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儒家思想的核心

儒家思想的核心

儒家思想的核心
儒家思想的核心: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
仁:爱人。

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

它是孔子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也反映他的哲学观点,对后世影响亦甚深远。

“‘仁以处人,有序和谐’是孔子思想的原发点,是儒家思想核心之核心。

”(陈志岁《载敬堂集》)仁体现在教育思想和实践上是"有教无类",春秋时代学在官府,孔子首开私学,弟子不问出身贵贱敏钝,均可来受教。

仁体现在政治上是强调"德治",德治的基本精神实质是泛爱众和博施济众,孔子把仁引入礼中,变传统"礼治"为"德治",他并没有否定"礼治",他的"德治"无疑是对"礼治"的继承和改造。

爱人既为仁的实质和基本内容,而此种爱人又是推己及人,由亲亲而扩大到泛众。

义:原指"宜",即行为适合于"礼"。

孔子以"义"作为评判人们的思想、行为的道德原则。

“义(谊)者,人所宜也。

段玉裁注《说文·言部》曰:‘谊、义,古今字,周时作谊,汉时作义,皆今之仁义字也。

’义有君子义与小人义,君子义大我,小人义小我。

大我,为大众、为社会也;小我,撮伙偏党也,今所谓‘哥们义气’是也。

”(陈志岁《载敬堂集·民说》)
礼:孔子及儒家的政治与伦理范畴。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培养起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特别是封建社
会后期,它越来越成为束缚人们思想、行为的绳索,影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智:同"知",孔子的认识论和伦理学的基本范畴。

指知道、了解、见解、知识、聪明、智慧等。

内涵主要涉及知的性质、知的来源、知的内容、知的效果等几方面。

关于知的性质,孔子认为,知是一个道德范畴,是一种人的行为规范知识。

信:指待人处事的诚实不欺,言行一致的态度。

为儒家的"五常"之一。

孔子将"信"作为"仁"的重要体现,是贤者必备的品德,凡在言论和行为上做到真实无妄,便能取得他人的信任,当权者讲信用,百姓也会以真情相待而不欺上。

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包含有宽恕、容人之意。

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孔子认为忠乃表现于与人交往中的忠诚老实。

孝:孔子认为孝悌是仁的基础,孝不仅限于对父母的赡养,而应着重对父母和长辈的尊重,认为如缺乏孝敬之心,赡养父母也就视同于饲养犬,乃大逆不孝。

孔子还认为父母可能有过失,儿女应该婉言规劝,力求其改正,并非对父母绝对服从。

这些思想正是中国古代道德文明的体现。

然而孔子论孝,还讲"父母在,不远游","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表现了其时代的局限性。

孝被后世之儒定为繁琐仪式,《礼记》中规定父母死后"水浆不入口,三日不举火","哭泣无数"以至"身病体羸"变成精神和肉体的自我摧残。

宋明时代把孝道作为道德论中最重要的范畴之一,理学家朱熹
提倡父权绝对化。

孝观念,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中,剔除宣扬封建主义糟粕外,也有一些合理因素,提倡子女对父母的"尊"、"敬"、"养老",将孝亲与忠于民族大义相结合,主张死后薄葬节用等。

悌:指对兄长的敬爱之情。

孔子非常重视悌的品德,其弟子有若根据他的思想,把悌与孝并称,视之"为仁之本"。

道家的思想核心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

老子曾在他的著作中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萧呵!寥呵!独立而不改,可以为天地母。

吾未知其名,强名之曰道”(《老子》第25章)
道家是中国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学派之一,道家思想的起源很早,传说中,轩辕黄帝就有天人合一的思想。

一般来说,公认第一个确立道家学说的是春秋时期的老子,老子在他所著的《老子》(《道德经》)中作了详细的阐述。

道家思想其他的代表人物还有战国时期的庄周、列御寇、杨朱等人。

道家倡导自然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尊黄帝、老子为创始人,并称黄老之学。

西汉初年,汉文帝、汉景帝以道家思想治国,使人民从秦朝苛政中得以休养生息。

历史称之为文景之治。

其后,儒家学者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
并被后世帝王采纳。

道家从此成为非主流思想。

虽然道家并未被官方采纳,但继续在中国古代思想的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

宋明理学更是揉合了道学的思想发展而成。

道家学派的基本观点
道家哲学首先摆脱儒家社会哲学的思路,直接从天道运行的原理侧面切入,开展了以自然义、中性义为主的"道"的哲学。

天道运行有其自然而然的原理在,道的哲学即在解明此一原理性内涵,而得以提出一个活泼自在的世界空间。

透过对此一世界运行秩序之无定限、无执着的认识,道家哲学发展出迥然不同于儒家的社会哲学,社会只是一方存在的客体,在其中生存的人们,应有其独立自存的自由性,而不受任何意识型态的束缚。

基本上道家哲学并不否定儒家的社会理想,但对于社会责任的态度并不先存立场,而能有更尊重人类自主性的态度与存在定位。

道家重视人性的自由与解放。

解放一方面是人的知识能力的解放,另一方面是人的生活心境的解放,提出了“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认识原理。

道家思想以其独有的宇宙、社会和人生领悟,在哲学思想上呈现出永恒的价值与生命力。

道家提倡自然无为,提倡与自然和谐相处。

墨家思想的核心:
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用、节葬。

兼爱:人人平等互助互爱。

非攻:反对侵略战争。

尚贤:不分贵贱唯才是举。

尚同:上下一心为人民服务,为社会兴利除弊。

天志:掌握自然规律。

明鬼:尊重前人智慧和经验。

非命:通过努力奋斗掌握自己的命运。

非乐:摆脱划分等级的礼乐束缚,废除繁琐奢靡的编钟制造和演奏。

节用:节约以扩大生产。

节葬:不把社会财富浪费在死人身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