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市场经济发展与伦理道德关系

市场经济发展与伦理道德关系

市场经济发展与伦理道德关系2005年《和田师范专科学校》(汉文综合版)Ju1.2005第25卷第三期璺笙塑市场经济发展与伦理道德关系魏珍爱(湘潭大学哲学学院湖南湘潭411105)[摘要]本^,通过对市场经济本身所蕴含的道德因素的分析,主张趋利避害,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伦理道德调控体系,并坚持以经济和伦理相盒竺发展观作指导.L关键1司J市场经济,伦理道德,新发展观在我国,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一方面是大规模的市场运作,国民生产总值实现了大幅度的增长,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另一方面是各项规范尚未完善,产生了"道德沦丧","生态环境恶化"等新的社会问题,弓l发了一场深刻的文明危机.人们不禁要问,市场经济的发展是不是要以道德的滑坡来作为代价?对于目前道德腐败是不是因简单的归咎与市场经济与个人的利欲呢?对以上这些有关到市场经济和伦理道德的关系问题,我们应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立场来对其进行冷静,客观,细致的分析.本文通过对市场经济与伦理道德进行梳理,认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只有坚持经济与伦理道德,生态相结合的新发展观作指导,趋利避害,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调控体系,才能解决以上困境.一,党的十四大明确的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四大报告中提出:"我们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 通过价格杠杆和竞争机制的功能,把资源配置到效益最好的环节中去,并给企业以压力和动力,实现优胜劣汰,运用市场对各种经济信号反应比较灵敏的优点,促进生产和需求及时协调".这里,虽然阐述的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准则,但我们从中不难看出,就一般意义上的相对于计划经济的市场经济的运行特点来:市场经济是一种不同于计划经济模式的经济体制,它是一种能根据供求规律和价格机制来自发的对有限资源,在社会各部门进行有效配置,能容纳,促使"经济人"为了自身的利益最大化而进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公平竞争的经济运行机制,有着其内在的道德意义和价值尺度,兼具进步与落后,积极与消极的辩证特性.下面就市场经济的运行特点进行分析,来看看市场经济到底有哪些新的道德因素. 第一,市场经济对资源配置具有自发性,能灵敏反应信息.在市场经济的价格机制和供求规律的领导下,生产企业必须根据不断增长的社会需求来决定增加生产,根据日益减少的社会需求来决定减少生产,当供给量等于需求量时,商品的价格才控制在一个买卖双方能接受的水平上,这时的价格既反应商品的边际成本又反应商品的边际效用,买卖双方才各自实现了利润最大化和效用最大化的追求,生产和需求就达到协调了.所以,生产企业必须把为他人服务,为社会服务的道德观念根植于自己的经济行为之中,也只有把私人生产置于社会需求基础之上,商品才能实现其价值,得到社会的承认,企业才能达到追求自己利益的目的,而有效的资源也使社会达到了较高的满足程度和普遍富裕.亚当斯密称,"经济人"这种利已和利他的行为是人们的经济活动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第一推动力,是一只"看不见的手"在起作用.故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应该承认经济人谋求自我利益的合理合法性,市场经济中没有谁愿意做亏本买卖,个人先发财致富符合道德要求,是值得提倡和鼓励的.但我们也需要特别警惕市场经济利已性的一面走向极端化,而利他的一面遭到消解.加强社会主义国家的宏观管理,引导市场经济在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基础上, 把利已与利他紧密结合起来.第二,市场经济是交换经济,商品交换遵循等价原则.商品交换要求双方以平等的身份进行公平的价值交换,通过交换这种基本手段才能使私人劳动变为社会劳动,具体劳动变为一般抽象劳动,买卖双方才能实现自身利益和价值.又因为单位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平均劳动时间所决定的,这样,生产劳动为个人提供表现自己才能和全面发展的机会和手段,人们为了追求最大化的利润,促使其不断提高生产率,以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同时给别人以压力和动力,从而,整个社会生产效率得到提高,推动着社会经济不断向前发展.市场经济的等价交换原则,以特有的方式抹去了人与人之间的等级关系和等级意识,客观上要求人们遵循机会均等,公平竞争的参与市场活动的原则,遵循人格独立,平等,公正,诚实,守信的规则,享有相应的公正的权利和义务,要求双方必须有权决定自己的行为,并对自己的行为后果负责.而我国现阶段生产企业哄骗,欺诈消费者,销售伪劣商品,从对方谋取不正当利益的行为随处可见,这种现象与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经济人"的利已行为的极端化是分不开的.一方面,这就需要国家的管理阶层,如工商,税务等部门不能对违背商业道德的企业坐视不管,应给予必要的制裁,要让违反商业道德企业付出高额成本,而不敢轻易哄骗,欺诈消费者.管理阶层受纳税人的监督,承担着维护市场经济新秩序的重任.另一方面, 在完善了的市场经济的等价交换条件下,企业与企业,企业与消费者,企业与国家之间相互制衡的利益关系构成了市场经济中的博弈,诚实和信用成为市场主体的"道德资本",只有符合道德要求的行为才能实现他们各方的利益,即一个企业只有诚信才能有牢固的伙伴,才能树立自己的品牌形象,获得持续发展.否则,受到损害的消费者就会离开那些违背商业道德企业, 购买其他企业的产品,违背商业道德企业市场份额缩小甚至被收购,破产.所以说,市场经济的平等交换原则本身就蕴含着对市场主体的道德要求,蕴含着诚信,买卖双方有矛盾对立的一面,也有相互协调的一面,从而决定了市场经济会出现非道德行为,也会产生出道德的力量,但买卖双方为了交换成功,道德的力量将会占主导地位.第三,市场经济中普遍存在着竞争规律,遵循着优胜劣汰的原则.市场竞争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了主体的创造力,但参与竞争者由于"起点"不同以及个人的能力有大小之分,竞争的结果与竞争者付出的努力并不一定成正比,造成了优胜劣汰.而只要这种竞争是正当的,那么这种事实上的不平等也是合理的,因为它促成了市场经济的效率, 使各类资源集中在优秀的经营管理者手中,使有限资源得到有效的利用,刺激了多样化的需求增长,增加了消费者选择消费的机会,使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市场经济的这种竞争规律要求企业应有自负盈亏的责任感及承受力,不断调整自己适应市场.不能简单只追求自己的物质利益,同时,也要追求主体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提高自己的商业道德标准,消灭或减少我们现在市场上哪些不友善和扭曲的现象,如虚假广告,误导性营销技巧和垄断的行为,要防止过度竞争,因为这样会导致质量下降,道德标准也会降低.所以,市场经济中经济主体应该提倡的是正当的竞争,不但需要社会宏观调控等外在的强制性约束来加以保证,而更要的是为了达到经济主体的目的,就应该加强伦理道德,信誉等内在需要的理性精神手段.同时,市场主体在竞争中为了立足于自己的市场份额,获得长远发展, 尽可能降低成本,进行技术革新,提高生产效率,竞相降价,以吸弓I消费者,为了不陷入长期亏损境地,企业也会终止这种自杀性竞争,将价格保持在适当水平上.企业在寻求新的市场空间,提高效率,启动新一轮的竞争,这个过程周而复始,这样有效的竞争也才能使市场效率得以提高.市场竞争这种给予个性发展和多元选择以广泛的生存空间的优点,应该得到充分1n的肯定和发挥.二,伦理道德对市场经济具有反作用,要求我们应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伦理道德调控体系,坚持经济和伦理,生态相结合的新发展观来指导我国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经济基础决定社会上层建筑,因而作为社会意识形态和社会上层建筑组成部分的伦理道德,也是由社会存在特别是由社会经济基础所决定的.它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反应,也是一定社会经济状况的反应.而伦理道德一旦形成,又必然为巩固和维护社会存在和社会经济基础服务,并且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和社会经济基础,影响着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也是被时间证明了的道理.因此,我们应该对市场经济本身固有的矛盾性和由此形成的道德生活的矛盾性进行辨证的分析,既看到经济对道德的决定作用,又要看到道德存在和发展的相对独立性.经济的发展,内在地呼唤着社会道德进步,它需要社会道德来整合经济资源,协调人际关系,保障经济生活秩序,提供价值支撑,经济力的张扬有赖于道德力的协调,而道德力的发挥又依托于经济力的基础.那么何为伦理道德?人们在使用道德一词时偏2005年《和田师范专科学校》(汉文综合版)Ju1.2005第25卷第三期总第35期向于指谓个人的行为美德或个体道德,而在使用伦理一词时则偏向于指谓社会的普遍道德,即义理化的社会普遍道德的准则.道德是指人的行为合于理,利于人,是社会意识形态,属于上层建筑,是依靠社会舆论,个人信念来维持的,是以善恶为评价标准,是调节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伦理是指合理的行为,是处理人们之间相互关系时所应遵循的道德和规范.在我国经济体制转轨时期,我们应正确处理市场经济的发展与伦理道德的重建问题.第一,应建立起能规范市场经济运行秩序的伦理道德.市场经济的正常和理性运行离不开科学的伦理道德的指导规范, 离不开人的素质尤其是道德素质的提高和人际关系的协调和合作.合理健康的道德信念和规范构成了市场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比如说,诚实守信对于交易行为,勤劳节俭对于资本积累,团队精神对于企业的组织和发展,社会道义和人道精神对于经济管理等等都是不可缺少的.现代市场经济的文明有序,既要得力于各种经济法律的保证,又要得力于各种经济伦理的保证, 如公平交易,正当竞争,恪守契约,重视信誉等,从而使人们牟利有道.而现阶段,我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过程中,由于公共生活传统的缺失,我们不自觉的继承了传统的人情伦理来实现对社会关系的协调,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常排除对自己关系圈外,于己无关的他人进行考虑和关切,通常以各自相互独立的人际关系圈为依托,展开对社会公共资源的非理性掠夺,并对社会公共生活秩序造成严重后患.这种传统的人情关系伦理若不加以合理改造,则必然会排斥现代社会的公共秩序和规则,公共生活将处于无契约,无承诺,无规则野蛮状态.出现了这种人情大于国法的怪现象,市场经济就会畸形发展,会导致新的,变态的"人的依赖关系",产生人情和权利关系依附下的拜金主义奴化人格,给转型时期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带来灾难性的影响.因此,我们必须改变家族本位的传统,积极培育尊重他人,遵守社会规范伦理道德的公共生活伦理.在经济领域中,一方而应提倡自尊,自爱,同情,互利,正义等市场经济的道德准则,通过指导,教育,示范,激励,评价等多种传播途径,经由个体的道德实践,来调节个体与社会,与他人交往中的利益关系,体现各经济主体的社会责任感.另一方面,论理学只有通过面对现实,以强有力的理论论证来确,和巩固市场经济的自由,平等,公正,效率为原则的精神支tI主, 把德,理,情容为一体,从而保证市场经济在"制度理性化" 和"伦理制度化"的理性运作状态下,推动着市场经济向前发展,并实现经济建设的最大效益,更好的为经济基础服务.第二,建立起对经济行为具有激励作用,能规范人们的精神取向的伦理道德.在一种健康的社会经济生活中,经济伦理的价值规范作用从来都是不可缺少的,伦理道德对人们的经济努力行为的直接有效刺激起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如对人们长期投资和短期内见不到效益的创新行为的激励,就需社会从利益上对其进行制度化的激励,保证人们所付出的"成本"与其所得的收益真正挂钩,这样就鼓励人们理直气壮的从事各种创造性活动,调动人们的热情,唤起人们的荣誉感和责任感,明确自己的道德责任;这样必定会对人们的精神取向,人格素质和工作态度发生重大影响,使人们确立完善社会,完善人生,完善自我的理想和信念.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道德的价值取向,从以政治为本转向以经济为基础,当前衡量人们的思想和行动,有一个共同的道德标准,即邓小平提出的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三个有利于.这一道德普遍性标准既体现了社会主义价值理想,又体现了以人民利益为本位的价值取向,正是这一共同的标准和前提下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才得以统一起来,社会主义道德的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才得以统—起来.同时,我们应促使市场经济的发展合乎道德的要求,使市场经济在人的控制之下并为人的发展服务, 而不是成为人的异己对象,并带来物对人的统治,为道德的进步提供经济的基础,但当前,我国道德生活领域中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拜金主义,实用主义泛滥成灾,这要求我们不仅要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制度,为"经济人"的逐利行为走上"既利已,又利他"的理性轨道提供制度保证,更应通过以公有制,按劳分配为主体,以共同富裕为目标的社会主义制度来引导人们实利化的价值取向,走上"兴国家,后集体,再个人"轨道.另由于不同社会个体的具体需要不同,对生活实践有着不同的体验,使其对生活意义也有着不同思考,个体价值在选择上出现了多元化趋势.我们应在法律的范围内,在不侵害社会104和他人利益的前提下,允许社会个体有不同的,多元的价值选择.在传统的"重义轻利"思想影响和以往计划体制作用下,我们一直忽视了人们在价值选择中对现实利益的追求,把实利化等于惟利是图,认为人们—讲利益,就会陷入无道德良知可言的情况.其实,只要我们摆正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追求实利化的人文精神是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的伦理道德的,它体现了历史的进步.实利化的人文精神作为经济发展的支柱和动力,对市场经济伦理道德的建设起着重要的作用.第三,在宏观层面上,处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伦理道德关系时,应坚持经济和伦理,生态相结合的新发展观.新的发展观是区别于传统发展观,以文化为基础,将人文和社区发展置于经济发展本身之上的,促进地方和民族自力的发展.新的发展观不仅仅强调国民生产总值(GNP),而且更注重人类发展指数,致力于把经济伦理学运用到社会现实实践中, 沟通经济外在的实用价值与人的内在道德价值.首先,坚持新的发展观应树立包括经济发展在内的全面价值的发展目标,区分"发展"和"增长"两个概念,防止单一的价值观.新发展观认为社会的发展不能只归结为经济的增长,收入的提高,而应确立人是目的,其它是手段的正确关系,把发展作为人类全面自主的实现,以对人的关注为中心,发展的目标是为了扩大人的选择,而不仅仅是收入.所以,我们必须十分警惕的注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不能只追求财富的积累而忽视对真, 善,美的理想的人生境界的追求.这就要求我们要建立道德调控体系,借助人们的自尊心,良心,舆论等手段来发挥其"软约束力"的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应由简单的经济发展转到全面的社会发展上来,全面的社会发展的核心价值有三种,即生存,自尊和自由,它是衡量人类发展指数高低的一个基本准则.所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发展观有经济学的内容,而且有论理学的关,同时还融合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管理科学的精华与智慧,是价值观体系的大成.其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发展观还应该是经济正义的发展,要把生态公平,经济公平和伦理公平有机的结合起来,实现生态,经济,道德三位一体.经济正义观在横向上是代类公平,包括社会经济制度正义,企业管理经营的正义和个人的经济行为的正义.不但要强调道德自律性的一面,还要强调道德他律性的一面,必须加强道德制度化建设,增强其硬约束力, 建立起有效的扬善惩恶的CLN.在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问题上,应实现效率与公平的共同发展与和谐,既不仅强调经济效率和物质财富的增长,而且要注重生态效率和人类生存环境的改善,同时还要注重道德在调节经济生活和推动环境保护中的效用.要求富人必须抑制过度消费的生活方式以给穷人提供充分的生存发展空间.经济正义观在纵向上体现为代际公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不再是暂时的发展,而是被可持续发展代替.发展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的构成危害,要求当代人必须有节制的处理发展问题以便后代人保持进一步的发展潜力.没有对正义问题的考虑,没有对平等的关注,没有对人类未来理想的价值的思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将会是畸形的,会出现单向的,片面的进展与两极分化.在正义的实现过程中,市场的自发机制,政府控制和道德调节都综合的发挥作用,特别在对待贫困,公共资源和管理上,反对政府的消极对待.国家应制定一些有效措施,既保护环境,维系生态平衡,又促进经济发展,并能实现人的尊严和内在价值的道德提升.使我国有能力早日实现包括经济,社会,环境三个方面的现代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发展观应该是一个追求"友善"的道德过程,历史的进步需要道德的提升,真正实现天人合一,天人共富的理想目标,才是人类社会所需要的.参考文献:1,懂德刚.《经济哲学》.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韦森《经济学与论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3,《马克思恩格NJ~i-}(第—卷).北京人民出版祉19724,王泽应"生态经济道德何以可能".《伦理学》.2004,65,孙君恒."经济伦理视野下的新发展观"《新思路》2004.1双月刊6,张晓明."在理论和实践的矛盾中寻找道德建设的突破口"《哲学研究》1995,107,赵景来"关于市场经济与伦理道德问题研究述要".《中共中央党校》2002.6收稿日期:2004—9—19。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