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社会变迁

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社会变迁

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社会变迁
自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中国的历史就改变了,由封建社会变为了半殖民底半封建社会,从此之后便进入了中国近代史,人民大众陷入了水深火热的苦难生活。

归根结底来说,它实质就是中国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伟大的艰苦斗争,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是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把一个极度贫弱的旧中国逐步变成一个繁荣昌盛、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历史。

当清王朝还在安于现状闭关锁国时,西方国家已经完成了工业革命,进入了资本主义社会。

伴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西方殖民主义势力也随之向外扩张。

他们来到了东方使古老的中国遇到了空前严重的挑战,面临着极其深刻的生存危机。

当然国人并没有就此屈服于列强的胯下,而是不断得探索,经历一次一次的失败,从而找到救国的良方,不论是曾经活跃于政治舞台的先人们,还是如今人人称颂的英雄们,他们都是值得历史记下一笔的。

从十九世纪60年代开始,清朝统治阶级中的某些有识之士,如奕欣、曾国藩、李鸿章等人,改变了夜郎自大的态度,他们试图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以维护清朝统治。

他们举办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编练新式陆军和海军。

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
路。

然而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表明以洋务运动为代表的清政府的近代化探索失败。

在十九世纪末民族危亡的大背景下,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维新变法,他们打破了中国几千年来所形成的闭塞心理和狭隘守旧的状态,否定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神圣地位,从根本上转变了以往向西方学习的自发状态和被动局面。

维新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资产阶级启蒙运动,也是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

但由于维新派自身的局限性,最终以“戊戌六君子”的被诛失败告终。

戊戌变法的失败,标志着资产阶级救亡图存,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政体的破产。

从此,推翻封建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思潮兴起。

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创立了同盟会,推动了全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活动。

他从中国自身的实际出发,提出了三民主义。

1912年,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正式成立。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但未能动摇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最终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

辛亥革命失败后,面对袁世凯文化上的倒行逆施,陈独秀、李大钊等人举起了民主与科学的大旗,掀起了新文化运动。

资产阶级新文化对中国封建主义旧文化展开了一次最猛烈的冲击,开启了思想解放的闸门。

新文化运动掀起的思想解放潮流的推动,为五四运动准备了最初的群众基础和骨干力量。

1919年5月爆发的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划时代事件。

这个运动是在新的时代条件和社会历史条件下发生的。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直接导致
五四运动,从学生到工人阶级都义无反顾进行反抗,工人阶级开始以独立的姿态登上了历史舞台。

最终中国政府代表没有出席巴黎和约地签字仪式,它的直接斗争目标得到了实现。

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它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思想和干部上的准备,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

五四运动以后,社会主义思潮在中国蓬勃兴起,马克思主义开始在知识界中得到传播。

随着中国工人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逐步传播,建立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的任务被提上了日程,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了。

从此之后,中国革命就展现出了新的面貌。

在内忧外患的状态下,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从国共两次合作两次破裂,到抗日战争结束内战爆发,最终中国共产党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

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和新民主义社会的建立,标志着进入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之后从新中国建立到今天,虽然几十年中有过文化大革命、生产大跃进这样的倒退,但整体是前进的。

并且经过改革开放,人民大众的生活已经与一百多年前的清政府是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开始注重人的发展,人们真正做起了自己的主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

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做出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定到2008年,中国
的现代化进程已经整整延续了30年。

毫无疑问,无论是从总体上还是细节上来看,我们伟大的祖国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社会已不再是一个具有较强同质性的社会,而社会结构的分化与市场化程度的增加更是使中国人民的日常生活日益呈现出多样化和现代化的社会变迁特征。

并且中国政府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和举办北京奥运会表现出的巨大的国家能力,以及“以人为本”的立国精神和开放心态,都为中国人民生活变迁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时代背景。

1:衣:由穿暖到个性化
近30年来,城乡居民消费生活变化最快、最大的是服装。

不仅衣着数量大幅度增加,而且穿着质量明显提高,服装功能也由过去的单纯遮体御寒演进为体现个性化的审美意识与塑造自我形象。

人们的衣着原料和质地提高,成衣率也不断提高,购买原布自己动手做衣服的数量减少。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年服装生产量只平均每人一件,而今高档商场、品牌专卖店里的国际名牌服装琳琅满目,各种品牌、不同款式的服装争奇斗艳,使我国居民服装绮丽多彩。

2.食:由吃得饱到吃得好
这一变化,首先表现在粮食消费比重下降,表明人民不再为吃饱而发愁。

而在粮食消费内部构成中,对玉米、高粱、红薯等粗粮消费明显下降,而对大米、小麦等精细粮消费上升。

在主食消费比重下降的同时,副食特别是动物性食品消费的比重明显提高,在对
原粮消费相对下降的同时,对加工食品特别是风味、疗效、方便食品的消费上升。

3.住:由拥挤到舒适宽敞
城镇居民住房,由缺房、拥挤逐步向比较宽敞、比较舒适方向发展。

1978年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仅6.7平方米,2005年增加到26.1平方米,增长了2.9倍。

住房的质量和配套性也不断提高。

截止2000年末,有68.3%的城镇居民家庭住上了单元配套住房;74%的家庭居室内有厕所和浴室,84.2%的家庭用上了煤气或液化石油气,41.1%的家庭有可取暖的空调或其他暖气设备。

农村居民平均每户使用住房面积由1978年末的8.1平方米增加到2006年末的30.7平方米,增长了2.8倍,人均住房面积中,砖木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住房面积占81%,住房质量不断提高。

4.行:由闭塞受限到舒适快捷
随着各种运输设施建设的快速发展,我国交通建设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基本形成以铁路为骨干,公路、水运、民用航空组成的综合运输网。

各地的城市公用交通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地铁通车里程不断延伸,出租车随叫随到。

这些都极大地方便了居民的出行条件,使居民的生活比过去舒适和快捷。

此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流动性增大,地区、城乡交往频繁,民族、国际往来增多,城乡二元结构已被乡镇企业的发展和流动人口的增多打破,国人已经走出国门,日益和一个更加广阔的世界打交道。

中国已经成为了一个面向世界的大国。

5.用:由物资紧缺到琳琅满目
城乡居民的用品消费,呈现出以非耐用消费品为主向以耐用消费品为主,以日常生活用品等生存资料为主向彩电、冰箱、空调、微机等发展和享受资料为主,以功能单一、低档用品为主向高科技、多功能中高档用品为主转化的趋势。

同时,城乡居民家庭用品的更迭速度明显加快,经历了由“老四件”向“新六件”的转换过程。

近几年又开始转向以电话、家用电脑、商品房、家用轿车等为主要代表的新的消费“热点”。

耐用消费品大量“飞入寻常百姓家”,是城乡居民消费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的一个重要标志。

从鸦片战争后,中国革命探索经历了沉甸甸的一百多年,历史和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历史证明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