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中药学公开课课程:第十章利水渗湿药

最新中药学公开课课程:第十章利水渗湿药

第十章利水渗湿药【学习要求】1.掌握利水渗湿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配伍方法、使用注意、分类及各类性能特点。

2、掌握茯芩、泽泻、薏苡仁、车前子、滑石、木通、金钱草、茵陈的性能、功效和应用,熟悉配伍和使用特点。

3.了解其它利水渗湿药的功效特点。

凡能通利水道、渗泄水湿的药物称利水渗湿药。

利水渗湿药能使尿量增多,小便通畅,使滞留体内的水湿排出,小便淋漓、涩痛等症状得以解除,故适用于小便不利,水肿,痰饮,淋病等。

此外有些药物可用于黄疸、湿疮、湿温病、湿痹以及妇女白带等湿证。

利水渗湿药按其药性及功效的不同,大体可分为二类:一类味甘淡,性平或微寒,长于利水消肿,主要适用于水肿、痰饮等。

习称淡渗利湿药,如茯苓、猪苓、泽泻、薏苡仁、滑石等。

另一类寒性(苦寒或咸寒)长于清湿热,通淋浊(有的能排结石),主要适用于各种淋病,以热淋、石淋为多用。

习称利尿通淋药或清利湿热药。

如木通、车前子、萹蓄、瞿麦、石韦、海金沙、金钱草等。

其中有的药物既能利水消肿,又善清热通淋,难于截然划分。

脾弱生湿,脾虚不能制水;或肾阳衰微,火衰不能生土,而致水湿泛滥者,应健脾温肾以治其本,适当配伍利水渗湿药,不宜单用渗利之品。

再如水肿初起有表证者,当配宣肺发汗药;膀胱气化不利而小便少者,需配通阳化气药。

至于下焦湿热淋病,常配清热泻火药;若寒湿相并者,配祛寒药;热伤血络而尿血者,配凉血止血药等。

此外,气行则水行,气滞则水停,故利水渗湿药还常与行气药配伍,以提高疗效。

利水渗湿药易耗伤津液,对阴亏津少、肾虚遗精遗尿,宜慎用或忌用。

茯苓《本经》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P oria cocos (Shcw. ) Wolf 的干燥菌核。

多于7~9月采挖,挖出后除去泥沙,堆置“发汗”后,摊开晾至表面干燥,再发汗,反复数次至现皱纹、内部水分大部散失后,阴干,称为“茯苓个”;或将鲜茯苓按不同部位切制,阴干,分别称为“茯苓皮”及“茯苓块”。

【性味归经】甘、淡,平。

归心、肺、脾、肾经。

【功效与应用】1.利水渗湿,用于小便不利,水肿及停饮等水湿证。

茯苓利水而不伤正气,药性平和,为利水渗湿要药。

凡水湿、停饮均适用。

常与猪苓、泽泻同用以加强利水渗湿作用,并随湿热、寒湿等不同性质,配伍有关药物。

如湿热配车前子、木通;寒湿配附子、干姜等。

茯苓既能利水渗湿,又能健脾,故脾虚停湿者用之,有标本兼顾之效,停饮所致的头眩、心悸、咳嗽,亦持为要药。

本品与白术同用,其健脾利湿之功益彰,如五苓散、苓桂术甘汤均有茯苓、白术配伍。

2.健脾止泻,用于脾虚证。

茯苓能健脾,脾虚体倦、食少便溏者,每与党参、白术、甘草等补脾药同用,即四君子汤。

3.宁心安神,用于心悸,失眠。

本品益心脾而宁心安神。

心脾二虚,气血不足的心神不宁,多与黄芪、当归、远志同用,如归脾汤。

若水气凌心之心悸,多与桂枝、白术、生姜同用,如茯苓甘草汤。

【用法用量】煎服,9~15g。

【现代研究】本品含茯苓聚糖、茯苓酸、乙酰茯苓酸、麦角甾醇、蛋白质、卵磷脂、胆碱等。

具有利尿、增强免疫功能、抗肿瘤、镇静、保肝、抗炎、降血糖、抑菌等作用。

薏苡仁《本经》为禾本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薏苡Coix lacryma-jobi L. var. ma-yuen (Roman.) Stapf 的成熟种仁。

生用或炒用。

【性味归经】甘、淡,凉。

归脾、胃、肺经。

【功效与应用】1.利湿健脾,用于小便不利,水肿,脚气及脾虚泄泻等。

本品甘补淡渗,功似茯苓。

对于脾虚湿滞者尤为适用。

若脾虚湿盛之水肿腹胀,食少泄泻,脚气浮肿等,多与茯苓、白术、黄芪等药配伍。

又因其性偏凉,能清利湿热,亦可用于湿热淋证,如《杨氏经验方》单用薏苡仁煎服,治疗砂石热淋。

2.除痹,用于风湿痹痛,筋脉挛急。

本品既能渗湿,又能舒筋脉,缓和挛急。

如配伍麻黄、杏仁、甘草,治风湿病人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者,即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对湿热下注所致的痿弱无力,常与苍术、黄柏、牛膝配伍,即《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四妙丸。

3.清热排脓,用于肺痈、肠痈。

薏苡仁能清热排脓,治疗内痈。

治肺痈咳吐脓痰,可与苇茎、冬瓜仁、桃仁配伍,即苇茎汤。

治肠痈,可与败酱草、丹皮、桃仁等配伍。

【用法用量】煎服,9~30g。

清热利湿宜生用,健脾止泻宜炒用。

本品力缓,用量宜大,除入汤剂、丸散外,亦可煮粥食用,为食疗佳品。

【现代研究】本品主要含薏苡仁油、薏苡仁酯、脂肪油、氨基酸等。

具有抑制横纹肌的收缩、镇静、降温、解热、镇痛、抗肿瘤、降血糖、降血钙、保肝、抗炎、增强免疫力等作用。

泽泻《本经》为泽泻科多年生沼泽植物泽泻Alisma orientalis (Sam.) Juzep. 的块茎。

麸炒或盐水炒用。

产于福建者名建泽泻,质量较好。

【性味归经】甘,寒。

归肾、膀胱经。

【功效与应用】1.利水渗湿,用于小便不利,水肿,泄泻、淋浊、带下及痰饮等证。

本品甘淡渗湿,利水作用与茯苓相似,为水湿证所适用。

常与茯苓、猪苓、薏苡仁等同用,以加强利水渗湿作用。

若水湿痰饮所致的眩晕,可与白术配伍,如泽泻汤。

2.泄热,本品性寒能清泄肾与膀胱之热,下焦湿热者尤为适宜。

若用于湿热泄泻,带下,小便淋涩,配木通、车前子。

若肾阴不足,虚火亢盛,遗精,配熟地、牡丹皮【用法用量】煎服,6~9g。

【现代研究】本品主要含三萜类化合物、挥发油、生物碱、天门冬素脂等。

具有利尿、降血脂、降血糖、抗炎、抑制细胞免疫、抑菌等作用。

猪苓《本经》为多孔菌科真菌猪苓P olyporus umbellatus (Pers) Fr. 的菌核。

春秋二季采挖,去泥沙,晒干。

切片入药,生用。

【性味归经】甘、淡,平。

归肾、膀胱经。

【功效与应用】利水渗湿,用于小便不利,水肿,、淋浊、带下等证。

本品甘淡渗泄,利水作用较茯苓为强,凡水湿潴留者均可选用。

若脾虚水肿,小便不利,常与茯苓、泽泻、白术同用,如四苓散。

若水湿泄泻,配苍术、厚朴、茯苓等,如胃苓汤。

阴虚有热小便不利,淋浊等证,又可与泽泻、滑石、阿胶等配伍,如猪苓汤。

古方有单用一味猪苓以取效的,如《小品方》猪苓一味为末,热水调服,治妊娠子淋。

【用法用量】煎服,6~12g。

【使用注意】无水湿者忌用。

【现代研究】本品含有麦角甾醇、生物素、多糖等。

具有利尿、抗肿瘤、保肝、抗菌、抗诱变、抗放射、增强血小板聚集、增强免疫功能等作用。

猪苓多糖是抗肿瘤的有效成分。

车前子《本经》为车前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车前P lantago asiatica L. 或平车前P lantago depressa Willd. 的成熟种子。

生用或盐水炙用。

【性味归经】甘,微寒。

归肝、肾、肺、小肠经。

【功效与应用】1.利尿通淋,用于小便不利,水肿,淋病。

本品甘而滑利,寒凉清热,有利尿通淋之功。

为治疗湿热淋证的常用药。

常与木通、滑石、萹蓄等清热利湿药同用,如八正散。

2.渗湿止泻。

用于暑湿泄泻。

本品能利水湿,分清浊而止泻,亦即利小便以实大便,以治湿盛引起的水泻为宜。

可单用本品研末,米饮送服。

或与白术、茯苓、泽泻等同用。

3.清肝明目,用于目赤,内障,视物昏暗。

本品能清肝明目。

若肝热目赤肿痛,可与菊花、龙胆草、黄芩等清肝药配伍。

若久患内障,肝肾阴虚,可与生地、麦冬、枸杞子等养阴药同用。

4.清肺化痰,用于痰热咳嗽。

本品入肺经,能清肺化痰止咳。

用治肺热咳嗽痰多,多与瓜蒌、贝母、枇杷叶等清肺化痰药同用。

此外,治疗高血压病,用本品煎汤代茶饮。

【用法用量】煎服,9~15g。

入煎剂宜包煎。

【现代研究】本品多含粘液质,此外尚含车前烯醇酸、琥珀酸、车前糖、蛋白质、脂肪酸等。

具有利尿、抗菌、祛痰、镇咳、抗炎等作用。

滑石《本经》为硅酸盐类矿物滑石族滑石,主含水硅酸镁[Mg3. (Si4O10)(OH)2]。

研末或水飞用。

【性味归经】甘、淡,寒。

归膀胱、肺、胃经。

【功效与应用】1.利尿通淋,用于小便不利,淋沥涩痛。

本品性寒滑利,寒凉清热,滑能利窍,能清膀胱热结,通利水道,为治疗湿热淋证的常用药。

如滑石散,即用木通煎汤送服滑石粉治热淋。

若用于石淋,可与海金沙、金钱草、木通等配用,如二金排石汤。

2.清解暑热,用于暑湿,湿温。

本品甘寒,既能利水,又解暑热,是治暑湿之常用药。

若暑热烦渴,小便短赤,可与甘草同用,即六一散;若湿温,胸闷,气机不畅,可与薏苡仁、白蔻仁、杏仁等配用,如三仁汤。

3.收湿敛疮,用于湿疮,湿疹,痱子等皮肤病,外用有收湿敛疮作用。

可单用,或与石膏、炉甘石、枯矾等配伍。

【用法用量】煎服,10~20g。

外用适量。

【现代研究】本品含硅酸镁、氧化铝、氧化镍等。

具有保护皮肤粘膜、抗菌等作用。

川木通《本经》为毛莨科植物小木通Clematis armandii Franch. 或绣球藤Clematis montana Buch. –Ham. 的干燥藤茎。

生用。

【性味归经】淡、苦,寒。

归心、肺、小肠、膀胱经。

【功效与应用】1.利尿通淋,用于热淋涩痛,心烦尿赤,水肿脚气。

本品上清心火,下利湿热,使湿热之邪下行从小便排出。

如用治心火上炎,口舌生疮,或心火下移小肠而致的心烦尿赤等症,多与生地、甘草、竹叶等配用,如导赤散。

若治膀胱湿热,淋沥涩痛,常与瞿麦、滑石、萹蓄等清热利湿药同用,如八正散。

2.通经下乳,用于经闭乳少,湿热痹痛。

本品通经下乳,并能利血脉通关节。

若用治乳汁短少或不通,可与王不留行、穿山甲等同用,或与猪蹄炖汤服。

用治血瘀经闭,配红花、桃仁、丹参等同用,尤以血热经闭为宜。

若治湿热痹痛,多配秦艽、防己、薏苡仁等同用。

【用法用量】煎服,3~6g。

【现代研究】本品主含三萜及其苷、甾醇等。

有明显的利尿作用。

茵陈蒿《本经》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滨蒿Artemisia scoparia Waldst. Et Kit. 或茵陈蒿Artemisia capillaris Thunb. 的干燥地上部分。

生用。

【性味归经】苦、辛,微寒。

归脾、胃、肝、胆经。

【功效与应用】清利湿热,利胆退黄,用于黄疸。

本品苦泄下降,寒能清热,善清利脾胃肝胆的湿热,使之从小便排出,故为治黄疸要药。

若湿热阳黄,可配伍大黄、栀子,即茵陈蒿汤。

若寒湿阴黄,多与附子、干姜等配用,如茵陈四逆汤。

此外,本品亦可用于湿疮瘙痒,流黄水,乃取其清湿热之功。

可煎汤内服或外洗。

【用法用量】煎服,6~15g。

外用适量,煎汤外洗。

【使用注意】蓄血发黄及血虚萎黄者慎用。

【现代研究】本品含挥发油,油中主要成分为β-蒎烯、茵陈烃、茵陈酮及叶酸等。

具有保肝、利胆、抗菌、降血压、降血脂、扩张冠脉、抗凝血、抑制血小板聚集、解热、镇痛、镇静、抗炎、增强免疫功能、抗放射等作用。

对化学抗癌药的毒性有减毒作用。

金钱草《本草纲目拾遗》为报春花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过路黄Lysimachia christinae Hance 的干燥全草。

夏秋二季采收。

晒干切段生用。

【性味归经】甘、咸,微寒。

归肝、胆、肾、膀胱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