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刘邦领导力

浅析刘邦领导力

浅析刘邦领导力班级:11级工商管理2班姓名:王书栋学号:P112315768摘要: 刘邦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平民出身的皇帝。

与“鞭挞天下,威震四海”的秦始皇相比,他的出身以及打江山的资本实在太微不足道了,他没有潼关、崤山之险,也没有关中、巴蜀之富,更谈不上有秦国的那样一支“铁血军团”。

但就是这么一个甚至带有浓重“流氓”色彩与习气的刘邦,却击败了一个又一个强大的对手,让刚刚一统天下的秦朝二世灭亡,开创了汉家四百多年的基业。

本文认为刘邦之所以最后能一统天下,建立汉朝,主要在于其非凡的领导才能和卓越的领导力,本文认为其领导力主要体现在知人善用、分工授权、善于纳谏以及无为而治等几个方面。

关键字:刘邦知人善用授权纳谏刚愎自用汉高祖刘邦,沛丰邑中阳里(今徐州丰县)人,后成为汉朝开国皇帝,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卓越的军事家和指挥家。

对汉族的发展,中国的统一强大,以及汉文化的发扬有突出的贡献。

历任沛县泗水亭长、沛公、汉王。

陈胜起事后不久发县中约3千子弟响应起义,攻占沛县等地。

公元前206年十月,刘邦军进驻霸上,秦王子婴向刘邦投降。

秦朝灭亡。

楚汉战争击败西楚霸王项羽后,统一天下,建立汉朝。

后采用休养生息之宽松政策治理天下,迅速恢复生产发展经济,不仅安抚了人民,也促成了汉朝雍容大度的文化基础。

毛泽东对刘邦的评价是“封建皇帝里边最厉害的一个。

”虽说如此,但史书上说,早年的刘邦好吃懒做,没啥本事,又不肯苦干,坐吃空山,是一个穷光蛋。

常被父亲训斥为“无赖”。

在当年,能文能武的人不计其数,为什么“无赖”的刘邦最终成就了帝业?刘邦能当上皇帝,正如他自己所说,他知道自己该如何利用众人的力量,调动身边的资源,为自己的霸业开道。

这也正是他领导力的体现。

一、知人善用:正如我们所知的,刘邦的队伍里面,有很多人原来曾经是在项羽手下当差的,因为在项羽的部队里面待不下去跑过来投奔刘邦,刘邦敞开大门,不计前嫌,一视同仁表示欢迎。

如韩信、陈平,韩信原来是项羽手下的人,因为在项羽手下不能发挥作用,来投奔刘邦。

其实,一个领导者如果老是小肚鸡肠、计较甚多,能招募来好的人才吗?恐怕连帐下之人也会离他而去。

在公元前202年五月,刘邦在洛阳的南宫开庆功宴,宴席上,他总结了自己取胜的原因:“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论抚慰百姓供应粮草,我又不如萧何;论领兵百万,决战沙场,百战百胜,我不如韩信。

可是,我能做到知人善用,发挥他们的才干,这才是我们取胜的真正原因。

至于项羽,他只有范增一个人可用,但又对他猜疑,这是他最失败的原因。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刘邦首先有自知之明,其次有识人之明,更重要的是,他能够放权,发挥人才的最大作用,从而使之辅佐自己取得成功。

因此,在他身边聚集了象张良、萧何、韩信这样一大批杰出的人才为其服务,这是刘邦成功的保证。

后来,刘邦在弥留之际时,吕后问他死后人事的安排:“萧相国死后,由谁来接替呢?”刘邦说曹参。

吕后问曹参之后是谁,刘邦说:“王陵可以在曹参之后接任,但王陵智谋不足,可以由陈平辅佐。

陈平虽然有智谋,但不能决断大事。

周勃虽然不擅言谈,但为人忠厚,日后安定刘氏江山肯定是他,用他做太尉吧。

”吕后又追问以后怎么办,刘邦有气无力地说:“以后的事你不会知道了。

”这两件事无疑将刘邦的知人善用展现的淋漓尽致。

正是因为项羽的自大自狂、用人无方,才有韩信的投身刘邦,项伯、田荣、陈馀、彭越等的背叛;因为项羽的活埋二十万秦兵、才有了与关中人们不共戴天的仇恨;因为项羽杀了楚怀王,才让刘邦有了讨伐的借口。

因为刘邦的知人善任、驭人有术,才有了“萧何月下追韩信”的经典;才有了韩信军事才能表演的舞台,有了韩信感激涕零、坦诚归附的天真;才有了“帝王师”张良的“运筹帷幄”与“决胜千里”;因为刘邦的刚柔相济、恩威兼施,才有了关中人们的爱戴,才有了项伯等人的投靠。

二、分工授权: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汉高祖刘邦是一个授权的大家。

他不仅敢于授权,而且善于授权,充分发挥了授权的作用,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一汉王朝建立以后,在和臣僚探讨汉兴楚亡的得失时,刘邦曾经指出:“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填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相反,项羽却是刚愎自用,大权在握,不信任任何人,甚至连范缜的话都不以为为然,具有很强的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手下将领冲锋陷阵,浴血奋战,建功立业,应当封爵时,他把官印的棱角都磨光滑了也舍不得给人家。

这或许这也是为什么堂堂西楚霸王会败在无赖刘邦手里的一个重要因素。

作为领导者,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才干也是有限的,无论他多么能干,多么有精力和才华,都不可能做到事必躬亲。

如果大事小事都事必躬亲的话,必然是大事小事都抓不好,造成“顾此失彼”的现象。

这时,最好的办法是授权。

一个成功的领导者,不仅要维护权力、运用权力,还需要适时适度、通过各种方法把自己的权力放给自己的部属,让他们通过自己授予的权力去完成某一个方面或某一个领域的任务,从而服务于自己的总体目标,刘邦深知这个道理,而项羽却似乎一点都不懂。

三、从善如流,善于纳谏:在楚汉争霸之初,项羽有雄兵百万,刘邦只有区区二十万,处于明显的劣势。

但刘邦接受樊哙、张良、萧何等人的劝谏,不与项羽正面交锋,而是处处讨好示弱,迷惑项羽。

公元前207年,刘邦先于项羽攻入秦国都城咸阳,在壮丽的宫殿和无数的珍宝面前,刘邦动了杂念,“意欲留居之”。

樊哙在此时力谏刘邦,他说:“凡此奢丽之物,皆秦所以亡也,沛公何用焉!愿急还霸上,无留宫中!”樊哙一针见血地指出,奢华之物是秦国灭亡的祸根。

在樊哙、张良等人劝说下,刘邦终于醒悟过来,咸阳的财宝原封不动,军队“还军霸上”。

今天看来,刘邦此举是十分明智而且关键的。

倘若刘邦贪图富贵,把咸阳据为己有,等到随后项羽统率几十万大军到来后,刘邦的军队定会遭到屠洗。

此后,刘邦在夺取政权的道路上,屡屡接受谋士谏言,刘邦见郦生,郦生指责他踞傲,立马改正;刘邦不用韩信,经萧何劝荐,择良辰摘吉日、沐浴斋戒,为韩信登坛拜将;有人劝刘邦说关中是要地,不能建都洛阳,刘邦马上决定建都长安;鸿沟划界,项羽引兵东退,刘邦也想西撤,张良劝他说,“不要管什么条约不条约,要马上进攻”,刘邦立即东进追击项羽;韩信要求封假齐王,刘邦说不行,张良踢了他一脚,他立刻改口说,“他妈的,要封就封真齐王,何必要假的”。

“鸿门宴上示弱脱身”、“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拜帅韩信”、“拜相萧何”、“还定三秦”等一系列纳谏明智之举,更是使他逐步迈向权力的顶峰。

与之相反的是项羽,项羽身边只有一个有用的谋士范增,却是一句劝诫也听不进,刚愎自用,自以为是,因此决策失误(在人和事方面都重大失误),导致堕入万劫不复的境地;项羽攻入咸阳后,肆无忌惮地抢夺财宝,还放火烧了阿房宫,“火三月不灭”。

曾经有人进言项羽说:“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

”意欲让项羽定都于此。

项羽却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显然是一副草莽流寇的做派。

进言人听了,感慨道:“人们常说楚国人是猴子戴人帽,办不成人事,果真如此。

”项羽大怒,下令烹死了说客。

之后,带着财宝和美女,率部东归。

作为领导者一方面要有坚定的主见,但另一方面也不能固执,不能情绪化地处理事情,而要全面地考虑问题,特别要接受有见地的意见和建议。

这样,一是能把事情做正确、做得更好;二是自己的认识水平和处理问题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高;三是赢得了大家的尊敬,众人的智慧、力量愿意更多更好地贡献出来。

四、无为而治:公元前206年,汉高祖刘邦率领大军攻入咸阳。

为取得民心,他把关中各县父老、豪杰召集起来,郑重地向他们宣布道:“父老们苦于秦朝的苛虐法令已经很久了,批评朝政得失的要灭族,相聚谈话的要处以死刑,这种情况马上就要改变了。

我和诸侯们约定,谁首先进入关中就在这里做王,所以我应当做关中王。

现在我和父老们约定,以后大家需要遵守的法律只有三条:杀人者处死刑,伤人者和抢劫者依法治罪。

其余凡是秦朝的法律全部废除。

所有官吏和百姓都像往常一样,安居乐业。

总之,我到这里来,就是要为父老们除害,不会对你们有任何侵害,请不要害怕!再说,我所以把军队撤回,是想等着各路诸侯到来,共同制定一个规约。

”刘邦随即派人和秦朝的官吏一起到各县镇乡村去巡视。

向民众讲明情况。

秦地的百姓都非常喜悦,争着送来牛羊酒食,慰劳士兵。

刘邦推让不肯接受,说:“仓库里的粮食不少,并不缺乏,不想让大家破费。

”人们更加高兴,惟恐沛公不在关中做秦王。

刘邦的约法三章反映的是道家崇尚自然,主张以道统法、无为而治的法律理念。

道家对自然法则的崇尚和对现实社会的批判的法治思想对后世的政治、法律都有一定的影响。

相反,项羽则是以残暴著称,项羽在新安坑杀秦朝降兵二十几万人, 更有记载说“项羽尝攻襄城,襄城无遗类、皆阮之,诸所过无不残灭。

”项羽率兵西进,屠戮咸阳城,杀了秦降王子婴,烧了秦朝的宫室,大火三个月都不熄灭;劫掠了秦朝的财宝、妇女,往东走了。

有人劝项王说:“关中这块地方,有山河为屏障,四方都有要塞,土地肥沃,可以建都成就霸业。

”但项王看到秦朝宫室都被火烧得残破不堪,又思念家乡想回去,就说:“富贵不回故乡,就象穿了锦绣衣裳而在黑夜中行走,别人谁知道呢?”那个劝项王的人说:“人说楚国人象是猕猴戴了人的帽子,果真是这样。

”项王听见这话,把那个人扔进锅里煮死了。

作为领导者,刘邦懂得如何赢得民心,为自己一统天下创造良好的条件;而项羽却刚愎自用、一意孤行、自以为是,残暴不仁,失去民心,最终落得乌江自刎的下场。

刘邦和项羽,从某方面来说都是英雄,但是作为一个领导者,显然刘邦更合格。

对一个领导者来说,有两件事情很重要,第一是战略,第二是人才。

就刘邦而言,他的战略很简单——统一战线,远交近攻;在用人方面,刘邦根据每个人资质的不同,做到了“人尽其用”,有的人用其忠诚,有的人用其才能,有的人用其一时的小聪明,有的人,甚至用其性命。

然而项羽却刚愎自用,自以为是,众叛亲离。

结果无赖刘邦一统天下,建立大汉王朝,而项羽却兵败垓下,乌江自刎。

参考文献[1] 司马迁著,李金华标点《史记》湖南:岳麓书社 1988.10[2] 谢伟:领导力讲义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2011.4[3] 赵民轩:《浅谈阅读教学中的价值取向》,《河南农业》2007年第12期[4]盛青:《刘邦识人与项羽失人》,组织人事报 2003.5[5]百度文库目录刘邦简介 (1)一、知人善用 (2)二、分工授权 (3)三、从善如流,善于纳谏 (4)四、无为而治 (6)总结 (8)参考文献 (8)。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