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非指导性教学模式摘要非指导性教学模式强调人在发展中的自主能动的建构和生成能力,并认为积极的人际关系能够推动人的发展,使教师成为学生发展的伙伴和学习的促进者,激励教师围绕着有助于发展个人人格与长期的学习方式的目标来培养学生。
本文从非指导性教学的内涵谈起,介绍了其理论基础,阐述了非指导性教学模式的内容,并对其现实意义做了说明。
关键词人本主义罗杰斯非指导性教学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人本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个心理学新学派,其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罗杰斯等人。
人本主义的学习论者认为学习就是学习者获得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探究自己的情感,学会与教师及集体成员的交往,阐明自己的价值观和态度,实现自己的潜能,达到最佳的境界。
人本主义学习论者以潜能的实现来说明学习的机制。
他们反对刺激—反应这种机械决定论,强调学习中人的因素。
他们认为必须尊重学习者,把学习者视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必须重视学习者的意愿、情感、需要和价值观;相信正常的学习者都能自己指导自己,“自我实现”潜能。
所以,罗杰斯在教育改革领域中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论,并倡导非指导性教学。
1 非指导性教学模式的内涵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把他的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理论和实践运用于教学中,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教学模式,即以学生为中心的非指导性教学模式,其特点是教师通过与学生间的非指导性谈话,帮助学生创设一种适宜的学习环境,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处理学习和生活。
罗杰斯倡导的“非指导性”,其含义应是较少有“直接性、命令性、指示性”等特征,而带有“较多的不明示性、间接性、非命令性”等特征。
“非指导”是罗杰斯用来表示与传统的“指导”思想和方法相区别的新概念,不是“不指导”,而是“不明确的指导”,即要讲究指导的艺术。
“非指导性”教学的目标在于促进学习。
其基本目标是帮助学生达到更大程度的个人的统合、有效性和现实的自我鉴定。
教师的教学目标就是创造一种学习环境,以利于激发、考核和评价种种新出现的知觉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他们自己的需要和价值,以便能有效地指导他们自己的教育决策。
非指导性教学模式强调个体形成独特自我的历程,尤其重视情绪生活。
这种模式认为,教育是要帮助个人发展自我与环境的关系,形成自我的独特看法,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及提高更高效的信息处理能力。
学习环境应该鼓励学生而不是控制学生,教学旨在发展个人人格与长期的学习方式,而不是仅仅只为短期教学目标。
因此,教学应更注重如何增进学习。
整个教学,教师要从学生的观点里了解其世界,要形成移情沟通的气氛,以培养与发展学习过程以学生为中心的自我导向。
2 非指导性教学的理论基础非指导性教学模式的理论假设是,学生乐于对他们自己的学习承担责任。
学习的成功取决于师生坦率地共享某些观念和具有相互之间真诚交流思想的愿望。
罗杰斯相信,积极的人际关系能使人成长,所以教学应以人际关系的概念而不是以教材的概念、思想过程或其他理智来源为基础。
非指导性教学模式是以人本主义心理学为基础的,来源于“非指导性”的心理咨询理论。
从哲学观来看,是一种典型的内因论即“自我论”。
从学习观看,人本主义心理学反对传统的“无意义的学习”,倡导“有意义的学习”,认为教育的目标、学习的结果应该是使学生成为具有高度适应性和内在自由性的人。
从教学观来看,教学中十分强调学生“自我实现”的作用,是一种典型的“学生中心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上世纪中叶在西方社会勃然盛兴的一种思潮,旋即对西方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目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等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观点是: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健康的人”;生长与发展是人的本能;人具有主动地、创造性地作出选择的权利;人的本性中情感体验是极为重要的内容。
卡尔·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理论,也就是一种心理学理论运用于教育实践的产物,所以,心理学基础也是其理论核心。
卡尔·罗杰斯像其他人文主义心理学家一样,把人际关系作为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尤其在他以病人为中心的心理治疗中更为强调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罗杰斯认为,扮演一位成功教师的角色与扮演一位成功的咨询员相同”。
他将“患者中心疗法”延伸到教学之中,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非指导性”教学思想。
罗杰斯在描述“以学生为中心”这一特征时,经常使用“意义学习”这一术语。
提倡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并在《论人的成长》一书中阐述了这一观点。
他认为“有意义的学习不仅仅是事实性知识的积累,而是对个人目前的行为,对选择未来的行为和生活态度,对健全人格的发展起作用的学习”。
也就是说只有在学习的内容与个人的经验相关的条件下才能产生的学习,即经验学习。
如国外曾流行过的“集体教学法”、”沉默法”、“暗示法”等都是采取罗杰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教学主张和原则,强调学习者的经历与语言学习的相关性,设计出类似于学生的生活和经历的课堂活动的方法。
这些方法的特点正如gattegno所描述的那样:“如果学习者能学会发现或创造,而不是死记硬背或重复,那么其学习就得到了促进;如果学习者能学会解决学习材料中所涉及的问题,那么其学习就得到了促进”。
为了促进这种有意义的学习,教师的任务首先是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到自信、轻松和安全,这是实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前提。
罗杰斯认为凡涉及到改变学生的自我概念的学习是有威胁性的,往往受到抵制;当学生的自我人格和价值观遭到怀疑时,他往往会采取一种防御态势。
相反当对自我的威胁降到最低限度时,学生就会用一种辨别的方式来知觉经验,学习就会取得进展。
罗杰斯将非指导咨询理论中的三个基本条件引入教育领域。
他认为这和心理治疗领域中咨询者对咨客的心理气氛因素是一致的,因此他对教师提出了三条基本准则,即真诚地对待学生,去掉一切伪装面具;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对学生作为具有自身价值主体的任何思想和感情,都应给予认可,并坚信他们都能够充分发展自己的潜能;理解并尊重学生私底的内心世界,给予学生关爱与热情,使学生有安全感,有自信心。
罗杰斯认为,教学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情意交流活动,师生必须要在平等、沟通的层面上实现情感的自由流动。
在这样一种心理气氛下进行的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师只是学习的促进者、协作者或者说伙伴、朋友,学生才是学习的关键,学习的过程就是学习的目的之所在。
3 非指导性教学模式的内容3.1 教学目标罗杰斯认为传统教学中的“教授知识”充其量是给学生一些陈旧过时的知识,这种“依赖于知识、依赖于训练、依赖接受某些被教授的东西是毫无用处的”。
在他看来,在这个不断变化的世界上,传递知识不再是教学的目的,教学所追求的目标是“适应变化和学习”,即培养能够适应社会变化和知道如何进行学习、充分发挥作用的人。
“充分发挥作用的人”就是“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学会怎样适应和变化的人,认识到任何知识都不是完全可靠,唯有探索知识的过程才是健全的、基本的人”罗杰斯在《学习的自由》一书中强调“充分发挥作用的人”有四个显著特征。
3.1.1 有洞察力罗杰斯说,“洞察力基本上是一种新的知觉方式”,是“一个充分自由地用一种新的方式来看待旧事实的过程,一种熟悉的看法中发现新关系的经验,一种授受已知材料所蕴含的意义的愿望”。
他把这种洞察力看成是与情感成分密切相关的思维能力一旦形成洞察力,它会将人引向新的目标,达到自我实现。
3.1.2 有创造性有创造性的人能对各种事物采取一种开放性的态度、富有不断探索知识的精神,能根据环境形成新关系的能力,“能够创造性地对各种新旧条件作出健全的顺应”,“会不断地趋向自我表现,以一种为他最迫切的需要提供最大限度的方式行事”。
3.1.3 有建设性罗杰斯相信,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只要有自由发展的条件,同时不受到来自他人的威胁和自己内部的心理挫折,他就会成为一个积极向上,锐意进取,对社会和他人抱建设性态度,适应社会变化的人。
3.1.4 有选择性罗杰斯在他的心理治疗中发现,人的行为并不像行为主义所说的那样是由环境和刺激决定的,个人有选择行为的自由,并应当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这样,人就应按照他个人的兴趣、爱好、经验去塑造自己,充分挖掘自身的潜能,从而使人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
3.2 教学程序尽管非指导性教学变幻莫测,但罗杰斯指出,非指导性教学具有一个时间上的序列,他把这种序列划分为三个阶段。
3.2.1 阐明辅助情境教师创设一种可接受的气氛(“我们今天希望讨论什么或做什么”),师生明确在教学中应对共同关注的问题取得一致性意见,使学生得以无拘束地、自由自在地交流自己的想法。
3.2.2 提出问题由学生提出各自感兴趣的问题,教师对所提问题进行镊纳和澄清,经过讨论后形成小组成员共同感兴趣的问题,从而确定教学目标。
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含糊不清、自相矛盾,教师可将它引导到小组共同的问题上来。
3.2.3 提供资源,共同讨论在确定好教学目标后,教师提供一些小组可利用的资源,如书籍、录音、访问有关人士等,鼓励学生表达积极的或消极的情感,坦诚待人,乐于倾听他人意见,认真参与小组讨论,共同探索问题。
当然,如果学生希望教师讲授,教师则可按学生的要求,针对讨论的内容进行讲授;但教师不作任何结论,也不作总结性发言,各项讨论结果最后都悬而未决,所提问题也总是处在流动变化之中。
罗杰斯指出,教师对上述教学程序的控制,会随不同的问题,学生个性的不同而发生变化。
3.3 师生角色与教学策略3.3.1 教师角色与教学策略在罗杰斯看来,学生是课堂上理所当然的中心,教师不以指导者自居,而是为学生学习提供方便,注重学生情感发展的促进者,是受学生信赖,同学生之间不存在任何防御的顾问。
因此,教师在非指导性教学中必须采用以下一些教学策略。
(1)创设心埋自由和心理安全的环境罗杰斯说:“我知道我不能将任何东西都教给学生,我只能为学生提供一个促使他学习的环境。
”这个学习环境就是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的环境。
心理自由的环境是指创设一种不受传统束缚、敢想、敢说、敢做,不屈从于权威的气氛。
心理安全的环境指的是建立一种没有威胁、批评,且不同意见、想法均能受到重视、尊重、赞扬与鼓励的环境。
罗杰斯认为,上述两个方面能使学生形成下述特征:承认自己而不怕别人笑话或讥讽;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寻常的方式来运用他的思维与想象。
这些特征都是一个“充分发挥作用的人”的基本态度,在教学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罗杰斯认为,教师和学生之间形成一种良好的、民主的伙伴关系是非指导性教学的前提。
他说:“我们知道促进学习的关键不在于教师的教学技能,不在于他的课程计划,不在于他的讲授和演示,不在于图书的丰富,虽然其中某一方面可能在某一时刻可以被用来作为教学的重要资源,但它们不是促进教学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