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患者综合护理干预的方法及效果
目的探讨对冠心病患者综合护理干预的方法及效果,以供临床参考。
方法以2012年8月~2013年8月我院41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治疗期间加强综合护理干预,对比干预前后患者不良情绪的变化。
结果与护理干预前比较,患者经过护理干预后SAS评分、SDS评分均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冠心病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可明显缓解或消除患者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对病情控制有利,值得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推广应用。
标签:冠心病;综合护理干预;方法;效果
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进程,冠心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不良情绪可导致交感神经兴奋、儿茶酚胺浓度升高,引起心率加快、血压上升、心肌耗氧量增加,使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缺氧加重,从而诱发或加重冠心病病情[1]。
我院通过综合护理干预控制情绪的剧烈波动,在改善冠心病患者情绪状态方面效果顯著,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以2012年8月~2013年8月我院41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年龄52~78岁,平均年龄(64.46±5.72)岁;体重56~80kg,平均体重(60.35±6.32)kg;病程1~15年,平均病程(6.35±1.65)年;其中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15例。
所有患者均排除合并严重肝、肾功能障碍、精神疾病、智力低下、严重听力或语言障碍者。
1.2方法所有患者入院时均由责任护士进行入院宣教,发放冠心病相关防治知识宣传手册。
根据患者年龄、文化程度进行针对性宣教,告知患者剧烈的情绪波动对冠心病的不利影响,指导患者调理情绪,保持心态平和,以免诱发心绞痛。
告知患者冠心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并发症、预后情况等,使患者正确认识疾病,增加战胜疾病的信心。
指导患者低脂、低盐、低热量饮食,适当补充钾、钙、优质蛋白质等,多进食新鲜蔬菜和水果,保持大便通畅。
指导患者遵医嘱用药,通过沟通交流使患者充分认识到冠心病是一种终身性疾病,需要长期坚持用药,从而提高治疗依从性。
定期进行健康检查,以便医生全面了解病程进展,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指导患者合理运动,运动方式和强度因人而异、循序渐进,坚持规律而持久的运动。
指导患者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宜的运动形式。
运动期间注意观察心率,如发生胸闷、气短、心前区疼痛、呼吸困难等异常情况应立即停止,以防发生心脑血管意外,并立即来院就诊[2]。
1.3评价指标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价患者的情绪状态。
SAS量表包括20项内容,每项内容均采用四级评分法,将各项得分相加后乘以系数1.25,取整数部分得到标准分。
以50分为临界值,SAS评分越高,表示焦虑程度越严重。
SDS量表的评分方法和标准类似于SAS量表。
1.4数据处理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
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与护理干预前比较,患者经过护理干预后SAS评分、SDS评分均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3讨论
冠心病是一种心因性疾病,心理、情绪因素在其病程进展中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在过度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的影响下,患者体内糖脂代谢紊乱,血脂水平升高,血液黏滞度上升,促进微血栓形成,易诱发或加重冠心病。
综合护理干预通过对冠心病患者心理、用药、饮食、运动等各个方面加强干预,从思想上加深患者对于冠心病的正确认识,使其保持心态平和,积极的配合治疗,同时摒弃不良的生活习惯,合理饮食、适度运动,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使药物治疗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研究结果表明:对冠心病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可明显缓解或消除患者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对病情控制有利,值得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卢玉兰.综合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24):39~41.
[2]李麦青.综合护理干预在冠心病临床治疗中应用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医药,2012,7(26):213~214.编辑/许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