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浙江省科学中考实验探究题集锦1.小明同学为了探究“放在斜面上的物体对斜面的压力跟斜面倾斜程度的关系”,进行了实验,步骤如下:① 用双面胶将一个200克的钩码固定在1米长的塑料直尺的中间,将直尺的一头固定在桌子的一端,如图甲所示;② 缓缓抬起右端,让直尺与水平方向有一定的夹角,如图乙所示;③ 继续抬高右端,增大直尺与水平方向的夹角,如图丙所示。
(1)该实验中,小明是通过 ▲ 来判断物体对斜面压力的大小;(2)分析三次实验的现象,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
2. 氢氧化铜固体受热分解能得到两种产物,其中一种为固体。
某兴趣小组为确定这种固体产物,进行了如下探究活动。
假设:生成的固体产物可能是氧化亚铜(Cu 2O),也可能是 ▲ 。
资料:Cu 和Cu 2O 都是红色固体。
实验:将新制的氢氧化铜粉末放入试管中,使其在加热条件下分解(如右图),观察到蓝色粉末逐渐变成黑色。
推测:该黑色粉末是氧化铜,依据是质量守恒定律和 ▲ 。
验证:取少量黑色粉末放入试管中,加入足量稀硫酸,若出现 ▲ ,证明上述推断是正确的。
3.小岳同学在复习气体的性质时,阅读到以下资料:制取气体的发生装置取决于反应前的药品状态和反应条件,收集气体的装置取决于气体能否与水反应、在水中的溶解性以及该气体相对于空气的密度大小。
现有甲、乙、丙三种气体的反应前的物品状态、反应条件以及有关性质如下表,有关装置如下图。
请你回答下列问题:(1)能用发生装置A 制取的气体是 ▲ (填“甲”、“乙”或“丙”);(2)收集丙气体应选择的装置是 ▲ (填字母序号);(3)实验室要制取和收集甲气体,请写出一个符合要求的化学方程式 ▲ 。
33.中央电视台曾4。
介绍段儒斌发明的微生物催腐剂(含腐生细菌),微生物催腐剂的推广使用有助于解决由焚烧秸秆、稻草带来的环境污染、土地肥力下降等问题。
小明为探究腐生细菌对植物落叶的分解作用,将经过灭菌处理的落叶分成甲、乙、丙三组,按下表设计,浇上等量的(1)该实验的假设是 ▲ ;(2)实验时,甲、乙、丙三组所取的落叶应满足的条件是 ▲ ;(3)从实验中可得出的结论是: ▲ 。
5.某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根据右图连接好实物,用电流表分别测出I 、I 1、I 2的电流,改变电源电压,重复实验,记录数据如下表。
(1)该实验探究的问题是 ▲ ; (2)该同学根据实验得出结论: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为支路电流的2倍。
该实验有不完善之处,请你提出改进的建议: ▲ 。
6.同学们都有这样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夏天,将食品放在冰箱里不容易腐烂;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燃烧得更旺;颗粒状石灰石比块状石灰石与盐酸反应产生的气泡更快。
说明反应物的浓度(溶质质量分数)、温度和固体反应物的表面积对化学反应快慢有影响。
小明利用稀硫酸与某金属的反应来探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下表是五组50mL 稀硫分析上述数据,回答下列问题:(1)比较实验 ▲ (填实验序号),表明反应物浓度越大,化学反应越快;(2) 比较实验1和2,表明 ▲ ,化学反应越快;(3) 依据实验规律,推测“丢失数据”的值约是 ▲ ℃。
7小明学习了“皮肤能阻挡微生物侵人人体”的相关知识后,他想了解果皮能否成为阻挡微生物的屏障。
于是设计了如下实验:步骤一:取三个新鲜、等大的苹果,洗净、消毒,分别标为A 、B 、C 。
步骤二:再取一个腐烂的苹果,将牙签插入这个苹果的腐烂部位,然后拔出,用该牙签的尖端轻轻地在A 苹果的表面滑动,不划破果皮;将牙签再次插入腐烂的苹果里,然后拔出,用牙签尖端在B 苹果上划出一条狭长的划痕,并划破果皮;对C 苹果不做任何处理。
步骤三:将A 、B 、C 三个苹果分别放人相同的三个消毒过的塑料袋中,放在温暖的地方。
每天观察一次,并记录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根据上述实验,回答下列问题:(1)为什么要将三个苹果洗净、消毒? ▲ 。
(2)实验中,把牙签插入苹果腐烂部位的目的是 ▲ 。
(3)请你利用答题纸中给出的方格,帮助该同学设计一个表格,用来记录前三天观察到的现象(实验现象不需填写)。
▲ 。
8.科学课上做“用红磷燃烧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的实验时,由于红磷燃烧生成的P2O5对人体有一定危害,小明改用氢气燃烧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设计的实验装置如右图所示。
实验时用夹子B夹住橡胶管,打开夹子A,点燃纯净的氢气并迅速插入甲瓶中,使氢气在甲瓶中燃烧。
(1)当氢气燃烧的火焰刚好熄灭时,对夹子的操作应是▲。
(2)实验测得甲瓶中氧气的体积远小于瓶中空气体积的l/5,写出一种可能的原因:▲。
(3)有同学提出,若用CO取代H2,进行如上操作也能完成氧气体积分数的测定。
你是否认同并简要说明理由:▲。
9.甲、乙同学一起做“绿叶在阳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实验过程如下图所示:他们在滴加溶质质量分数为1%的碘液后,发现叶片未遮光部分没有出现预期的蓝色,而是变成了棕黑色。
这是为什么呢?甲同学猜想:可能是叶片上残留的酒精引起的。
为了验证猜想,取经过暗处理并光照4小时、脱色后的叶片,分成两组,一组不漂洗,另一组充分漂洗,然后分别向两组叶片滴加溶质质量分数为1%的碘液。
发现未漂洗的叶片变为棕黄色,充分漂洗的叶片变为棕黑色。
乙同学也提出了自己的猜想,并通过以下实验加以验证:取经过暗处理并光照4小时、脱色、漂洗后的叶片,分成四组,将溶质质量分数为0.02%、0.04%、0.06%、0.08%的碘液分别滴在各组叶片上。
发现只有滴加0.04%的碘液的叶片,颜色变为预期的蓝色。
(1)乙同学的猜想是▲。
(2)甲同学的实验还不能验证自己的猜想,为了验证猜想,甲同学还需怎样改进实验?请简要说明:▲。
(3)你认为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有何意义? ▲(写出一点)。
10.教室的窗玻璃是双层的。
课间,同学在窗外敲玻璃时,小明感觉双层玻璃与单层玻璃的振动情况不一样。
于是他想探究“受敲击时,双层玻璃和单层玻璃的振动强弱情况”。
为此,小明进行了以下实验:①将单层玻璃板固定在有一定倾角的斜面上,把玻璃球靠在玻璃板的右侧,把橡胶球悬挂在支架上靠在玻璃板的左侧(如右图)。
②随意拉开橡胶球,放手后让其敲击玻璃板,玻璃球被弹开,记下玻璃球被弹出的距离。
共做10次。
③换成双层玻璃板重复上述实验。
(1)实验后,发现玻璃球被弹开距离的数据比较杂乱,这与实验中的哪一操作不当有关? ▲。
小明改进后,重做了实验,获得了如下数据:(2)受到橡胶球的敲击时,玻璃板振动的强弱是通过▲来反映的。
(3)根据上表中的实验数据分析,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11.检测机构为了检测汽车的刹车性能.在同一场地做了如下实验:(1)某车以不同车速行驶时,测得有关数据如图A所示。
其中反应距离是指司机发现情况,决定刹车到脚踩在刹车踏板上时,车通过的距离;刹车距离是指脚踩在刹车踏板上,使车减速,到车停时车通过的距离。
如果司机以60千米/时的速度驾驶,从发现情况,决定刹车到车停止时,车通过的距离为▲米。
(2)汽车的刹车方式有两种:方式一:刹车时,车轮不能滚动,只能滑行,直至车停。
方式二:刹车时,车轮仍保持滚动,但滚动减慢,直至车停。
图B反映的是以方式一和方式二刹车所产生的刹车距离的比较。
从图中可知,在车速相同时,采用哪种刹车方式刹车后,刹车距离较短? ▲。
(3)检测中,相同的甲、乙两车均以v1速度行驶,甲车采取方式一刹车,乙车采取方式二刹车,刹车时车与障碍物的距离相等(距离小于S1,如图),则撞击时哪辆车对障碍物的破坏程度更大?请结合图B中曲线说明理由。
▲。
12.在学校实验室开放时.同学们对手摇发电机非常感兴趣,他们想:发电机产生感应电流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呢?于是他们开展了探究,以下是他们所用的发电机和实验记录表:(1)根据表格可知,他们准备研究发电机产生感应电流的大小是否与▲有关。
‘(2)手摇发电机在发电时将▲能转化为电能。
·(3)他们根据小灯泡的亮度来判断电路中感应电流的大小,像这种用能直接观测的量来显示不易直接观测的量的方法叫“转换法”。
下列方法属于“转换法”的是▲(填序号)①根据磁铁吸引大头针的多少来判断磁性的强弱;②根据能否进行新陈代谢来区分生物与非生物;③根据纯净物中元素种类的多少来区分单质与化合物。
(4)判断电流大小,除了借助小灯泡观察之外,实验室常用▲表来测量。
13.在制取氢气实验时,同学们发现老师在准备用于反应的锌粒中滴人了少量的硫酸铜溶液。
他们想:锌会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铜,难道铜会影响锌和稀硫酸反应的快慢吗?他们决定对此开展有关实验:(1)在设置对照组的时候,除了要控制好锌粒和稀硫酸的量之外,其中一组中要添加▲。
(2)实验中要比较锌和稀硫酸反应快慢,可以观察记录▲。
14.某汽车公司组织了一次新车型节油大赛,比赛分两组:第一组使用A型车(排量1.6升)。
第二组使用B型车(排量2.0升)。
A、B型车外观和体积相同,属于同一产品系列。
(1)你认为下列哪些评价方式可以作为比赛评价标准?▲(填序号)①消耗相同体积的汽油,比谁行驶的路程长;②行驶相同的路程,比谁消耗的汽油体积少;③行驶相同的路程,比谁用的时间短;行驶的路程”的比值大小作比较。
④用“消耗汽油的体积(2)下表是三位车手的比赛成绩,第一组比赛中最节油的选手是▲。
(3)从本次比赛数据看,▲型车比较节油。
(4)近年来,政府鼓励小排量、限制大排量汽车有什么意义?▲15.小明发现他家种植的菊花出现了异常现象,靠近马路一侧的菊花不开花,远离马路一侧的菊花开花。
小明观察周围环境后,发现马路边安装了许多路灯。
小明和爸爸选择靠近路灯的1株未开花的菊花,晚上用黑色塑料袋套起来,白天取下,观察一段时间,看它是否能开花。
(1)该实验方案的设计基于的假设是▲。
(2)他们应该选择▲作为这株菊花的对照组。
(3)他们的实验方法有什么明显不足?▲16.某同学发现金属眼镜架表面经常会有绿色物质产生,这是什么物质呢?他和同学们收集积累了一定量的这种绿色物质,放在试管里隔绝空气加热。
观察到试管内壁有水珠,绿色物质变成黑色粉末,产生的气体能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1)实验表明:镜架上的绿色物质中一定含有▲元素。
镜架上会产生绿色的锈,这绿色物质中是否含有铜呢?同学们用上述试管中的黑色粉末分两组分别进行了实验:(2)大部分同学认为第一组实验方法比较理想,试简要说明理由。
▲17.某科学兴趣小组在A、B两只锥形瓶中分别放入具有萌发能力的数量相等的大豆种子,将它们放置在同一实验室里按照下表设置的条件进行实验。
请回答下列问题:(1)大豆种子是由▲发育形成的。
(2)该科学兴趣小组想要探究的问题是:▲对种子萌发是否有影响?(3)该科学兴趣小组在实验过程中发现A、B两只锥形瓶内的大豆种子温度都明显升高,引起温度明显升高的原因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