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隆中对”的现实思考

关于“隆中对”的现实思考

论文关键词:隆中对战略决策现实思考论文摘要:“隆中对”是诸葛亮为蜀汉集团提出的指导全局的战略决策。

管理从决策开始,决策正确与否关系到整个事业的兴衰成败。

“隆中对”的决策实践,给现代管理的启示是:确定可行性目标是战略决策的先决条件,全面把握情势是正确决策的依据,理性和趋利是战略决策必须遵循的原则。

“隆中对”是刘备三顾茅庐时,诸葛亮奉献给蜀汉集团的战略规划。

它在科学地分析东汉末年的战略形势的基础上,高屋建瓴地提出了兴复汉室的战略目标,以及实现这一目标的战略步骤、战略方针等。

诸葛亮的这一决策,使得蜀汉集团如拨云雾见青天,自此之后,事业逐渐兴旺起来。

认真剖析“隆中对”的决策思想,对于我们吸取历史精华,科学地制定企业战略决策,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一、确定可行性目标是战略决策的先决条件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所谓“预”,就是首先要确定事业的目标。

没有目标的行动是盲目的行动;没有目标的决策是盲目的决策。

一个企业管理者的本领,首先表现在高赡远瞩、选择和确定远大的而又是可能实现的事业目标上。

确定可行性的目标是战略决策的先决条件,关系到事业的兴衰和成败。

诸葛亮在“隆中对”中高屋建瓴地提出了“跨有荆益”“两路出兵”的“三分割据运筹策”。

诸葛亮以恢宏的气度和思接千古的见识,指陈时势,在总结历史经验和分析现实形势的基础上,指出蜀汉集团现实目标应该是“跨有荆益”,要将荆州和天府之国益州作为自己的立足之地和角逐天下的根本,从而实现三分天下的霸业。

在制定现实目标的基础上,又提出了蜀汉集团的长远目标,这就是待“天下有变,由荆州、益州两路出兵。

互相配合,密切协同,构成钳形攻势,席卷两京,收复中原,兴复汉室。

由此看来,诸葛亮的现实目标与长远目标之间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缺一不能达到统一天下的政治目的。

目标具有方向作用。

企业是一个系统,系统是由两个以上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元素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和目的的综合体。

系统论很强调系统的目的性。

在社会生活中,没有目的的系统是不存在的。

企业也是一样,如果没有目标,它就丧失了存在的意义。

在三国的创业之主中,刘备走过的道路最为坎坷。

刘备自桃园结义,起兵镇压黄巾起义开始,依曹操、附袁绍、寄刘表,始终没有摆脱附从的地位。

他寄人篱下,颠沛半生,直到诸葛亮为他制订了“隆中决策”,确定了先取荆益、以成鼎足、后图中原的战略目标,才有了转机,从而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开创了他的帝业。

请出诸葛亮之前,刘备不是没有战略目标,只是太抽象,“信大义于天下,不过是一种空洞的总体追求而已,很难谈可行性。

是诸葛亮的隆中决策,使蜀汉集团的总体目标具体化、阶段化、现实化了,为其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目标具有合力作用。

目标可以规范组织成员的行为,从而把分散的力量组织起来.拧成一股绳,合成一个力。

集体力是由个体力组成的。

现代管理科学用力的矢量图来分析集体力与个体力的关系。

矢量是有方向性的,当方向不统一的时候,力量是分散的,其合力就小,甚至互相抵消;在方向统一的时候,组织成员能够做到劲往一处使,力往一处用,其合力就很大,可以超过个体力的简单总和。

现代系统理论在研究系统的整体性原则时认为:系统的总体功能往往大于要素功能之和,这就是著名的非加和原则就是说,集体力与个体力的关系,不是1+1=2,而是 1+1>2。

这就是目标的合力作用。

目标除了可以把个体力集中起来成为合力之外,还可以调动组织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相互的促进、激励、比较和竞赛,从而把各种潜在力量充分发掘出来。

诸葛亮在隆中决策中提出的战略目标,大大增强了蜀汉集团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众将士齐心合力为蜀汉事业出生入死、浴血奋战,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

[!--empirenews.page--] 目标具有检验作用。

目标不仅是方向,目标也是进度。

有了目标可以随时检查自己的行动,衡量工作的得失。

目标在管理活动中的运用就具体化为目标管理。

目标作为企业期望获得的结果,有一系列的技术指标和经济指标。

不仅有总指标,还有分指标;不仅有年度指标,还有季指标、月指标。

按照目标指标层层分解、逐项落实,每个部门的工作进度和任务完成情况就一清二楚了,这是现代化管理不可缺少的方法。

自从诸葛亮为蜀汉集团制订了“先取荆州,后取巴蜀,再图中原”的战略目标后,其成员就一直为实现这个战略目标而奋斗。

诸葛亮五月渡泸、七擒孟获、两次上表、六出祁山,都是为实现这一目标进行的不懈努力。

[1][2][3]下一页二、全面把握情势是正确决策的依据客观情势是决策的依据。

情势寓于各种各样的信息中,因此管理者必须全面地收集有关的信息,包括内部信息、外部信息,有利的信息、不利的信息等,对各种信息都要力求明了。

要使自己能全面把握情势,信息灵通,一要多看多听,二要广交朋友,三要派人调查。

亲自到各处走走听听看看是获得信息的重要途径;以诚信吸引追随者,使追随者乐于及时向你转达信息,是获得信息的重要来源;派人明察暗访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是收集信息不可或缺的手段。

诸葛亮做出隆中决策,正是因为他全面把握了当时的情势,十分清楚地掌握了曹操的情况、孙权的情况、荆益州情况以及刘备自身情况等信息,加之分析判断又正确,隆中决策成功的可能性就存在了。

隐居荆州、过着耕读生活的诸葛亮,能够做出三分天下、联吴抗曹的战略决策,似乎是他的“天赋”或“道术”,其实,诸葛亮虽隐居,但并不闭塞,他同外界有着广泛的联系。

荆州地处中原,是天下交通的中心四面八方来往的人很多。

诸葛亮同四面八方来往的人有许多交往,他身边实际上有一个由知识阶层组合的友谊联络网。

此外,其兄诸葛瑾在东吴为官,经常同他有书信往来,这些都是他了解外界情况的渠道。

做出正确的决策,还要科学地处理和利用信息深化认识。

做出正确的决策不仅要全面、及时地获得有关的信息,而且要对信息进行整理和加工。

整理和加工信息的过程就是分析、推理和判断的思维过程;就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认识深化过程。

信息是可贵的,但信息只是一般的零散的认识,不是全面的东西,不是本质,不是物的联系,不是规律。

只有经过思维的过程,在头脑中进行加工处理,才能将认识深化,形成新的理性认识。

诸葛亮和刘备同处于东连吴会、西通巴蜀的荆襄之国,一个能够看出在当时条件下,荆益可以独成一格、三分天下,一个却对此扑朔迷离,原因就在于,诸葛亮分析研究了他所得来的有关时局发展的各种信息,从而对天下形势得出比刘备更全面、更深刻、更本质、更正确的理性认识。

诸葛亮根据兴复汉室的目标要求和对当时政治、军事形势的分析,提出了实现目标的战略方针,就是联合孙权、共抗曹操。

与孙权结盟,是在科学地分析了各方实力的情况下提出的。

首先,诸葛亮分析曹操有三大优势:一是个人优势。

曹操在名望低、力量小的情况下竟能战胜袁绍,由弱变强,不仅在于能抓住并充分利用有利时机,而且还在于其深谋远虑,有很强的驾驭时代风云的能力。

二是军事优势。

当时曹操拥有百万雄兵,是名副其实的兵多将广。

三是政治优势。

曹操亲自把汉献帝从洛阳迎接到许昌,并以汉献帝的名义,向割据势力发号施令,取得了很大的政治主动权,也赢得了北方人民的拥护。

其次,孙权集团虽没有曹操强大。

但占据着长江下游的广大地区,又经过孙氏三代的苦心经营,政权稳定,地势险要,民众依附,人才众多,是一支举足轻重、不容忽视的借用力量。

面对这’两大战略集团,对于要兴复汉室的蜀汉来说,最大的威胁来自曹操。

然而蜀汉自身的实力,又无法单独与其抗衡,只有借用孙权的力量,共抗曹操,才有可能实现兴复汉室的目标,所以诸葛亮告诫刘备说,对孙权只“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empirenews.page--]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现代管理者在决策过程中,首先,应该广泛地收集信息,掌握信息.不闭门造车,不做盲人瞎马式的决策;其次,应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运用逻辑思维和唯物辩证的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还要借助现代科学的决策方法,这些都有助于管理者做出科学、正确的决策。

三、理性和趋利是战略决策必须遵循的原则所谓理性,就是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遵从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使主观自觉地、能动地与客观相统一。

从认识论的角度讲,决策是一种主观范畴,是人的思维产物。

人的思维实际上就是由一系列的分析、推理和判断构成的活动过程,分析必须以客观存在的事实为出发点,推理和判断都要以客观公理和过去的经验为依据。

孔子说:“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上一页[1][2][3]下一页这句话的实质就是说我们在做决策的时候,不要凭空猜想,不要主观臆断,不要固执己见,不要自以为是。

也就是说,不要把自己的主观意志强加在客观情势之上,要坚持理性原则。

所谓趋利,就是指趋利避害。

《孙子兵法》说:“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意思就是说,趋其利而权变之,以造成有利的态势。

又说,“乱而取之”、“强而避之”,也就是说,乘敌之乱而取之,因敌之强而避之。

这就是作战所应当遵循的原则——趋利避害。

比较敌我双方的利害关系,有利于我者,则立即行动,全力以赴,形成强大的攻势以取胜。

如果敌方实力强于我方,则避其锐气,以待时机。

理性原则和趋利原则是缺一不可的有机整体。

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和条件,后者是前者的具体和深人。

违背了理性原则,决策就失去了科学的依据;违背了趋利原则,决策就失去了价值和意义。

诸葛亮在隆中决策中围绕“兴复汉室”的战略目标提出分步实施的四步战略对策,就是以客观形势为依据,通过严谨的分析、全面的综合,遵循理性和趋利的原则确定下来的。

第一步,取荆州。

诸葛亮说,“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G912。

诸葛亮在荆州隐居多年,对荆州的战略地位非常清楚,控制了这一战略要地,就可以四通八达,进退自如,兴复汉室的目标就有了实现的基本条件。

并且诸葛亮论证了取得荆州的可行性.“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也。

第二步,得益州。

“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益州不仅地势险要,而且具有得天独厚的经济条件,控制了益州,就有了巩固的根据地和充足的物资来‘源。

发展要有基地,立国要有国土,否则,就没有基本的立足点和生存条件,兴复汉室就成为空中楼阁。

同样,诸葛亮也指明了得益州的可能性.“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第三步,三分天下,形成曹魏、孙吴、蜀汉三足鼎立的形势。

不是诸葛亮不想消灭曹操,实是因为“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也不是诸葛亮不想消灭孙权,而是因为“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

这两方的实力太强,实不可图,三方只能鼎足而立,等待时机。

避其锐气,以待时机,是趋利避害的战略决策原则。

第四步,在实现上述目标后,待天下有变,时机成熟,兵分两路,“以向宛洛”,“出于秦川”,进而实现兴复汉室的战略目标。

[!--empirenews.page--] 事实上,任何管理者所面对的都是激烈的竞争,管理者所要谋划的就是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获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