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优秀教学设计--参赛作品

优秀教学设计--参赛作品

(教学设计参赛作品)高中《社会的主体》教学设计学科:思想政治年级:高二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内容、地位和作用《社会历史的主体》这一课是高二政治课必修4第十一课第二框题。

它主要包含个人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三个主要内容。

本框是历史唯物主义重要观点,也是整本书重点之一,为第十二课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打下理论和实践基础,因此该框题内容无论在知识体系方面还是培养学生的情感价值观方面,都是非常重要的。

2、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希望通过教学,能够让学生识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理解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意义。

(2)能力目标:通过教学环节提高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论证问题的能力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目标:通过教学互动引导学生牢固群众意识,培养学生尊重劳动、热爱人民的情感。

3、教学重点: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确立依据:从理论上看,这个知识点是高考常考的一个重要考点;从实践上看,是培养生正确认识和理解党的方针政策,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有效教育途径,与学生现实生活相联系,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突破方法:方法一:小组合作讨论设置的探究问题,选代表发言,交流分享。

方法二:案例分析,归纳演绎,总结知识,得出结论。

4、教学难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确立依据:高中学生生活阅历较少,缺乏必要的社会参与意识和生活体验,因此实践能力和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是一个难点。

突破方法:本课将通过案例的分析,联系学生身边的事例,紧贴学生生活,通过自主学习和讨论,以情感陶冶方式突破难点。

5、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法、讲授法、提问法、讨论法、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6、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板书教学二、学生现状我所带的高二(39)班属于文科普通班,,他们思维普遍活跃,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但是,他们的基础相对薄弱,学生们生活阅历较少,缺乏必要的社会参与和生活体验,对社会现实的认识可能会有一定的偏差和误区。

哲学知识又相对有些抽象,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因此,在本课中,贴近学生生活,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去充实课堂内容,注重情感陶冶,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理性思考和分析能力是很有必要的,同时,本课中通过案例探究活动,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也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和参与政治生活的热情,培养学生公民意识和主人翁精神,提高他们参与社会生活的参与感和责任感。

三、高考要求分析1.高考考点: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2.分析:从理论上看,这个知识点是高考常考的一个重要考点;从实践上看,是培养生正确认识和理解党的方针政策,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有效教育途径,与学生现实生活相联系,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过程设计播放视频--《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师:这首歌曲,大家都很熟悉。

翻开三国演义第一章,首先读到的就是明代词人杨慎写的这首《临江仙》。

我们习惯把历史比喻为一条长河,历史的长河滚滚向前,滔滔不绝。

那么,是什么力量推动着历史的进程?今天这一堂课,我们将接着上一课内容的学习,进一步探讨——推动社会历史进步的主体。

社会是由人组成的,所以社会历史的进程,也就是全部人的活动的历史。

我们在哲学上把人的活动称之为——社会实践。

这个概念,大家都记得吗?复习回顾:什么是实践?实践的三个特征?社会实践的主体是什么?请一位同学解释一下。

生:实践是…;实践的主体是人,人是社会实践的主体。

师:“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社会是由不同的人群组成,我们一般怎么来划分呢?生:按照收入的多少,穷人与富人。

生:按照阶级标准划分。

师:划分标准可以有多种。

如果我们从经济角度来划分,在传统的社会中,可以划分为从事劳动的阶级和不劳而获的阶级,孔子的说法是“劳心者”和“劳力者“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於人”,这在政治上,就是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了。

师:应该肯定,在社会中人总是在发挥作用的。

但是到底哪些人发挥了更重要的作用?一直以来,人们对这个问题就有不同的看法和解释,这涉及到两种不同的历史观。

一种叫做英雄创造历史,一种叫做群众创造历史。

我们把前者称之为唯心史观,后者称之为唯物史观。

师:大家说说看,三国演义的主题曲中,体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历史观?生:讨论。

师:中国有悠久的修史传统,我们的祖先喜欢把历史上发生的大事记录下来。

但是一部二十四史,我们读到的只是“帝王将相”史,三皇五帝,唐宗宋祖,康乾盛世…一部历史,就是这样一些“伟大人物”的活动所组成的,虽然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但是,我们不能不承认,中国历史的上下五千年,如果没有了这些风流人物,也就是一片空白了。

师:下面的两个问题,请大家选择其中的一个思考:(1)你认为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有哪些发挥过重要作用的历史人物?请写出2-3个,简要说明你的理由。

(2)你认为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有哪些印象深刻的人物,请写出2—3个,简要说明你的理由。

师:刚才大家介绍的人物,都是名人、伟人,有没有同学写自己的父母?家人的?为什么我们的父母家人,在这片土地上辛苦劳动的人,却不能在历史书上留下印记呢?在历史的长河中,他们是不是一朵浪花?生:讨论。

师:书写历史的人,和创造历史的人,是不一样的。

历史是谁写的?在阶级社治阶级掌握了历史话语权,他们写的历史,一定会把自己的名字和事迹写上去;而那些真正创造了历史的“芸芸众生”,在史书上就湮灭无闻了。

确实,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这些人物很重要。

但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看,这些历史人物能够做出伟大业绩,又依靠了谁呢?难道仅仅可以凭借个人的力量就可以完成的吗?难道是天意使然么?显然不是。

也就是说,我们还应该看到,在这些英雄人物的背后,还有一种更大的力量、更重要、更普遍的力量存在。

师:我们大家再来回顾一首熟悉的词,毛泽东《沁园春.雪》。

毛泽东在这首词中,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这里所指的“风流人物”,又是谁呢?生:讨论。

师:这里所讲的“今朝的风流人物”是指什么人?我给大家看一些材料:(1)1958年12月作者自注:“雪:反封建主义,批判二千年封建主义的一个反动侧面。

文采、风骚、大雕,只能如是,须知这是写诗啊!难道可以谩骂这一些人们吗?别的解释是错的。

末三句,是指无产阶级。

”(2)中央文献出版社《国外研究毛泽东思想资料选辑9:诗人毛泽东》(武田泰淳竹内实著)中的解释是(P198):“风流人物,对一个时代有重大影响的人物。

”对最后三句的解读是——“一切都是过去了的人物,若期望出现思想和感情丰富,具有创造新社会气概的杰出人物的话,那不应该在过去,而应该在现代的革命人民大众中去寻找。

”师: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这是历史唯物主义在运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世界观进行观察的必然结论。

我们来理解教材上这两句话。

教材P93:“社会历史是由人的实践活动构成的,每一个人都在一定程度上处于历史的创造,但人们在历史发展中所起的作用的性质和大小是不同的。

”请大家思考一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生:讨论。

(1)从个体来说,每一个人在历史进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性质和程度不同,有的人发挥积极的作用,很大的推动作用;有的人发挥消极作用,很坏的作用。

在这个意义上,伟大的人物应该是对社会历史发挥巨大的积极作用的人。

(2)一个伟大人物的作用和许许多多默默无闻的大众作用相比呢?没有社会大众这个群众基础,历史上就不可能出现伟大的人物;一个人的力量再大,也不能和众人形成“合力”相比。

结论:我们常常因为某个所谓英雄、伟人的出现而看不到大多数“群众”的作用,学习历史唯物主义有助于让我们转变看问题的立场、角度和方法。

师:再看第二句话:“唯物史观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发展的基本观点出发,强调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

”PPT:分析结构图(略)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解释,社会历史活动是人的实践活动,而人的实践活动首先的、主要的是解决物质资料生产的活动,社会要存在、发展,首先要解决人们吃穿住行等最基本的问题,这就要生产,因此,谁是生产的主人,谁是劳动者,谁就是创造历史的主体。

这一观点,真正地肯定和赞扬了群众的重要性,这是对传统“英雄史观”的颠覆。

人民群众是什么人?人民群众是一个抽象的、带有普遍性的概念,请问,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什么关系?生: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连接,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普遍性离不开特殊性。

师:你所知道的人民群众应该是哪些人?生:讨论。

师:各位同学,真正创造历史的“人民群众”,就是这这片土地上辛苦劳作,并在这样的季节共同分享丰收喜悦的人,他们是我们的父母、兄弟和姐妹,也是我们自己,每一个熟悉的、陌生的、普通的人,就是芸芸众生。

我们在坐的每一位同学,难道不正是创造未来历史的人吗?正是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家族,我们的鲜活的、丰富的历史,共同创造了中国的历史,世界的历史,“涓涓细流,汇成江海”,各位,我们当为此感到自豪和骄傲。

(充满感情的表达)师:所以,首先要尊重我们的父母,爱我们的父母,感恩我们的父母。

虽然他们的工作、劳动看起来是那么平凡,毫不起眼,但正是他们的辛苦劳动,才有我们的今天,才有我们这个社会的巨大变化。

其次,推己及人,对每一个劳动者,我们都肃然起敬;对每一种劳动的职业,我们都心怀敬意。

正是他们的劳动和创造,他们的努力和智慧,改变了这个世界,也点亮了这个世界。

请大家看教材,一起来阅读这几段——(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师:2009年年末,“中国工人”成为当年度最后一期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人物。

(图片展示)师:让我们向他们致敬。

(鼓掌)师:是的,这些年中国的发展,我们有目共睹,但大家是不是知道,现在在城市打工的千百万农民工,仍然生活在奔波和辛劳之中。

他们的利益能否得到保障,他们的心愿能否得以实现,他们的希望是否还能继续?这些年来,党和政府坚持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刚刚结束的十八大上,科学发展观被写入了党章之中。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从2002年到2012年,这十年之中,是中国迅速发展,民生受惠的十年。

胡锦涛主席和温家宝总理执政的这十年中,党和政府先后出台了一些列惠民利民的好政策,好措施。

(1)你知道有哪些和我们老百姓的生活密切相关的政策?你和你的家庭是不是受益者?这些政策带来了什么好处?——比如减免农业税,医疗养老社会保险…(2)结合这些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分析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如何践行唯物史观?——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学生结合问题讨论)师:中国共产党能够成为执政党,是因为“民心所向”,“大势所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