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笔记
哲学笔记-列宁
Note on Philosophy
« 哲学笔记» 列宁的一 部未完成的著作,但却 是具有丰富内容的哲学 思想宝库。 « 哲学笔记» 中心问题: 辩证法
一.« 哲学笔记» 的写作背景 二.« 哲学笔记» 的简介 三.« 哲学笔记» 的主要内容 四.« 哲学笔记» 的主要学术贡献 五.« 哲学笔记» 的历史意义与当代价值 六. « 哲学笔记» 经典阐述的重点讲述
(二)反对割裂认识论和辩证法的错误,指出辩证法也就是马克 思的认识论
第一、列宁提出了辩证法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的科学论断 。
第二、列宁把辩证法运用于认识论,论述了认识和真理发展的辩 证法。 第三、列宁提出了逻辑、辩证法、唯物主义认识论三者统一的原 理。
Note on Philosophy
《哲学笔记》简介
1.1914年秋一1915年夏,列宁在瑞士的伯尔尼集中时间和精力研究 哲学。 2.是列宁研读哲学著作和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所作的笔记汇编。 3. 汇集了列宁1895年——1916年所写的有关哲学的读书摘要、评 注、札记和短文.其中主要包括1895年对马克思、恩格斯的《神 圣家族》和1909年对费尔巴哈的《宗教本质讲演录》两书的摘要 ;1914~1915年的笔记,包括对黑格尔的《逻辑学》、《哲学史 讲演录》等著作的摘要以及列宁的《黑格尔辩证法(逻辑学)纲要 》、《辩证法的要素》、《谈谈辩证法问题》等提纲和短文。 1929~1930年,苏联共产党(布尔什维克)中央列宁研究院把这 些笔记编入《列宁文集》第9、12卷,正式出版。
2.是在分析政治经济形势,制定正确的 战略策略中的作用。列宁研读哲学 的同时也十分关注世界政治经济战 争形势的发展, 辩证法成了他得心 应手的思想武器, 例如他写作《帝 国主义论》就自觉运用了辩证法。 后来他突破第二国际关于社会主义 不能在一国取得胜利的观点, 创造 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 少数 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 内获得胜利。
《哲学笔记》的主要学术贡献
《哲学笔记》所包含的内容是十分广泛的, 不仅涉及哲学和哲学 史, 而且涉及各门科学的科学史。就哲学而言, 辩证法无疑是 其核心内容, 但“辩证法”( Dialectics) 一词在其中有多层含义 , 最广泛的含义有世界观或辩证世界观, 其次有发展观,最窄的 有矛盾论或方法,。
《哲学笔记》主要内容
这部著作以辩证法思想为中心,同时涉及认识论、逻辑、 历史唯物主义、哲学史和自然科学哲学等方面的问题,内 容极为丰富。他认为,辩证法作为关于客观世界的一般规 律的科学,它是世界观;作为人类认识史的总计、总结和 关于人类认识的发展规律的科学,它是认识论;而作为关 于人们借以进行正确思维的规律和方法的科学 ,它是逻 辑学(也是方法论)。唯物辩证法就是这样三位一体的科 学,它的体系应当是这个三者同一的体系。列宁对唯物辩 证法的规律和范畴进行深入细致的探索,其中最突出的就 是对立统一规律,即矛盾规律。他把统一(同一)和斗争 看作矛盾关系的主要内容,并指出统一是相对的,斗争是 绝对的,一切事物都是在其内部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的推 动下运动、变化和发展的。
四、关于辩证唯物主义熟悉论
关于辩证唯物主义熟悉论 列宁在《唯物 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中已经对 辩证唯物主义熟悉论做了比较系统的 阐述,但此书为了批判经验批判主义的 唯心主义基础,而对熟悉过程的辩证性 质注重不够, 这一缺陷在《哲学笔记》 中得到了弥补。
《哲学笔记》的历史意义与当代价值
《哲学笔记》虽然是在作者逝世后 才编辑出版的, 其历史意义和当代 价值也不可忽略。此书的写作时间 达20 年左右, 这里只就其中主要部 分, 即写于1914-1916 年的“8 个 笔记本”( 这部分主题是辩证法) 谈 谈其重要意义。
(一)反对庸俗进化论,阐述两种发展观的对立,明确提 出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核心的原理。
第一、列宁批判地研究了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全面的探索了辩 证法的要素。 第二、列宁深刻地阐述了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发展观的根 本对立,明确地提出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的思想。 第三、列宁批判了第二国际修正主义的诡辩论,阐明了辩证法同 诡辩论的根本区别
我们今天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也不能理解为没 有斗争的社会。社会的发展永远是辩证的, 辩证法对社 会发展具有永恒的指导意义。可以说,《哲学笔记》的 每一个原理都可以运用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
列宁的《哲学笔记》的地位
在《哲学笔记》中全面地探讨并提出了建立唯物辩证法 科学体系的原则与设想。 明确提出并论证了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 与核心的思想。 在对立统一规律的基础上论述了唯物辩证法的其它规 律和一系列范畴。 科学地指明了区分唯物辩证法与折衷主义、相对主义 诡辩论的界限。充分论述了认识过程的辩证法,丰富、 深化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对唯心主义的科学分析和批判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
三、关于辩证法唯物主义实践观
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中已做 过相当完整的论述。列宁后来读黑格 尔《逻辑学》, 发现了黑格尔从唯心主 义的角度提出的许多关于实践的出色 的思想, 并做了许多批判和继续的工作, 进一步丰富和发展辩证唯物主义实践 观, 下面介绍他的一些主要观点。
1.黑格尔猜测到了实践是检验熟悉的 标准把实践概念引入熟悉论, 把实 践看作检验熟悉的标准, 2.实践概念的基本内涵是目的性加现 实性 3.实践是熟悉的源泉
(二)《哲学笔记》对当时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意义 《哲学笔记》并未直接涉及社会主义理论和现实 政治经济社会问题, 且未公开发表, 很难说它有 什么实际意义。但由于它的主题是辩证法, 涉及 革命运动的思想路线, 它间接发生的作用仍不可 低估。至少有两个方面的重要作用不可忽视。 1.是它在批判社会沙文主义中的作用。前面已谈 到, 第二国际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分裂为各 自站在本国立场上的社会沙文主义政党, 而他们 都打着“辩证法”的招牌为自己辩护。但事实上 他们的“辩证法”是假的, 是貌似辩证法的诡辩 论《哲学笔记》正克思主义哲学观 二.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贡献 三.关于辩证法唯物主义实践观 四、关于辩证唯物主义熟悉论
一.列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
《
哲学笔记》有若干关于哲学的观点, 非凡是关于如何构建哲学体系的观 点。这是因为黑格尔有许多构建哲 学体系的言论, 列宁对这些言论很 感爱好, 不仅做了许多摘录, 而且写 了许多批注和发挥。
《哲学笔记》的主题既然是唯物辩证法或辩证唯物主义, 它当然对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有着极其重要的意 义
(三)《哲学笔记》对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意义
例子之一 是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路线 。 例子之二 是关于科学发展观对社会主义建设的 统领作用。 例子之三 是关于对立统一学说对社会主义建 设 的作用。邓小平“两手抓, 两手都要硬”的 思想是对这一学说的正确运用。
《哲学笔记》写作背景
《哲学笔记》的主要部分是写于1914-1916 年的8个笔记 本, 其中包括《谈谈辩证法问题》、《黑格尔(逻辑学 )一书摘要》等人们熟悉的篇章, 其主要的内容是辩证 法。列宁为什么在这一时期阅读了大量哲学著作并作了 大量摘录和批语呢? 这里主要有两个原因:
第一, 为了反对第二国际各国党在一次大战 中的社会沙文主义及其诡辩论。 第二, 为了进一步建设马克思主义哲学, 建立 辩证唯物主义的完整严密的科学体系。
此外,列宁对存在与无、有限与无限、质与量、 本质与现象、原因与结果、否定之否定等规律和 范畴都有较多的论述,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明 确提出,对立面的统一是辩证法的实质。列宁对 于认识过程的辩证法还进行了专门的探索,进一 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他对实践概念作 了明确规定,他进一步考察了存在与思维、实践 与认识、感性与理性、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 、真理与谬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目的与手 段等一系列认识的辩证法问题,展现了认识辩证 法的丰富内容。列宁提出的辩证法要素16条,是 体现他的辩证体系的一个雏形。列宁在论述辩证 法的同时,在历史观、自然科学哲学、哲学史等 方面还提出不少创造性的见解。
二、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贡献
1.列宁提出的唯物辩证法科学体系 的蓝图列宁不但提出了建构唯物辩 证法的一些基本原则, 而且提出了 若干对这个体系的整体设想。除《 卡尔· 马克思》中的《辩证法》而外 《哲学笔记》中有好几处涉及这个 问题, 其中最为具体的是《辩证法 的要素》16 条。
2.列宁关于唯物辩证法的核心的思想对 体系建构的意义 第一, 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是矛盾规律 的基本内涵。 第二, 对立面的统一是相对的, 对立面的 斗争是绝对的。 第三, 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是事物发展 的内部动力 第四, 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核心。
(一)《哲学笔记》对马克思主义史的意义
1914 年7 月列宁开始大量阅读哲学书的直接动因是为了撰写《 格拉纳特百科辞典》上的《卡尔· 马克思》词条, 此文虽然不长 , 却是历史上介绍马克思思想最完整的第一篇著作。为什么这 样说呢? 当马克思主义理论界一般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 没有世界观和熟悉论, 列宁虽然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 》中举起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旗帜, 但他着重讲的是熟悉论, 而 《 《卡尔· 马克思》则用十分简练的语言介绍了马克思的世界观 、熟悉论和辩证法, 即《哲学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两节 所表述的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内容; 不仅如此, 列宁还把辩证 唯物主义世界观摆在最高的指导思想的地位, 并使之按照逻辑 顺序贯彻于历史观、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之中, 再 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完整的逻辑体系。《卡尔· 马克思》一文在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所起的这种重要作用, 应部分地归功于列 宁当时对哲学著作的研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