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颤动20131
III类:已证实和(或)一致公认某治疗措施或操作无用和(或)无效, 并对某些病例可能有害,不推荐使用。
对证据来源的水平分级表述如下。 证据水平A:资料来源于多项随机临床试验或荟萃分析。 证据水平B:资料来源于单项随机临床试验或多项大规模非随机
对第5页/共39页
心房颤动的并发症及预后
脑卒中:脑栓塞是房颤引起的主要栓塞性事件,同时也是房颤患者
致残率最高的并发症。脑栓塞的危险与基础心脏病的存在和性质 有关,风湿性瓣膜病和人工瓣膜置换术后的患者有较高的危险。 根据Framingham 研究资料,非瓣膜病房颤引起脑栓塞发生的危险 是对照组的5.6 倍,瓣膜病合并的房颤是对照组的17.6 倍;非瓣膜 病房颤发生栓塞事件的危险为每年5%左右,是非房颤患者发生率 的2-7倍,占所有脑栓塞事件的15%~20%。约每6个脑卒中患者中 有1个是房颤患者。老年房颤患者栓塞发生率较高,50~59 岁患 者因房颤所致的脑卒中每年发生率为1.5%,而80~89 岁者则升高 到23.5%,占其年龄段脑卒中的36%。10%的房颤卒中为致死性, 45%的患者会留有后遗症。伴房颤的卒中患者1年的死亡率较不伴 房颤者约高50%,而且伴房颤的卒中患者在急性期、3个月、6个 月、12个月的致残率也均高于后者。
心房颤动的临床分类
急性房颤:指发作时间≤48h,患者症状明显或血流动 力学不稳定的房颤。包括首诊房颤和阵发性房颤的发 作期,持续性房颤和持久性房颤的加重期。
孤立性房颤:患者年龄≤60岁且经充分的临床检查未检 测到病因(如心肺疾病、甲状腺功能异常等)的房颤, 就血栓栓塞及死亡率而言,多预后良好。孤立性房颤 可表现为上述各种类型的房颤。
心脏器质性病变:高血压,特别是伴左心室肥大;冠心病;心脏瓣膜病; 心力衰竭;心肌病;心肌肿瘤;缩窄性心包炎;肺源性心脏病和右心房 特发性扩张;其他:二尖瓣脱垂、二尖瓣环钙化等。
其他内科疾病:系统疾病:原发性/继发性肺动脉高压(如COPD、睡眠 呼吸暂停综合征、肺动脉高压等);内分泌失调:如肥胖、甲亢、嗜铬 细胞瘤等;脑卒中等。
心肌缺血:研究表明房颤是冠心病患者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它使冠心 病患者死亡的风险增加1倍。在ACS患者中,房颤明显增加近期和晚期死 亡率。
心动过速性心肌病:在心室率持续性增快的房颤患者可以发生心动过速 性心肌病。小规模研究显示在拟诊扩心病且合并房颤的患者中,心脏扩 大可全部或部分归因于心动过速的可占25%-50%。房颤所致的心动过速 性心肌病,最大的特点是具有可逆性, 即一旦心动过速得以控制,原来 扩大的心脏和心功能可部分或完全恢复正常,预后尚可。
循证医学结论及其证据级别
I类:已证实和(或)一致公认某治疗措施或操作有益、有用和有效, 应该应用。
II类:某治疗措施或操作的有用性和(或)有效性的证据尚有争论和 (或)存在不同观点。
IIa类:有关证据和(或)观点倾向于有用和(或)有效,应用该治疗措 施或操作是适当的。
IIb类:有关证据和(或)观点尚不能充分证明有用和(或)有效,需进 一步研究,该治疗措施或操作可以考虑应用。
第2页/共39页
心房颤动的临床分类
名称
临床特点
发作特点
治疗意义
首诊心房颤动
首次确诊(首次发作 可反复也可不反复 勿需预防性抗心律失常治
或首次发现)
发作
疗,除非症状严重
阵发性心房颤动 持续性心房颤动
持续时间< 7天 (常< 48小时),能自行终
止
持续时间>7天,非自 限性
反复发作 反复发作
长期持续性心房颤动 持续时间>1年,患者 有转复愿望
孤立性心房颤动:老年性心肌纤维化,心肌僵硬度增高;严重感染致心 房细胞、组织水平的炎症反应、坏死及纤维化等可能与房颤的发生有关。
家族性心房颤动:可能与遗传性分子缺陷相关。 自主神经的影响:一般迷走神经介导的房颤更为常见,常发生在夜间或
餐后,而肾上腺素能诱导的房颤常发生在白天或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
长期持续发作
永久性心房颤动
持续时间>1年,不能 终止或终止后又复发,
无转复愿望
长期持续发作
预防复发,控制心室率及 必要时抗凝和导管消融治
疗
控制心室率,必要时抗凝 和或转复和预防性抗心律 失常药物治疗或选择导管
消融治疗
拟采用抗心律失常药物、 电复律、导管消融或外科
手术转复为窦律
控制心室率,抗凝治疗
第3页/共39页
记。
第1页/共39页
心房颤动的定义
房颤是指规则有序的心房电活动丧失,代之以 快速无序的颤动波,是最严重的心房电活动紊 乱,也是常见的快速性心律失常之一。心房由 于颤动失去了有效的收缩与舒张,进而导致泵 血功能下降或丧失,加之房室结对心房激动的 递减传导,可致心室律(率)极不规则。因此, 室律(率)紊乱、心功能受损和心房附壁血栓 形成是房颤病人的主要病理生理特点。
第6页/共39页
心房颤动的并发症及预后
外周血管栓塞:D-二聚体水平可以用于预测房颤抗凝治疗期间的血栓栓 塞事件和心血管事件。
心力衰竭:心力衰竭和房颤由于有共同的危险因素和复杂的内在关系使 上述两种疾病过程常同时存在,相互促进。Framingham研究资料表明房 颤的发生率与心力衰竭的严重程度成正相关,轻、中和重度心力衰竭者 的房颤发生率分别为5%、10%-26%和50%。最近公布的一项历时20年的 临床研究表明,合并心力衰竭的房颤患者的病死率显著高于不合并心力 衰竭的房颤患者(HR=3.4)。房颤并发心力衰竭患者总体预后较差。
无症状性房颤:也称为静默性房颤,患者没有房颤的 相关症状,通过检测偶然发现或因为出现并发症而被 诊断。无症状性房颤也可表现为上述各种类型。
第4页/共39页
心房颤动的病因和诱因
急性病因:过量饮酒、电击、外科手术(特别是心胸外科手术)、急性 心肌梗死、心肌炎、心包炎、肺部疾病(如肺动脉栓塞等)、甲亢、代 谢紊乱等。
第7页/共39页
临床诊断与评价
临床诊断:根据临床表现、体格检查和心电图特点可以明确房颤 的诊断。部分阵发性房颤,因发作次数少、或发作持续时间短暂, 临床难以确诊者可考虑多次动态心电图检查,或使用心电事件记 录仪获取症状相关的心电变化协助诊断。已确诊房颤的病人,应 进一步明确房颤的病因和诱因、房颤的类型、房颤血栓栓塞的风 险或高危因素、是否并存器质性心脏病和心功能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