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湖南省株洲县高三毕业班语文综合测试(二)

湖南省株洲县高三毕业班语文综合测试(二)

湖南省株洲县高三毕业班语文综合测试(二)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1题;共6分)1. (6分) (2019高二上·温州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年来,各种类型的网络社交平台不断涌现,在满足人们社交需求的同时,也带来类似的网络社交诈骗问题。

(甲)网络社交平台多建立在虚拟、开放的基础上,除了现实中的熟人外,使用者很难了解其他虚拟ID的真实情况,稍有不慎,就有可能落入不法分子的圈套。

更重要的是,一些社交平台不善监管、缺乏自律,给诈骗分子可乘之机。

丢失了诚信的本色,必然问题百出,行之不远。

中华民族一直有崇尚诚信的优良传统。

(乙)“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孔子将守信视为人安身立命的基础;“诚者,天之道也。

思诚者,人之道也,”孟子认为诚实是天道人伦的法则。

周幽王烽火戏诸侯以致亡国,商鞅“徙木立信”为后世所传诵。

(丙)诚信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要素。

正因此,我们一直大力倡导和践行诚信价值观,高度重视诚信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作用。

(1)文段中的加下划线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 . 可乘之机B . 安身立命C . 以致D . 传诵(2)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A . 甲B . 乙C . 丙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7分)2. (6分) (2017高一上·山西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任务驱动型作文”源自于西方国家日常语言教学和写作教学的“任务型语言教学法”,这种语言教学法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而提出的,其核心是在明确“任务”的前提下,完成语言交际口语或书面语表达。

这种教学法,根据完成任务过程中所产生的互相影响把任务分成五类:拼板式任务,要求学生把散乱的若干信息拼成一个整体;信息差任务,给两个或两组学生有互补作用的信息,为了完成交际任务,双方必须协商以探清对方的信息;解决问题式任务,给学生一个问题及一系列信息,让其找到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案;做决定式任务,给学生一个可能有几种结局的问题,让他们通过协调和讨论选择一种结果,进行论述;交换意见式任务,学生参与讨论、交换意见,但无须达成一致。

国内一些学者在“任务型语言教学法”的基础上,增加“驱动”一词,用于作文教学。

教育部考试中心的张开明确提出了2015年高考作文的两道题目均属于“任务驱动型作文”,并对其概念做出阐释:“试题往往是给学生创作出一个情境,出现对立性的问题,让考生通过写作,提出解决处理问题的想法和方案……如今年作文中‘写信’‘权衡与选择’等任务型指令,着力发挥试题引导写作任务的功能,使考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辨析关键概念,在多维度的比较中说理论证。

”他认为,在材料型作文中增加任务驱动型指令,能“较好地解决材料型作文的泛角度与阐释型作文收缩性之间的矛盾”,是在承继材料作文“自主空间大、立意角度自然、多元”等传统优势的基础上,又在避免套作、宿构方面进行了新的尝试和探索。

与传统的材料作文对比,“任务驱动型作文”的材料具有特殊性。

首先,材料的内容思想紧扣“主旋律”。

正如张开所说:“作文试题凸显考试对人才培养和价值引导的作用,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法治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查,形成在作文育人方面的合力,实现高考作文试题独特的教育功能。

”其次,材料具有真实性的特点。

任务驱动型作文的材料是新闻事件、社会热点,与传统的材料作文的寓言故事、名言警句、诗词歌曲、图片漫画等有很大的不同,这种真实性暗含了鼓励考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的命题意图。

第三,材料的价值取向具有多元性。

价值取向的多元化表现在:材料往往具有争议性,争议性重在考查考生的思辨能力;关涉的人物对象不是一个人,而是几个或几类人,这就保证“任务”的指向有多选择;命题者对材料没有鲜明的感情倾向。

这样的材料,能保证考生选择感受最为深刻的一点写作。

同时,考生要把握好典型人物的特点和特质,这样才能避免一般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疑是立意的主旋律,但一定注意不要“贴标签”“穿靴戴帽”、空发议论。

在弘扬正气、传递正能量的同时,还可从反面针砭时弊,揭露社会上存在的某些消极落后现象,在对比中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意义。

(节选自《语文周报》特邀专家:尤立增《怎样写好任务驱动型作文》)(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任务型语言教学法,要求学生语言交际时完成核心任务。

B . 任务型语言教学法中,学生的表达根据任务的指向采用不同的信息处理方式。

C . 把任务进行分类,学生可以有针对地参与讨论、交换意见,但无须达成一致。

D . 国内一些学者将“任务型语言教学法”直接引入作文教学中,拓展教学思想。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 围绕“任务驱动型作文”这一核心概念,文章论述这一概念产生的历史沿革。

B . 任务型语言教学法细化为五种任务类型,并对学生完成任务的侧重点进行比较。

C . 文章援引专家的权威说法,例证确凿,对高考作文命题思路的转向进行诠释。

D . 本文逐层论述任务驱动型作文的材料特点,强调其相对传统作文材料的改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 增加任务驱动型指令,创设出相对真实的情境,让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想法和方案。

B . 近年高考,作文命题关注社会热点,突出育人功能,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C . 2015年全国卷作文题引导学生辩证思考,但命题者本身对材料没有鲜明的感情倾向。

D . 任务驱动型指令避免套作、宿构等行文方式,弥补传统材料空间大、立意多元的缺陷。

3. (9分)(2020·包头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①周人认为,修德与刑罚实为一事之两面。

然而,这种对刑德关系的思考却长期被后人曲解。

《论语·为政》载孔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孔子的本意并不是将刑与德彼此对立,而主要是强调单独用政、用刑的弊害。

但后人误解孔子的原义,将刑与德对立起来,认为德为贤人君子所修,而刑则专为庶民小人而设。

这种误解混淆了古人立刑的初衷,不符合西周刑德思想的本义。

②西周金文所提供的刑罚史料虽然极不系统,但仍可从中看出周人对于用刑的思考。

比如,西周膡匜铭曰:“汝敢以乃师讼,汝尚忒先誓……宜鞭汝千,幭剭汝。

”意思是说,牧牛违背先前所立的誓言,对其处以鞭刑一千,并施以墨刑。

再如,夨人盘铭曰:“我既付散氏田器,有爽,实余有散氏心贼,则鞭千罚千,传弃出……我既付散氏隰田、庄田,余有爽变,鞭千罚千。

”意思是说,散氏向夨交付田地必先从耕田的农具开始,后又交付田地,两事皆立誓,如有贼心不诚,则受鞭刑一千,罚金一千,或流放逐远。

这些史料记述了西周刑罚的一些真实情况:受刑者之所以受刑,是因其缺乏诚信的失德行为。

这清楚地表明,西周刑罚的意义并非仅仅在于对失行者的惩罚,而是重在对失德行为的约束。

杀人者死,伤人者刑,已是不言自明的问题。

但刑罚的重点如果仅仅在于禁暴惩恶,而不能戒其未发,其局限性就非常明显。

因此,西周刑罚思考的重点首先在于以刑罚约束失德行为。

德之不失,又岂可失行。

这表明,周人早已懂得,崇尚道德、维护诚信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③西周金文史料表明,西周刑德思想很重要的内容就是以刑辅德。

因为修德并不完全依赖于人的自觉自律,一旦人不能自觉修德而有所背失,借刑罚以正之就成为修德不可或缺的重要补充。

换言之,道德的丧失不能仅靠说教加以匡正,而必须借助刑罚,这体现了西周对刑德关系的基本思考。

《礼记·乐记》曰:“刑以防之。

”即以刑罚作为防范道德丧失的手段。

周人刑罚的目的是将其作为德行推广的辅助,而信为德之本,失信也就是失德,所以对于失信的行为必然处以刑罚。

西周的文治不仅在于礼乐严整,更在于全社会崇德修信的风尚。

这使诚信成为周人道德的核心思想,失信者要付出高昂的代价。

西周社会实行以刑辅德,不仅反映了周人对于诚信之德的重视,而且也符合后来儒家的主张。

《论语·为政》载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车不能行自然是无用之物;人而不信,纵有他才,也是无用之人。

周人对于诚信的推崇,由此可见一斑④西周社会对道德尤其是诚信的重视意味着失德失信同失行一样难逃刑律的惩罚。

西周刑罚的首要作用即在于辅德,这是西周刑德思想的根本。

毫无疑问,杀人越货的危害是巨大的,但德行的丧失、心灵的污染所造成的社会危害决不可言轻,因为它会使世道人心涣散而产生动荡。

西周社会距今已有3000年,时间虽久远,但古人的思想并不遥远,其思想中的合理因素值得今天借鉴。

深入研究西周以刑辅德思想,不仅有利于了解中国古代法制史,而且对于今天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和法治社会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节选自冯时《西周以刑辅德思想的启示》)(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 后人将孔子所说的刑与德对立起来,混淆了古人立刑的初衷,这不符合西周刑德思想的本义。

B . 西周金文所提供刑罚史料虽然极不系统,但足够说明西周刑罚恩考的重点仅仅在于以刑罚约束失德行为。

C . 以刑轴德之所以是四周刑德思规的重要内容,是因为通德的丧失不能仅靠说教加以匡正,而必须惜助刑罚。

D . 膡匜铭、夨人盘铭的记录反映了西周刑罚的真实情况,受刑者受刑的原因是缺乏诚信的失德行为。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 第一段中作者價《论语.为政》中的话,论述后人曲解了修德与刑罚是一件事情的两面,不符合西周刑德思想的本义。

B . 第二段作者重点信西周金文的刑罚史料,论述了周人早已懂得崇尚道德,维护诚信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C . 第三段作者运用举例论证、引用论证,论述了以刑辅德是西周刑德思想很重要的内容。

D . 全文重点论述周人刑德思想对今天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和法治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 . 西周对失信之人处以刑罚,让失信者付出高昂的代价,表明西周人对于诚信的重视,这与后来儒家的主张并不相符。

B . 从孔子说的车不能行就是无用之物,人而无信就是无用之人,可见西周社会对于以刑辅德的高度重视。

C . 西周刑罚的根本就是辅德,其思想的合理因素仍然值得我们今天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法治社会中借鉴。

D . 西周刑罚的重点仅能禁暴惩恶,却不能戒其未发,说明西周刑罚是有明显的局限性的。

4. (12分) (2017高一下·石家庄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柏油马路起伏不止,马路像是贴在海浪上。

我走在这条山区公路上,我像一条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