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就业政策主要内容

新就业政策主要内容

一、创业促就业(一)税费优惠。

提高营业税起征点,从2009年1月1日起,营业税的起征点调整为每月营业额5000元;登记失业人员创办企业的(国家限制行业除外),自其在工商部门首次注册登记之日起3年内,免收管理类、登记类、证照类等有关行政事业性收费。

(二)资金扶持。

所有有创业意愿和创业能力的城镇劳动者和进城创业的农村劳动者,符合条件的可给予最高不超过5万元的小额担保贷款。

(三)重点人群扶持。

①本市户籍的就业困难人员、毕业两年以内高校毕业生、退役士兵和正在享受失业保险待遇的失业人员在辖区内自主创业成功,并正常经营3个月以上的,给予一次性创业补贴。

个人创业的给予2000元补贴;个人创业带动2人以上就业的,给予3000元补贴。

②对正在享受失业保险待遇的失业人员自主创业的,可一次性将剩余期限的失业金发放给本人;③享受城市低保的失业人员自主创业的,在创业期间可继续享受低保,最长不超过6个月,6个月后重新核定其家庭收入。

(四)返乡农民工自主创业。

返乡农民工创业,可在工商登记、准入条件、经营范围、注册资本等方面比照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创业的优惠政策执行。

(五)创业培训。

继续组织实施“能力促创业计划”,打造创业培训品牌,扩大创业培训范围。

二、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1.毕业两年以内高校毕业生(包括服务期满后两年内的“三支一扶”、“西部计划”志愿者)创办企业的,人力资源市场、人才交流市场为其免费提供两年人事代理等服务。

2.从事灵活就业的,按(徳府发[2009]22号)规定,可享受社保补贴。

3.从事个体经营的高校毕业生,符合有关收费减免的,均可享受管理类、登记类、证照类等行政事业性收费的优惠政策。

4.对2009年创业的高校毕业生,正常经营6个月以上的,个人创办企业投资额度在10万元以内的一次性奖励3000元;投资在10万元以上,每增加10万元(含不足10万元)另奖励3000元,总奖励金额最高不超过9000元。

5.合伙企业总投资额度不足10万元的,按人数每人奖励3000元,最高不超过1万元;总投资额度在10万元以上的,每增加10万元(不足10万元按10万元计算)对所有合伙人另奖励3000元,对该企业高校毕业生奖励金额不能超过人均9000元。

6.在辖区内自主创业成功,并正常经营3个月以上的,给予一次性创业补贴。

个人创业的给予2000元补贴;个人创业并带动2人以上就业的,给予3000元补贴。

三、小额担保贷款(一)小额担保贷款的发放范围新政策将小额担保贷款覆盖范围扩大到所有有创业意愿和创业能力的城镇劳动者和进城创业的农村劳动者。

(二)小额担保贷款微利项目除广告业、桑拿、按摩、网吧、氧吧等高利润行业以及国家产业政策不鼓励的行业以外的所有项目。

(三)小额担保贷款的金额1.符合条件的个人贷款额度最高不超过5万元;对合伙经营和组织起来就业的,根据人数和经营项目按每人5万元以内的额度实行“捆绑式”贷款。

2.符合条件的劳动密集型企业贷款额度最高不超过200万元。

(当年新招用人员达到企业现有在职职工总数的30%,超过100人的企业要达到15%以上,并与其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四)小额担保贷款的展期小额担保贷款期限不超过2年,到期确需延长的,可展期1次,展期不贴息。

(五)小额担保贷款的贴息贷款期限内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城镇复员转业退役军人从事微利项目的,由财政全额贴息;已办理失业登记的高校毕业生、城镇其他登记失业人员、因地震受损中断营业后重新开业的个体工商户、进城创业的农村劳动者从事微利项的,由财政给予50%的贴息。

其中地震受损中断营业后重新开业的个体工商户、进城创业的农村劳动者从事微利项目的由同级财政承担。

(六)小额担保贷款的利率经办银行可将小额担保贷款利率在人民银行公布的贷款利率的基础上上浮3个百分点。

(七)小额担保贷款激励机制1.每年3月底以前,劳动保障、财政、经办银行组成考核小组,对社区上年度小额担保贷款工作进行综合考核。

2.社区当年到期贷款回收率达到90%以上,按当年实际到期贷款回收额的5%给予奖励。

3.追索逾期贷款的社区,按当年回收逾期贷款的5%给予奖励。

4.当年小额担保贷款回收率达到90%的经办银行,按其实际发放贷款金额的0.5%给予手续费补贴。

5.对具有良好个人信用记录、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自筹资金达到50%以上,并通过创业培训,提出的创业项目经专家论证发展前景较好,有创业能力、又确实不能提供抵押、反担保措施的,可降低或取消反担保。

及时还贷后,可允许其续贷并给予相关政策扶持。

(八)小额担保贷款的申办程序1.小额担保贷款申报需提供以下材料:(1)小额担保贷款申请表(需社区街道公示核实盖章)一式二份;(2)《就业失业登记证》复印件一份;(3)工商营业执照副本(从事种植业、养殖业者提供土地经营权流转承包合同或房屋租赁合同)复印件一份;(4)本人及配偶身份证、户口簿复印件一份;(5)经营场地房屋租赁合同(原件)复印件一份;(6)本人书面申请(包括个人及家庭基本情况,自主创业从事的项目、时间、地址、经营规模、已投入资金及经营状况,贷款金额及预计资金安排,还款计划,现在的经营情况);(7)反担保措施:公务员信誉担保,由信誉担保人工作单位出据证明并且说明收入情况,原件一份;(8)担保人为贷款人出据的担保承诺书。

2.小额担保贷款申办程序(1)本人申请,并填写《绵竹市小额贷款担保申请书》报所在社区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站;(2)社区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站对借款申请人的基本情况,借款用途和要从事创业项目核实,公示,签署意见后,报镇乡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核实。

镇乡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核实签署意见后向市就业服务管理局推荐:(3)市就业服务管理局对借款人的资格,社区意见进行初审,签署意见后,报小额贷款评审机构;(4)担保贷款评审机构对借款人进行综合评定,并出具评审意见转商业银行;(5)商业银行根据借款人的申请,就业服务管理局和评审机构的综合意见自主决定小额贷款的发放,对发放的贷款应要求借款人提供资产抵押或有担保能力的自然人提供担保,防止贷款风险。

四、就业困难人员扶持(一)就业困难人员的认定范围就业困难人员是指已办理失业登记,有就业愿望和劳动能力,难以实现就业,且无其它生活来源的下列人员:1.“4050”人员。

指有就业愿望并难以实现就业,且在申请认定时女性年满40周岁、男性年满50周岁及以上的人员。

2.残疾人员。

指持有《残疾证》的人员。

3.低收入家庭人员。

指家庭成员人均收入和家庭财产状况符合当地人民政府规定的城市低收入标准的城市居民家庭的人员。

4.按城镇人口安置的被征地农民。

指承包土地被征用,按城镇人口安置的人员。

5.连续失业一年以上的人员。

指在申请认定时已进行失业登记且连续失业满一年以上的失业人员。

(二)就业困难人员申请认定时,应提供哪些资料符合就业困难条件的人员,持本人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户口簿原件及复印件、经审验有效的《就业失业登记证》,3张1寸近期免冠照片,向户籍所在地的社区(村)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机构提出申请,填写《德阳市就业困难人员认定申请表》一式三份,并提供以下相关资料:1.残疾人员:应提供有效的《残疾证》原件及复印件。

2.低收入家庭人员:应提供当地民政部门出具的城市低收入家庭有效证明或正在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有效证明。

3.“4040”就业困难人员:应提供有效的身份证和户口簿原件及复印件。

(三)就业困难人员的认定程序符合条件的人员申请认定时,首先由社区(村)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站进行初审,公示3个工作日无异议后,在《德阳市就业困难人员认定申请表》的相关栏中签署意见,报镇乡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核实;镇乡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应在2个工作日内完成核实工作,报同级就业服务机构审核。

就业服务机构应在5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核认定工作,出具审核认定意见。

(四)就业困难人员可享受的扶持政策1.各类用人单位和公益性岗位优先吸纳安置就业困难人员,签订劳动合同并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在相应期限内给予单位缴费部分的社保补贴,并给予岗位补贴。

2.对就业困难人员灵活就业后申报就业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按本人实际缴纳的社会保险费给予灵活就业社保补贴。

其中“4050”人员、残疾人员给予70%的社保补贴,其他就业困难人员给予40%的社保补贴。

3.社保补贴和岗位补贴(助)期限,除对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5年的可延长至退休外,其他就业困难人员不超过3年。

4.就业困难人员在辖区内自主创业,并正常经营3个月以上的,给予一次性创业补贴。

就业困难人员个人创业的给予2000元补贴;就业困难人员个人创业并带动2人以上就业的,给予3000元补贴。

5.在申领失业金待遇期间的就业困难人员,自主创业的可一次性将剩余期限的失业金发给本人。

6.在创业期间的就业困难人员,可继续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最长不超过6个月,6个月后重新核定其家庭收入。

7.就业困难人员初次技能鉴定的(限国家规定实行就业准入制度的制定工种),给予一次性职业技能鉴定补贴。

(五)就业困难人员的退出机制对已经认定的就业困难人员出现下列情形之一的,分别由本人或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站)和公共职业介绍机构提出,并填写《德阳市就业困难人员退出登记表》,经市就业服务机构核实后,予以注销,不再将其纳入就业困难人员范围。

1.入学、服兵役、移居境外的;2.被判处刑罚或被劳动教养的;3.终止就业要求或三次以上拒绝接受公共就业服务的;4.已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或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的;5.已就业且享受就业援助政策期满的;6.连续6个月未与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站)或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联系的;7.不应当认定为就业困难人员的其他情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