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综合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影响的研究

综合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影响的研究

综合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影响的研究
发表时间:
2014-07-30T10:24:37.140Z 来源:《医药前沿》2014年第8期供稿 作者: 阎斌1 李方2
[导读]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老龄化的加速,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导致社会心理、精神因素增加。

阎斌
1 李方2(通讯作者)
(1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539744)
(2 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精神科 539744)
【摘要】目的 探讨综合性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4月~9月心内科住院的120例
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心内科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健康教育、膳食指
导、心理指导、康复运动锻炼等综合性护理干预,通过来院定期复诊和电话联系随访对患者进行经常性的训练与指导。入组半年后对两组
患者的生活质量等进行测评。比较两组患者的遵医行为和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遵医行为、治疗与护理质量的满意度、对疾病认识程
度、心绞痛发作次数、活动受限程度、住院时间、并发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
p<0.05)。结论 整体护理干预能有效提高冠心病患者的
认知水平、增强患者控制冠心病危险因素的主动性,减少心绞痛发作次数,有利于提高冠心病患者的遵医行为,提高满意度。对冠心病患
者实施整体护理干预是提高其生活质量,控制疾病恶化的重要措施。
【关键词】 护理干预 冠心病 满意度 老年人 生活质量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08-0148-02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老龄化的加速,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导致社会心理、精神因素增加,冠心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呈明显上升趋势。
冠心病是多危险因素作用于不同环节所致的慢性疾病,其形成和发展与患者的心理行为因素和不良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科学的护理对于提
高治疗效果、减轻临床症状、提高遵医行为、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意义重大。本研究旨在探讨整体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的病情、并发症
和生活质量的影响程度。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6~9月在本院心内科住院的120例确诊冠心病患者,平均年龄为50.0±7.2岁,病程最长8年,最短1年,平均3.4±1.2年。把
120
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60例,其中男34例,女26例;对照组60例,其中男32例,女28例。2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病
程等一般资料上无显著性差异
(p>0.05)。

1.2 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积极治疗,对照组患者均给予心内科常规护理,如:测量体温、脉搏、血压,指导药物正确使用等。观察组在
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健康教育、康复训练、心理护理等综合性护理干预。患者入院后即发放疾病相关知识手册,普及有关冠心病起因、
危害、相关并发症、预防措施以及治疗方案,提高患者对疾病认知情况,缓解其紧张、焦虑情绪。告知冠心病危险因素包括高龄、家族
史、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肥胖及缺乏运动,除年龄、家族史外,其他危险因素均可控。用通俗语言解释疾病与情绪的关
系,使患者克服不良的情绪,保持心情愉快,情绪稳定,以利于疾病的康复。了解患者日常生活中对健康有不良影响的因素,并促使其养
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及行为模式。如戒烟限酒、避免暴饮暴食、少吃刺激性食物,如咖啡、浓茶等,在日常饮食中增加高纤维素、高蛋白、
低脂肪食物的比重,限制总热卡的摄入,避免体重增加,防止便秘等。帮助患者养成早睡早起的睡眠习惯,在患者睡眠时,避免在病房内
大声喧哗,保持病房内安静的环境以提高患者的睡眠质量。结合患者自身的体能与病情为其选择合适、规律的运动方式,循序渐进,运动
适度,根据病情变化及时调整运动量。根据病情指导患者按医嘱用药,告知患者用药目的、意义及遵医用药的重要性,不要擅自更改药物
剂量及种类,并注意口服药给药时间、剂量、用法。在患者住院期问,定期开展讲座,利用多媒体、动画片等形式与患者展开互动,由专
家及医护人员解答患者的疑问。鼓励患者家属在日常的综合护理干预中扮演一定的角色,协助医护人员的日常工作。
1.3 观察指标
(1)满意度:采用自制护理质量满意度调查表,包括服务态度、技术水平、健康教育、关爱患者及心理支持五个方面,总分为100
分,
≥90分为满意,60—89分为基本满意,得分<60分为不满意。(2)住院时间,并发症的发生率,其中主要的并发症有心律失常,急性
左心衰,心源性休克等。
1.4 统计学原理
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以x-±S表示计量资料结果,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描述,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
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在心绞痛发作次数、住院时间、并发症、护理质量的满意度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心绞痛发作、并发症、住院时间及满意率比较
组别 例数 心绞痛发作次数 住院时间(d) 并发症发生率(%) 护理质量满意率(%)
观察组 60 2.1±0.42a 18.4±7.5a 5.0a 91.67a
对照组 60 4.5±0.66 33.6±10.2 13.3 80.0
注:组间相比,Pa﹤0.05
3.讨论
冠心病是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致血管管腔狭窄或阻塞,和(或)因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痉挛)导致心肌缺血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
[1-2]
,流行病学资料表明,冠心病主要危险因素有高血压、高血脂、高龄、高血糖、吸烟、高热量高动物内脏的饮食方式、体力活动的减
少、肥胖、冠心病家族史、年龄、性别、高半胱氨酸血症、急躁好胜的
A型性格等[3]。越来越多的心血管病患者合并存在心理障碍,冠心
病患者常表现为焦虑、恐惧、情绪不稳定的心理状态
[4]。胡大一教授指出,有精神心理障碍者在心血管疾病患者群中具有较高的发病率,
并且死亡率较高,预后较差,据此,他提倡
“双心医学”,即医生不仅要关注患者的心脏,更要关注患者的心理。双心医学的提出对解决治疗
心血管病合并存在的心理障碍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但是,并没有涉及防治心血管疾病极为重要的饮食行为、运动行为和烟酒行为。因
此,杨菊贤等专家建议,在心血管领域中,应当用
“行为心脏病学”来代替双心医学[5]:“从行为心脏病学的角度来看:合理膳食、适量运
动、戒烟限酒这三大基石是心脏康复的基础,而心理平衡则是心脏康复的灵魂。
”。行为医学主张:对于发病与心理行为因素和不良生活方
式密切相关的疾病,必须消除不良的心理行为危险因素和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才能有效控制和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6]。
随着医学模式的发展与改进,医学治疗的重点已逐渐转变为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改善其生活条件为目的。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较
多,而这些危险因素的形成大都与不良生活方式以及心理行为因素有关,大部分能够通过患者自身的改变及外界的干预来控制。行为、心
理及生活方式的干预是现代疾病防治的一个重要内容。我科对收治的冠心病患者给予综合性护理干预,临床上取得了满意效果。给予冠心
病患者综合性护理干预,有利于减少冠心病危险因素,减少发病率及疾病的进展,对保持患者病情稳定,减少并发症和改善其生活质量有
积极意义。在实施综合性护理干预过程中,不仅使其认识了自身疾病,了解了诊疗知识,而且也感到了护士热情的服务,在护患沟通中奠
定了良好的基础,密切了护患关系,提高了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化前珍.老年护理学[M]. 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26
[2] 陈苑美. 冠心病的健康教育[J]. 现代医药卫生, 2007, 23(10):1558~1559.
[3] 冯正仪主编.内科护理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87-88.
[4] 俞中会, 唐永芬.系统护理对冠心病患者焦虑和忧郁情绪的影响[J].实用心血管病杂志,2010, 11(18):1698-1699.
[5] 杨菊贤, 杜勤. 行为心脏病学的出现及其治疗模式[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07, 16(5):116-12.
[6] Rozanski A,Blumenthal JA,Davidson KW,et al. Psychosocial risk factors in cardiac practice:The emerging field of Behavioral
Cardiology J[J].Am Coll Cardiol
,2005, 45(5):6317.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