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中央银行
3.公开市场业务的优点 主动性 经常性和连续性 微调性 灵活性和迅速性
(2)公开市场卖出 例:央行将100元的债券卖给银行或公众,基础货 币会减少100元。如果销售债券给公众,收取现金 ,买者会用100元通货交换100元的债券,T形账户 的结果是:
非银行公众
资
存款准备 金 证 券
产 -100 100
2、如果美联储出售200万美圆债券给投资家欧文, 他用通货支付购买债券,那么,存款准备金和基 础货币将发生什么如何变化? 使用T形帐户解释
投资家欧文
资 货币 证 券
产 -200 +200
中央银行
负
债
资 证 券
产 -200
负 流通中 通货
债 -200
练习:
2、如果美联储从商业银行购买600万美圆债券, 付给商业隐含600万元支票,银行将其存入它在 中央银行的账户,或变现,成为库存现金的一部 分,T型账户有何变化?并说明央行进行公开市 场操作调节货币供应的原理。
一国不同时期可能是不同的。 最终目标:物价稳定、充分就业、 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
三、最终目标之间的相互联系
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之间既有统一的 一面,又有矛盾的一面。
物价稳定与充分就业之间的冲突 物价稳定与国际收支平衡之间的冲突 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之间的冲突 物价稳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冲突
(1)物价稳定与充分就业的矛盾 在物价上涨率和失业率之间存
1.金属铸币的兑换保管业(—历史悠久) 2.银行业
3.中央银行(16世纪,形成于19世纪初)
中央银行产生的客观经济基础
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经济危机频发, 银行信用的普遍化和集中化,既为中央银行的产 生奠定了经济基础,也是其产生的客观要求。
(1)统一银行券发行 (2)票据清算的需要 (3)稳定信用体系的需要
行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是中央银行的初创阶段;
第二阶段(1913—1945),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第二
次世界大战结束,是中央银行的急剧发展阶段;
第三阶段(1946—至今),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到现在,
是各国完善中央银行制度阶段。
第二节
中央银行的多种形式 与职能
回本章
一、多种形式(p147)
二、中央银行的职能
国内经济增长会导致对进口商品的需求增加,如果本国
出口的增长不足以抵消这部分增加的进口需求,就会 导致贸易收支逆差。
外资的流入可以弥补贸易收支造成的国际收支不平衡,
但是,从动态的角度来看,若本国不具备有效利用外
汇的能力,就会导致将来收支的不平衡。
(4)经济增长与稳定物价之间的冲 突
货币流通速度稳定的情况下,货币供给偏多, 导致物价上涨和币值的下跌。
第四节 货币政策
一、货币政策含义 概念
指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运 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给量和利率等金融 变量,进而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方针和措 施的总称。
本质上是一种需求管理政策,以间接调 控为主,具有灵活和可微调的特性。
二、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含义 含义:是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所要达
到的最终目的。
2.法定准备金制度的基本内容
规定存款准备金制度的适用对象 规定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 规定可充当法定存款准备金的内容
3.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的作用
保证存款货币机构资金的流动性。 集中一部分信贷资金。
2010年,央行四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锁定银 行资金13000亿元左右。
控制和调节货币供给总量。
4.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工具的优缺点
至下节
二、中央银行的职能 1.中央银行是发行的银行
①根据国民经济发展,适度发行货币
②适时适度调节货币供给量
③对货币的印刷、流通和铸造实施管理
2.中央银行是银行的银行
①保管和调度一般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 ②作为最后贷款人的银行。 ③组织和管理全国的票据清算。
3.中央银行是政府的银行
①代理国库和国家经营各种金融交易; ②代理政府融资; ③为政府提供相关的及金融咨询服务
在着此消彼长的关系。
(2)物价稳定与国际收支平衡的矛盾
为了平抑国内物价上涨,增加国内供给, 就必须增加进口,减少出口,这会导致外汇储 备减少,造成国际收支逆差。
为了消除国际收支逆差,需减少进口,扩
大出口,减少国内商品供给,这又可能给国内
市场造成压力,导致价格上涨。
(3)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的冲突
再贴现政策:是中央银行通过制定或调 整再贴现率来干预和影响市场利率及货币 市场的供给与需求,从而调节货币供应量 的一种金融政策。
2.再贴现政策的作用
再贴现率的升降会影响商业银行等 存款货币机构的准备金和资金成本, 从而影响贷款量和货币供给量。
再贴现率的升降可产生货币政策变 动方向和力度的告示作用,从而影响 公众预期。
2.公开市场业务的作用
调控存款货币银行准备金和货币供 给量; 影响利率水平; 影响利率结构。
3.我国的公开市场业务
本币操作 外汇操作
公开市场操作对基础货币的影响
央行购买证券称公开市场购买 (1)公开市场购买 例:央行从某银行购买100元的债券, 付给银行100元的支票,该银行将其存 入它在央行的账户或变现,成为银行库 存现金的一部分。不管银行怎样处理, 都意味着银行自身多了100元存款准备 金 ,而持有的证券减少了100元,
商业银行
资 存款准备金 证 券
产 +600 -600
中央银行
负
债
资 证 券
产 + 600
负 债 存款准备金 +600
商业银行 资 存款准备金 证 券 产 +600 -600 负 债
中央银行
资
证
券
产 + 600
负
存款准备金
债 +600
说明调节原理:央行通过购买商业银行的债券,其结 果是存款准备金增加了600元,相当于公开市场购买的 数额,基础货币(流通中的通货和货币)也增加了600 元。
第七章
中 央 银 行与货币政策
回目录
第一节 中央银行的产生和发展 第二节 中央银行的职能
第三节 中央银行的业务
第四节 货币政策最终目标 第五节 货币政策工具
至下章
第一节 中央银行的产生与发展 回本章
一、中央银行的产生背景 二、中央银行的发展
三、中国中央银行的产生和发展
至下节
一、中央银行的产生背景
(4)政府金融监管和服务的需要
二、中央银行产生的途径及其标志
中央银行由两条途径形成:
1.由商业银行演变而来(英格兰银行)
产生标志:1844年,英格兰银行独享货币 发行权。
2.政府组建的中央银行(美国联邦储 备银行)
三、中央银行的发展
世界各国中央银行制度为中央银
商业银行
资 存款准备金 证 券 产 负 债
+100 -100
同时,央行的负债增加,表现为存款准备金增100元,而 资产也增加,表现为证券增加了100元,T形账户如下: 中央银行
资
产
负
存款准备金
债
证
券
+100
100
净结果是存款准备金增加了100元,相当于公开市场购买 的数额,因流通中货币没变化,基础货币也增加了100元 。
第三节 中央银行的主要业务 回本章
一、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p151)
至下章
二、中央银行的负债业务 1.货币发行 2.集中存款准备金
三、中央银行的资产业务 1.再贴现业务 2.贷款业务 3.证券买卖业务
资产业务——证券买卖业务
指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从事有价证券的买卖。中央银 行在公开市场上买进证券就是直接投放了基础货币,而卖出 证券则是直接回笼了基础货币。
3.再贴现政策的局限性
①央行被动,作用面影响小; ②货币市场的发展和效率的提高,再贴现 的依赖降低; ③再贴现率高低有限度;政策的灵活性的 角度而言,再贴现政策缺乏弹性。
(三)公开市场业务 1.公开市场业务的含义 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买进或 卖出有价证券,以改变商业银行等 存款货币机构的准备金,进而影响 货币供给量和利率的一种政策措施。
二、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
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指中央银行 针对某些特殊的经济领域或特殊用途的信 贷而采用的信用调节工具。 (一)信用控制——信用额度、不动产信用 (二)利率控制 (三)流动比率 (四)直接干预 (五)道义劝告与窗口指导
会刺激物价上涨。经济增长需要货币的超前供给,
最坏的情况是通货膨胀与经济停滞并存:“滞
胀”。
四、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抉择
单一目标论:物价稳定或经济增长 双重目标论:物价稳定和经济增长 多重目标论:同时实现四个目标
第五节、货币政策工具
——是中央银行为实现货币政策目标 而使用的各种策略手段。 一、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 (一)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 1.概念(p168)
负
债
对央行来说,减少了他持有的证券100元,而 接受通货作为卖出债券的收入,则减少了货币 的负债,从而减少了流通中的通货100元。
中央银行
资
证
券
产 -100
负
流通中 通货
债 -100
练习:
1、如果支票存款的法定存款准备金为10%,中 央银行贷给银行体系200万人民币,解释银行 体系所发生的变化如何
优点是:对货币供给量具有极强的影响力, 力度大,速度快,效果明显。 局限性 : 作用力猛烈,可能会引起经济的剧烈震荡; 缺乏弹性,不易作为日常的操作工具; 对各类银行的影响不一样。
(二)再贴现政策
1.再贴现政策的含义 再贴现:指商业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将贴现 所获得的未到期票据向中央银行转让以融 通短期资金的一种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