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说教学设计(1)

马说教学设计(1)

《马说》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材依据】《马说》,它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引发学生的思考:当代千里马是否也要依赖于伯乐?对于学生熟悉各种体裁的文言文也有重要意义。

【内容标准】1、?马说?借有关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将人才比作“千里马”,集中地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统治者有眼不识英雄和摧残人才的现象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教学中应注重分析。

2、?马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散文中的名篇。

文章运用托物寓意的写法,短小精悍,写得曲折而畅达,有雄辩气势。

【学情分析】我所在的学校是一所地处边远山区的九年一贯制学校,学生人数少,八年级只有两个班,学生共三十九人,由于家庭环境的影响,一半同学总是因为家里的农活而耽误学习,学生学习基础挺差。

但是本文易懂的特点加上学生对语文学习有一定的兴趣,也许这一课的学习没那么难。

【教学设想】1、积极调动学生的自学能力,做到课前预习,查询有关资料书以助于本文的学习。

2、课堂上积极调动学生的兴趣,同时师生互动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3、让音乐、动画走进课堂,达到听觉视觉双重的刺激,调动学生的各种器官,到达更加直接立体的学习效果。

【教学目标】1、能够熟读并背诵课文,学习积累一些文言词语。

2、引导学生理解本文托物寓意的方法,挖掘文章的现实意。

3、体会文中传达出的人才意识。

【重点、难点】(一)重点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伯乐与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二)难点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

【教学准备】1、学生准备:(1)、课前预习——熟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疏通文章中不会认读的字词,并做好标记以备课堂中解决;(2 )、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查找作者信息和写作背景制作成小卡片;(3)、搜集与马有关的成语,摘抄在成语收录本中;2、教师准备:提前分析课文内容丙并制作多媒体课件,通过多媒体展示本课内容,找到各种与本课有关的图片和声音片段。

【教学方法】情景创设法、设疑导思法、讨论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流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简介作者及文体,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教学过程】一、趣味导入1、让学生自己上来表演马的各种叫声,做着各种马的动作!(活跃课堂气氛)2、投影各种马的图片(更加直观的展现马的形态、动作、声音和自己刚才做的作作比较)三、正文学习:(一)、投影学习小目标1、掌握文章中的多音字的读音和不同意思。

2、熟练诵读文章,整体感知大意。

3、把握文章中的实词和虚词的用法4、把握作者情感,理解“托物寓意”写法。

5、培养敢质疑,会质疑精神。

(让学生学习的目的性更加明确)(二)、作者简介韩愈(768 ——824 ),字退之,河阳(现在河南孟州)人,唐代文学家,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

曾与柳宗元倡导“古文运动“主张文道合一,反对骈体文,提倡散文,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三)、文体介绍说是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情,写法上不拘一格,更现代杂文颇为相似。

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从字面上可以解为“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学生介绍,教师适当补充)(四)、读一读1、初读课文,正音上口:(1)、放录音(2)、学生齐读课文,了解全文大意。

(要求:明确读音,停顿,语调)2、二读课文,整体感知:以小组为单位,互读课文,对照注释,大胆提出疑难问题,做出标记,准备在课堂提问。

3、学生齐读教师纠正学生在朗读中出现的误读字词,并让学生进行精读(大屏幕显示易误读,会不读的字词,让学生认读)4、自由读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而后小组之间进行比拼,看哪一个小组读得准?读的感情充沛?(五)、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课前预习以及资料书串译本文。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一)、阅读理解(1)我们请女生先把课文齐读一遍,声音要洪亮(2)学习本文的实词虚词(3)内容探究1、分析课文第—段。

(1)、提问:结合课文注解,翻译第—段并找出难懂的词语。

实词:千里马——日行千里的马,本文指人才伯乐——擅长相马之人,本文指识别人才的人辱——辱没骈——一同槽枥——喂牲口用的食器称——著称虚词:而——表转折,但是故——因此之——结构助词,的以——凭借虽——即使。

教师翻译(略)2)、提问:第—段文字说明了什么?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作用。

3)、提问:是不是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呢?是,强调伯乐能识马,如果不被伯乐识别,千里马就会被埋没4)、齐读第一段。

2、分析第二段。

(1)、提出重点字词,疏通文意。

实词:一食——吃一顿食马者——通“饲”,喂才美——才能,美好的素质外见——表现在外面,“见”通“现”等——等同,一样常——普通的虚词:或——有时其——代“千里马”是——这种,作代词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能够千里之能——能力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安——怎么(2)、提问:第二段说明了什么?分析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进一步说明,千里马没有遇到伯乐,无法施展才华3)、提问:文中哪些句子可以体现千里马不能日行千里的原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4)、女生齐读第二段。

3、分析第三段1)、找出重点字词,疏通文意实词:策之——用鞭子打执策——马鞭子道——方法,正确的方法。

尽——竭尽材——通“才”,才能鸣——呜叫通——通晓执——拿着临——面对知——识别,了解虚词:策之——作代词,代千里马以——按照鸣之——助词、无意义2)、翻译全段。

3)、提问:第三段主要内容是什么? 不是天下无千里马,而是不识马。

4)、提问:本段中通过哪些语言来体现食马者的浅薄愚妄? 策之不以其道……天下无马”5)、提问:本段中哪句话点明了全文的中心?“其真不知马也”这个结句,点明了中心。

6)、齐读第三段。

7)、提问: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对埋没人才的现状作了揭露8)、提问: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韩愈怎样的思想?表达作者怀才不遇,有志难酬的愤懑心情。

9)、提问:本文中“伯乐”千“里马”各比喻了什么样的人?伯乐即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

千里马即人才。

(二)、背景介绍: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795~800 )间。

其时,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提拔,未被采纳。

他在京城应试觅官,奔走相告,一共呆了10 年之久,最后无限怨郁,离开长安。

坎坷遭遇正是他写这篇《马说》的思想基础。

这篇文章的另一用意是曲陈心迹,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因了前面的学习,此处在做背景介绍学生就心中有数了,更加加深了学生对作者为何作本文缘由的理解)(三)、小结:“千里马”伯“乐”食“马者”之间的关系,揭示本文主旨。

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也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意。

(四)、巩固练习:(1)、用原文填空:_______________ 是__全文的主旨句,因为这种客观现象,造成了“千里马” _____________ 的_遭遇。

所以文章最后,作者感情达到高潮,大声感叹 __________________ 斥_,责那些不识马的人。

在结构上,与主旨句相照应。

(2)、理解课文填空。

文章有关“千里马”和“伯乐”的传说,把愚妄浅薄的封建统治者比作“ _________ ”,将人比作“ _____ ”_,而把伯乐喻指____________ 集_中抨击的社会现象 ______________ 。

_(3)、回顾文章中的实词虚词的意思:(五)、全班齐读,并背诵(六)、拓展延伸,联系现实1、《马说》中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如果你是千里马,是否一定要得到伯乐的赏识呢?请谈谈你的看法。

2、我来写一写:作者认为“伯乐”决定了千里马的命运,你同意他的观点吗?请以《假如我是千里马》或《我也是千里马》为题,写出你心中的想法。

(七)、教学检测反馈设计1、完成课后第二题。

2、完成同步练习的基础知识部分。

(八)板书设计:厂伯乐不常有不以千里称也(痛惜)「托物马说卜食马者不知一一安求其能千里(愤怒)T丄其真无马邪一一其真不知马也(嘲讽)」寓意【本课感悟】本课的教学中渗透了道理教学,这是一篇托物寓意的议论文,所以把握文章论点很重要。

所以这节课的重点我放在了理解疏通文章大意基础上的道理论证,即结合自己对生活的感悟认识人才的社会现实意义。

教学反思】八年级下册的《马说》这篇课文,这是一篇文言议论文,相对于过去学过的文言语段,文章虽然短小,但有存在争议的地方很多。

教学时我采用边读边译的教学方法,逐字逐句翻译,目的在于强化了学生对文章的生字词以及对词语解释的理解。

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让学生把握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托物言志的思想感情。

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还是有一些遗憾那就是由于学生阅读文言文能力较差,花了比较多的时间疏通文意,第一节课安排的背诵时间明显不够,学习文言文最重要的是诵读,反复地朗读,再理解,再朗读。

最重要的是内容的深入研讨部分,学生讨论时课堂表现比较积极但没有形成讨论的氛围,归纳出的点需要互相补充,教师也要完善内容,值得欣慰的一点就是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学生还是明白了只要努力学习、努力工作,才能拥有真本领,并要积极寻找机会,寻找伯乐,大胆展示自己的才华。

这两节课总的来说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在细节方面还需要我反思。

因为学生以前接触的议论文不多,所以在讲议论文的论证过程中遇到一些小的问题,使留给学生的读书时间不够,这些都是我在今后的教学中所要注意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