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天宁寺
2
天宁寺
天开寺(近年重建) 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六年(公元50年) 房山(寺中曾有天开塔,建于辽代,仅余基座和两 层塔身,近年复建) 《元代魏必复天开中院碑记》:“天开古名刹,在房山之麓,规于始于汉,历唐晋隋迄五季,盛于辽,废 于金季之兵”
潭柘寺 西晋永嘉元年(公元307年) 初名嘉福寺 门头沟 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 红螺寺 东晋咸康四年(公元338年) 初名大明寺 怀柔 4、光林寺(天宁寺前身) 北魏(公元386-534年) 云居寺 隋末 初名智泉寺 房山 戒台寺 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 初名慧聚寺 门头沟 法源寺 唐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 初名悯忠寺 宣武 和平寺(近年重建) 唐贞观年间 昌平区桃洼乡花塔村 卧佛寺(十方普觉寺) 唐贞观年间(627-649) 初名兜率寺 海淀香山东侧 灵岳寺(近年重建) 唐贞观年间 门头沟区斋堂镇北部白铁山 10、天王寺(天宁寺前身) 唐天宝年间 宣武 证果寺 唐天宝年间(742年-756年) 西山八大处 清凉寺 唐天宝八载 西山八大处 香界寺 唐乾元年间(758-760年) 初名平坡大觉寺 西山八大处 灵光寺 唐朝大历年间(766年-779年) 初名龙泉寺 西山八大处(辽道宗建招仙塔 1964年复建佛牙舍利塔) 报国寺 辽建 宣武
唐文献记载未见宏业更名天王事: 《神州塔传》:“隋仁寿间,幽州弘业寺建塔藏舍利” 《续高僧传》:“仁寿下敕召送舍利于幽州宏业寺,即元魏孝文之所造,旧号光 林,依峰带涧,而势高敞”
《广弘明集》:“仁寿二年分布舍利五十一州,建立灵塔。幽州表云,三月二 十六日,于宏业寺安置舍利,……”
5
天宁寺考-唐 天王
6
天宁寺考-辽 天王
辽会同元年(938年),幽州升为幽都府,建号南京,作为陪都。当时辽都上京 在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部。 公元1012年,南京改号燕京,幽州府改称析津府。 1974年山西应县佛宫寺塔像中发现的辽代 雕版印经中题记: “(燕台)弘业寺释迦佛舍利塔主沙门智 云书”,又有题记 “燕京右街天王寺沙门志延校刻” ---可见辽代燕京尚有弘业寺和舍利塔, 直到辽代后期,弘业、天王二寺并存于 幽州(王世仁按) 辽建塔碑《大遼燕京天王寺建舍利塔記》: “皇叔、判留守諸路兵馬都元帥事秦晉 國王,天慶九年五月二十三日,奉聖旨起 建天王寺磚塔一坐,舉高二百三尺,相計 共十一箇月了畢。”
天宁寺塔考-确为辽建
明代徐善《泠然志》载: “最上一层,其南有碑不知何年所立.修塔时寺僧有拓本,索之不可得也”。 平郊建筑杂录—由天宁寺谈到建筑年代之鉴别问题(梁思成、林徽因): “广安门外天宁寺塔...竟有常直称其为“天宁式”的,因为此类塔散见于北方各地,自成一派,天 宁则又是其中最着者...且是历来传说中,颇多误认为隋朝建造的实物。但其塔型显然为辽金最普 通的式样...传说塔最上一层南面有碑,关于其建造年代,将来或可在这碑上找到最确实的明证...综 上所述,我们可以断定天宁寺塔绝对绝对不是隋宏业寺的原塔。而...可暂时假定它与云居寺南塔 时代约略相同,是辽末(十二世纪初期)的作品” 1992年天宁寺塔大修拆塔刹宝顶时,由刹座内发掘一块辽代建塔碑。 《大遼燕京天王寺建舍利塔記》: “皇叔、判留守諸路兵馬都元帥事秦晉國王,天慶九年五月二十三日,奉聖旨起建天王寺磚塔一 坐,舉高二百三尺,相計共十一箇月了畢。” 遂知天宁寺塔确切年代:辽天庆九年(公元1119年) 碑记中还涉及辽代陪都南京其他寺庙,计有: 大昊天寺、永泰寺、寶集寺、大延寿寺、天王寺、 宝塔寺、归义寺、崇孝寺、崇仁寺、奉福寺、崇国寺、 澄寂寺、开元寺、大悯忠寺、香山寺、通法寺、延洪寺、 开泰寺等。
《长安客话》之《天宁塔院》:“隋仁寿间幽州弘业寺建塔藏舍利即此,唐开元间改额天王寺。元末兵火荡尽; 我文皇在潜邸,命所司重修。姚广孝曾居焉。宣德间敕更今名。” ---如果塔亦荡尽,文皇(成祖)重修时岂不还要重建塔?如果真的文皇曾重建个大塔则作者对于此事当不止用 “命所司重修”一句。且《长安客话》距元末,至少已两百年,兵火之后到底什么光景,那作者并不甚了了, 他的注意处在夸扬文皇在潜邸重修的事耳。(梁思成按) ---最早把隋弘业寺与唐、辽天王寺和明天宁寺拉扯到一起的是明万历年间的《长安客话》(王世仁按) 《帝京景物略》:“隋文帝遇阿罗汉授舍利一囊……乃以七宝函致雍岐等十三州建一塔,天宁寺塔其一也,塔 高十三寻,四周缀铎万计,……塔前一幢,书体遒美,开皇中立。” 《帝京景物略》:“寺在唐开元名天王寺,正统始名天宁。或曰:京师,古幽州也,隋所建塔藏舍利者,幽之 弘业也。幽今无弘业,天宁之先,又不为弘业,意者志轶之。志轶之,安知弘业不为天宁也” ---这使我们疑心仁寿分布诸州之舍利塔均为隋时最普遍之木塔,这明末作者并不及见那木构原物,所谓十三寻 缀铎的塔倒是今日的砖塔。至于开皇石幢,据《析津日记》(亦明人书)所载,则早已失所在。(梁思成按) 《析津日记》:“寺在元魏为光林,在隋为宏业:在唐为天王,在金为大万安,宣德修之日天宁,正统中修之 日万寿戒坛,名凡数易。访其碑记,开皇石幢已失所在即金元旧碣亦无片石矣。盖此寺本名宏业,而王元美谓 幽州无宏业,刘同人谓天宁之先不为宏业,皆考之不审也。” ---与《帝京景物略》同为明末人书,但其所载“天宁之先不为宏业?”及“考之不审也”这种疑问态度与《帝 京景物略》之武断恰恰相反,且作者“访其碑记”要寻“金元旧碣”对于考据之慎重亦与《景物略》不同,这 个记载实在值得注意。(梁思成按) 10
《房山县志》载:“在县西三里高阜上,按今塔 已圮。土人呼其地曰塔岗,盖弘业寺塔也。” 塔基于1985年在房山城关街道洪寺村西发现, 现存高1米,周围有辽代勾纹砖。 萧村著《辽朝别有一五台山》认为弘业寺在 古蔚州境内
9
天宁寺考-明 寺以塔复
1368年明太祖改大都路为北平府。 朱棣于永乐元年下诏改北平为北京,同年称北平府为顺天府。 永乐十九年(1421年),正式迁都北京,改北京为京师,改原京师为南京,作为 陪都。
7
天宁寺考-金 大万安
北宋宣和四年(1123年),宋、金联合伐辽,攻占燕京。宋、金议和后,燕京回 归北宋,建燕山府。 中都宋宣和六年(1125年),金人南侵,占领燕山府,复名燕京。 金贞元元年(1153年)完颜亮自会宁(黑龙江阿城)迁都燕京,改称中都,所治均 在今北京西南一带。同时设大兴府。 金代大定时宏业寺改称为大万安禅寺 《湛然居士集》:“金大定一十一年,改宏业寺 为大万安禅寺” ---元人耶律楚材著,据辽碑及风铃铭文,此 寺在辽名天王寺,且天王塔之名一直沿用到 近代,绝不会在金代又名弘业寺,显然这个 弘业(大万安)寺与天王寺无关(王世仁按)
8
天宁寺考-元 天王遭毁 宏业(大万安)不知所终
1215年,蒙古军攻占中都,恢复燕京旧称。 元代以金的离宫(今北海公园)为中心重建新城,1264年忽必烈下诏将燕京改为 中都,府名仍为大兴,“燕京”之名从此废用。 1272年改中都为大都。 1274年正式从开平(今内蒙古正蓝旗金川草原)迁都元大都。 元末天王寺毁于兵火,只剩孤塔。
12
辽塔
与北宋并立之辽尊佛教为国教,显密分张、密教盛行。同时期的北宋则崇禅宗、净土宗。
Pagoda 八角塔
塔(浮屠)身即佛身,唐及唐以前, 寺院以塔为中心,塔多居殿前, 塔以方塔为主,层数无定式,多 木、砖木质。 宋以后寺院以佛殿为中心,塔多 居殿后。 辽塔绝大多数为八角实心密檐式 塔(极少数为六角),一般为“七 级浮屠”,最高级别十三层。 辽代密檐塔具有宽阔基台和繁缛 双束腰须弥塔座,密檐仿木。 东支辽塔塔身以佛像装饰为主。 西支辽塔塔身以直棂窗假门装饰 为主。
唐天宝年间始建(或开元年间改额)天王寺,距今1300多年 文献未提及寺中有塔 《万历.顺天府志》卷七《寺》:“天王寺,在旧城延庆坊内,始建于唐,殿 宇碑刻皆毁于火,元朝至元七年建三门,而梵宇未能完集。”
---佛教诸“天”,特别是四大天王中单独供奉毗沙门天王,是在唐开元、天宝年间密宗 大盛以后的事 …… 据载,天宝年间蕃兵包围安西,唐玄宗请不空搬来毗沙门天王神兵, 大败了蕃兵,从此玄宗下令各州县城北门上都供毗沙门像,当然也会有专供毗沙门的寺 院或寺院中专设天王堂、天王院。 (王世仁按) 北方多闻天王(即毗沙门),一手持伞,一手持 银鼠(亦有托塔),住北俱卢洲
天宁寺考-数度修缮
*明代永乐年间(1403年)重建,依辽代原状更换舍利塔基座砖雕,扩大规模。 *宣德年间天王寺改称天宁寺。 *正统年间改额广善戒坛,不久又复名天宁寺,塔后有大觉殿和广善戒坛等。 *清初塔顶坍塌,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重修。 *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修缮,寺中心依然为辽塔,塔刹改为砖砌宝顶。塔前为山 门、接引佛殿、东西配殿,塔后为三大士殿、戒坛、东西配殿,留有御制碑。 *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再次修缮天宁寺,留有御制碑。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修缮天宁寺,寺中《天宁寺修缮碑》记载拆三大士殿移建山 门,修复塔前殿宇。但塔后建筑全部荒废。 * 1958年文物普查,寺中有石碑记载。 * 1976年唐山地震,塔刹被震落。 * 1988年天宁寺塔院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991-1992年大修时,塔顶发掘辽建塔碑 * 2002年国家出巨资重修天宁寺塔院 * 2007年7月7日佛像开光仪式
3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天宁寺塔
天王舍利宝塔 或 天王宝塔,辽代实心八角密檐砖塔之典型代表 建于辽天祚帝天庆九至十年(公元1119-1120年),距今890年 辽末天祚帝皇叔耶律淳主持建塔,建筑师寇世英、寇世兴 北京城区地表建筑之最古,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
天宁寺考-北魏至隋 光林、宏业
北魏延兴年间(公元476年)孝文帝建寺,初名光林寺,距今1500多年
北京历史博物馆藏北齐光林寺尼静妃造佛像一座,座背有题记: “天统四年(568年)三月一日,光林寺尼静妃为亡姊造玉像一区(躯),皇帝陛下, 一切众生,居同成佛。” 据此推测,北魏北齐时光林寺应是一座尼寺,隋代始改为僧寺
隋仁寿年间(公元712年)改为宏业寺
隋文帝〔楊坚〕遇阿罗汉授舍利一囊,文帝遂命以七宝函盛之分致雍、歧等三十州,命 每州建塔以藏,宏业寺即其中之一。初时为木塔,建有台阶可登,后塔毁,舍利无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