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理论课1
学校武术除了具有武术的技击性、形神兼备、内外合一等共性特点
和健身、防身、修身的功能之外,还应具有以下三个主要的特点。 1、学校武术不是现有“成品武术”的直接照搬。
2、学校武术具有更多的运动形式
3、学校武术是“开放式”技能为主的武术技能和知识体系
(二)学校武术的教学内容
新中国成立后各级学校体育教材中的武术教学内容(略)。
(二)武术的概念 关于武术的概念,林林总总。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中国大百科全书· 体育》(1982)称:“武术, 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具有极其广泛的群众基础,是中 国人民在长期社会实践中不断积累和丰富起来的一项 宝贵的文化遗产。” 体育系通用教材《武术》(1983)称:“武术, 是以踢、打、摔、拿、击、刺为素材,遵照攻守进退、 动静疾徐、刚柔虚实等格律,组成套路,或在一定条 件下遵照一定的规则,两人斗智较力,形成搏斗,以 此来增强体质、培养意志、训练格斗技能的体育运 动。”
二、武术的特点和功能 (一)武术的特点 1、攻防技击性 “武”的词源学意义:“手持武器站立的人”。 技击性是武术的本质属性,是武术区别于其他体 育项目的特质。其基本动作是由打、踢、拿、靠、摔 等技击元素组成。 2、流派繁多,内容丰富 3、广泛的适应性 “拳打卧牛之地” 4、“模拟性”攻防练习为主 5、重德修身、体用兼备、内外兼修
《中国武术大辞典》(1990)称:“武术是中 国传统的技击与健身技术,是以套路和对抗为 基本运动形式的体育项目。” 《武术学概论》(1996)称:“武术是以技 击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和格斗为运动形式,注 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 《中国武术百科全书》(1998)称:“武术 是以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和格斗为运 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 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二)武术的功能 1健身 2防身 3修身 4愉悦 5教育 6交流 7经济
三、武术的内容
按运动形式可分为套路、格斗、功法三大类。
1、套路 以技击动作为素材,以攻守进退、动静疾徐、刚柔虚实等矛盾运 动的变化规律编成的整套练习形式。
分为:单练、对练和集体演练
(1)单练:包括徒手和器械 ①徒手:如长拳、太极拳、南拳、形意拳、八卦掌、八极拳、劈 挂拳、通臂拳、少林拳、象形拳、戳脚等等。
〔2010〕8号),决定自2010年9月1日起在全国普通中小学 校(含特殊教育学校)、中等职业学校中推广实施《全国中
小学生系列武术健身操》。
(二)学校武术概念 学校武术是在学校领域范围内开展的、以教育为目的武术项目。其 内容是选择符合学校教育特点的武术技术和知识,通过适用于学校 体育教育的多种运动形式;在学校体育课,课外武术活动,课外武 术训练和竞赛中进行的一种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 (三)学校武术的教学内容 新中国成立后各级学校体育教材中的武术教学内容(略)。 (四)学校武术的特点
发展到现阶段社会,学校领域内的武术已初步形成了独特的武
术教育体系。
一、武术的概念
(一)武术名称的历史沿革 “民物相攫而有武矣”——《兵迹》 夏、商、周:拳勇、手搏、相高、角力等 春秋战国:技击、相搏或手战 “齐人隆技击”——《荀子》 秦、汉、三国:武艺、角觝、卞等 清初:武术 近代:武术、国术、把式、功夫等 当代:大陆称武术、港澳台称国术。
承民族文化的重任,有其它体育项目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
(一)学校武术教育的历史回顾 武术是我国早期教育的主要内容。儒家“六艺”中的
射”、“御”完全属于武技教育。是古代培养文武兼备人才
的重要教育手段。 1916年至今学校武术教育已有近百年官学历史 1919年孙中山为精武体操学校成立国小学课程》一文中呼 吁:“增加武术之内容,以养成尚武的精神和奋斗的气概。”
《中国武术史》(2003)称:“武术是以技击为主要内容,以 套路和格斗包括功法练习为活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 统体育项目。” 《中国武术教程》(2004)称:“武术是以攻防技击为主要技 术内容、以套路演练和搏斗对抗为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等等。 最新定义:2009年7月9日至11日在少林寺所在地河南登封, 修订后的定义为:“武术是以中华文化为理论基础,以技击方 法为基本内容,以套路、格斗、功法为主要运动形式的传统体 育。” 共同点:武术属于中国传统的技击术;武术具有体育属性;武 术是优秀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如何解读武术最新定义?
②器械 分为长、短、双、软四种类 型 长器械:如棍、枪、朴刀等 短器械:如刀、剑、匕首等 双器械:如双刀、双枪、双 剑、双钩、双匕首等 软器械:如九节鞭、绳标等 (2)对练:包括徒手对练、 器械对练、徒手与器械对 练 (3)集体演练:集体进行的 徒手、器械或徒手与器械 的演练。通常6人以上, 可音乐伴奏
教育部于1956年颁布的第一部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中,武术 列为体育课内容。 2004年4月3日中宣部和教育部在联合颁发的《中小学开展弘
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要求,中小学“体育课应
适量增加中国武术等内容” 2010年8月23日,由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联合发文《推广
实施<全国中小学生系列武术健身操>的通知》(教体艺厅
2、格斗 两人在一定的条件下,按照一 定的规则进行的斗智、斗技的 对抗实战形式。 (1)散打 (2)推手 (3)短兵
3、功法 以掌握和提高武术套路和格斗 技术、诱发武技所需的人体潜 能为目的,围绕提高身体某一 运动素质或锻炼某一特殊技能 而编组的专门练习。
四、学校武术概述
武术是我国各级学校体育教材中的必修内容,承担着增强我 国青少年学生体质,锻炼意志品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传
(三)学校武术的特点 学校武术除了具有武术的技击性、形神兼备、内外合一等共
性特点和健身、防身、修身的功能之外,还应具有以下三个
主要的特点。 1、学校武术不是现有“成品武术”的直接照搬。
2、学校武术具有更多的运动形式
3、学校武术是“开放式”技能为主的武术技能和知识体系
学校领域有着国家相对固定的教学要求、有着教师和 学生群体、有着课时、练习场地等相对稳定的、有利 于武术大面积传授的教学条件。 学校武术至少应有六类以上的运动形式,每类运 动形式都有自己的目的和相应的内容。即适用于学校 领域的集体教学,又区别于竞技武术、民间武术等其 它领域武术的运动形式; (1)武术游戏 (2)武术达标 (3)武术体操 (4)武术短套 (5)武术防身 (6)武术保健
“中华武术走进乡村学校少年宫”(山东)试点学校师资培训班
第一讲
武术概述
孙 刚 山东师范大学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系
中华武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中的杰出 代表,已成为国际性竞技项目和大众健身的主要手段。 武术以技击为本质属性,具有健身、防身、修身、竞技、教育
等多元化价值功能。
武术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富有深邃的文化内涵,是学校进行 民族化教育的重要内容。武礼、武德贯穿整个武术教育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