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儒家文化之核心内容

儒家文化之核心内容

儒家文化之核心
内圣外王
“内圣外王”是儒学全部学说的总的概括。
《大学》中提出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 身”属内圣范畴,内圣即通过修养成为圣贤的一门学问。
“齐家”“治国”“平天下”属外王范畴,外王即是在内心 修养的基础上通过社会活动推行王道,创造和谐社会大同社 会的一门学问。
“内圣外王”皆以“仁义礼智”为根本指针,其中 “仁”“礼”在“内圣外王”两个层面中的根本意义相同, 但在两个层面上有不同的具体解释和值
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
内容和特征之一,同时也是儒家伦理思想中基本 行为规范和重要道德范畴。在儒家道德体系中, 孝敬是仁德的开始和基础。也是家庭和谐的重要 因素,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孝”更 是个人最基本的伦理道德准则。一个不“孝”的 人,谈何为人,谈何做人,谈何道德品质?因此, 儒家的孝道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在当今社会更应该代代传承,发扬光大。
政治价值
儒家的思想文化,不仅是道德的哲学,教育的哲
学,生活的哲学,也是政治的哲学。重要的体现 就是“仁政”主张和民本思想,主张“轻刑薄 税”“听政于国人”“与民同乐”等。众所周知, “和”是儒家的重要思想文化的精髓,“和”不 仅是一种政治手段,还是一种政治目的。儒家理 想中的社会至少是一个和谐、团结、和平的社会, 这与时下建设和谐社会很有相似之处。对于当今 以美国为首的霸权主义时代,儒家“大同思想” 及“和”的主张可以起到抵制作用,这也正是儒 家文化走向世界的一个重要因素。
2.“礼”

儒学的真谛是仁礼一体。不讲究仁,只讲究礼,人民就会反抗其统 治。不讲究礼,只讲究仁,人民就会轻慢其统治——即人民不受道 德约束,就会由思想上的无政府状态引发现实中的无政府状态。
3.“中庸”

中庸开篇就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遵循人的 本性是自然的道理,对于处在社会中的人,我们需要依据人性来进 行修养。所以才有“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 和。”可见,儒家不是压抑人性,而是承认人性、顺应人性、以人 性为根本的并要根据人性来进行修养,体现了儒学思想的社会性。

孟子的性善论提出四种心,即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信 义”作为它的重要体现,是儒家文化的又一种重要价值。孟子说: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取义者 也”(出自《孟子· 告子上》)。这里生命与道义是合理存在的,但 当二者发生冲突时,对道义的追求要高于对生命的追求,在只有牺 牲生命才能坚持道义时,要舍生取义。“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信”与“义”将发挥无可替代的作用。
格物致知


1.格:推究;致:求得。探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
2.使知道事物风格的能力,然后能使你知道人生百态。
儒家文化的精髓
儒家文化的精髓,主要在
仁、礼和中庸
这三个方面,一直绵延至今。
1.“仁”

儒家文化中“仁”就是爱人。礼就是社会的道德秩序,就是用“正 名”即道德教化的方法,使社会各阶层的人们对自身社会地位有稳 定的道德认可和道德定位。仁的作用是使民无造反之必要,礼的作 用是使民无造反之意识。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其缔造的儒学,自春秋起就开始书写她源远流长 的历史。从先秦时期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 的先秦原始儒学,到汉初董仲舒“罢黜百家,独 尊儒术”确立儒家正统地位,再到宋代的程朱理 学(程颢、程颐和朱熹),以及清末康有为等近 现代新儒学,至今已有2500余年的历史了。在这 漫长的岁月里,随着社会的发展的历史的演进, 儒家学说从内容到形式都得到了不断地丰富与发 展,其社会功能也在与时俱进,并逐步形成了自 己别具一格的文化内涵。面对全球化文化浪潮的 冲击与融汇,对儒家文化的现代价值的探讨与思 索也越发激烈和深入。
教育价值
孔子是中国最伟大的教育家,他兴办私学,推动
平民教育的发展,其“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等思想方法影响了无数教育活动的参与者。孔子 还是终生“学而不厌”的楷模。孔子通过其经历 以及理论为后世的教育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 其后,宋代理学家朱熹对儒学文化的教育思想进 行了继承与发展,不仅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与终 身性,更提出了知行合一的观点,如他所说: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不仅要认 识,更应该去实践。这种思想对于解决今天的应 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矛盾、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 相脱节的问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