可 以梳理 为一个 情节。 小说中 的场景 就是不 同时间 人物活 动的场 所。
6.根据线索来梳理。抓住线索是把握 小说故 事发展 的关键 。线索 有单线 和双线 两种。 双线一 般分明 线和暗 线。高 考考查 的小说 往往较 简单,线 索也一 般是单 线式。
负极 Zn: Zn - 2e-=Zn2+(氧化反应) 正极 Ag或C Ag+ + e- =Ag (还原反应)
温馨提示
1、观察实验现象,并如实记录; 2、 注意合作分工,讲究效率。
预期现象: Zn片溶解 正极上有Ag析出 电流表指针发生偏转 温度上升
电子转移情况分析? 温度升高?
一“锌”一意
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热量 效率不高
一“锌”三意
失电子
锌片
1、石墨电极 2、杂质 3直接接触
A
A
Zn
C
硝酸银
Zn
C
改进
? ZnSO4溶液 AgNO3溶液
锌半电池 银半电池
盐桥的作用: 1、构成闭合回路,代替溶液直接接触; 2、平衡电荷,保持溶液呈电中性。
盐桥电池的优点有哪些?
装置维度
负极材料 金属导线 电解质溶液 正极材料 (失电子场所)(电子导体)(离子导体)(得电子场所)
四、生活中原电池
牛 皮 纸
原理剖析
“只有蓝天、没有雾霾”
钮扣电池
笔记本电脑 专用电池
摄像机 专用电池
“神七”用 太阳能电池
特斯拉纯电动车
用燃料电池技术研发载人月球车
谢谢观看!
电池史
1.情节是叙事性文学作品内容构成的 要素之 一,是叙 事作品 中表现 人物之 间相互 关系的 一系列 生活事 件的发 展过程 。
7.阅历之所以会对读书所得产生深浅 有别的 影响, 原因在 于阅读 并非是 对作品 的简单 再现, 而是一 个积极 主动的 再创造 过程, 人生的 经历与 生活的 经验都 会参与 进来。
8.少年时阅历不够丰富,洞察力、理 解力有 所欠缺 ,所以 在读书 时往往 容易只 看其中 一点或 几点, 对书中 蕴含的 丰富意 义难以 全面把 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