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7年杭州市初中毕业升学语文模拟考试(江干二模)

2017年杭州市初中毕业升学语文模拟考试(江干二模)

2017年杭州市初中毕业升学模拟考试(江干二模)一(30分)1.下面语段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若要简单,任何小说都可以被删减成梗概.,任何历史都可以被删减成几个符号式的伟人,任何壮举怯.逃都可以被删减成荣耀与耻辱……但是,这不行!你不能沉溺.于像孩子那样只盼望结局,你要从复杂的过程去看生命的喧嚣.与艰难,以享其隆重和壮美。

A.gài què ruó xiāoB.kǎi què nì xiàoC.kǎi qiè ruó xiàoD.gài qiè nì xiāo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3分)A.女孩声情并茂的朗读,犹如涓涓细流在灵魂深处潺潺流淌,抚慰着每颗浮躁的心灵。

B.当行为成为习惯,成为根深缔固的潜意识,就会凌驾于规则之上,想改变就很困难。

C.历史的星空中有叱咤风云的政治家,有诀胜千里的军事家,也有博学睿智的科学家。

D.学习精读的方法,要在通览全篇的基础上,把握关键句段,字斟句酌,揣磨其含义。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从没有接受过音乐训练的她居然..以班上的百灵鸟自居,可她哪里知道自己经常唱歌走调。

B.“四渡赤水”一役,红军不仅扭转了长征以来的被动局面,而且震撼..了气焰嚣张的反动派。

C.考试命题也是遗憾的艺术,即使优秀试卷,若用吹毛求疵....的态度去检查,也不难发现问题。

D.“钟书阁”的设计者正是有了开阔的眼界和自以为是....的坚持,才设计出极具想象力的书店。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A.在地球上,人与动物都是大自然的重要“成员”,人类始终面对着如何与动物相处共存。

B.现代作家鲁迅在小说《孔乙己》中,塑造了一个迂腐、穷酸的读书人形象,令人唏嘘感概。

C.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以其独特的美感形式,陶冶性情,滋润心灵,伴随我们健康地成长。

D.孙悟空号称“齐天大圣”,是中国古典小说中塑造得最为成功、最受欢迎的艺术作品之一。

5.古诗文默写。

(6分)①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

(《水调歌头》)②,。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③人恒过然后能改,,。

(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④刘禹锡在答谢白居易的诗中,曾用典故表达世事沧桑、人事全非,暮年返乡犹如隔世的心情的诗句是“,。

⑤“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也表达此心境的诗句是,。

⑥具有良好生态环境的城市,不仅可让人们享受到大自然带来的温馨和惬意,还能让人会有“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感觉。

陶渊明在《饮酒》(其五)曾写“,”来表达这种感受。

6.文学常识和名著阅读。

(七分)(1)每一次阅读都是一次心灵的洗礼。

阅读英国作家乔纳森·斯威夫特的《》,你会在荒诞离奇的情节中被主人公的敢作敢为和勇敢热情折服;读(国别)戏剧家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你会被故事中所渗透的仁爱、友谊和爱情感动;阅读北宋文学家的《醉翁亭记》,你会为这位大文豪“乐民之乐”的胸怀倾倒。

(2)从下列三幅对联中任选一幅,指出对联所写《水浒》的人物姓名,并结合作品内容简要阐述对联的含义。

(4分)A.难得有心呼保义可怜无人颂公明B.一生风雪落荒草半壁忠心飨天朝C.满心草莽难梯度一生屠戮终成佛7.《朗读者》是中央电视台推出的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以个人成长、情感体验、背景故事与传世佳作相结合的方式,选用精美的文字,用最平实的情感,读出文字背后的价值。

第一期的主题词是“遇见”,其开场白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世间一切,都是遇见。

就像,冷遇见暖,就有了雨;春遇见冬,有了岁月;天遇见地,有了永恒;人遇见人,有了生命。

那么,《朗读者》遇见了你们,又会怎样?假如某一期《朗读者》的主题词是“自知”,请你以支持人的身份设计一段开场白。

字数在100字以内,句式可与例句不同。

(5分)二、阅读。

30分(一)黑信(捷克)雅罗斯拉夫.哈谢克瓦尔杰茨基公国国王弗里德里赫乘着马车,被狂热的人群簇拥着走得正欢,忽然晴天霹雳似的有一封信飘落到他的膝上,不知是谁扔进来的。

弗里德里赫国王笑眯眯地读信:“陛下,您是世界上最傻的傻瓜,傻瓜中的傻瓜!”弗里德里赫国王顿时笑容尽敛。

正如次日报载,皇上当时御体不适。

于是庆祝盛典立即停止,弗里德里赫国王驾返皇宫。

国王一回到宫里,便躲进了书室,潜心琢磨那封大逆不道的信。

他至少把“陛下,您是世界上最傻的傻瓜,傻瓜中的傻瓜!”那些字句念了五十来遍,早已经能够倒背如流了,这才猛然发出一声惊呼:“这个坏蛋连名字也没留!”他在书室里乱转一气,嘴里叨念不停:“陛下,您是世界上最傻的傻瓜,傻瓜中的傻瓜!”半小时后,国王下令召开国务会议。

“诸位爱卿,”他颓丧地向他的四位枢密参赞说道,“在寡人登基三十周年纪念的今天,竟有歹徒将一封黑信投进了寡人所乘的马车。

信上说:‘陛下,您是世界上最傻的傻瓜,傻瓜中的傻瓜!’”四位枢密参赞的脸色顿时变得煞白。

男爵卡尔嗫嚅着道:“陛下,那封信不是写给您的吧!”弗里德里赫国王龙颜大怒。

“男爵爱卿,”他厉声言道,“朕想卿也明白,‘陛下’这个称呼在全国范围内只属....于孤家一人,再没有旁人称得起‘陛下’了!这封信上明明写着:‘陛下,您是世界上最傻的傻瓜,傻瓜中的傻瓜!’当然是写给寡人的啦!朕想卿等迟早会同意寡人的见解。

为江山稷计,非查出那名胆敢冒犯寡人的歹徒不可,因为据朕看来,其罪如同叛国。

现在寡人就把这件案子交给卿等。

想必议会也要对寡人深表同情,在明天开会时对于这个竟然不惜冒犯国王的歹徒的无耻勾当加以议处……”国务会议一直开到深夜。

警察局长也参加了这个会议。

地宣读了弗里德里赫国王御笔写的、向他的臣民在次日的议会大会上,主席激情昂扬....呼吁忠诚的一封诏书。

议员们赶紧纷纷宣誓,以表明自己对国王的忠诚,虽然实际上他们谁都是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不知究竟出了什么岔子。

一种莫名的气氛闷住了大家。

然而警察局长却毫不怠慢:他请求谒见,并且从国家档案库里拿出了那封该死的信。

“您打算怎样办这件案子?”首相问他。

警察局长搓了搓手,踌躇满志地说:“暂时还不能告诉您。

鄙人的这次侦查定会一鸣惊人!”那封信被他送进了国家印刷所。

中午,京城里就到处贴满了警察局的告示:“兹悬赏一千马克捉拿私将写有‘陛下,您是世界上最傻的傻瓜,傻瓜中的傻瓜!’之黑信投入皇上马车之歹徒一名。

”这样一来,还不到天黑,全瓦尔杰茨基公国的人便无人不知弗里德里螦撒国王是“世界上最傻的傻瓜,傻瓜中的傻瓜”了,而警察局长第二天也就下台大吉。

(选自《外国微型小说三百篇》)8.第12段和第14段加点词语写出了人物说话时的神情,请分别简析此种神情产生的原因。

(4分)9.从全文看,小说第16、17段的情节设置有何作用?(4分)10.黑信的内容“陛下,您是世界上最傻的傻瓜,傻瓜中的傻瓜!”在文中反复出现,有何作用?(4分)11.本文是如何达成强烈的讽刺效果的?请从故事情节、词语运用、语言风格、人物形象中任选两个角度写出你的发现。

(4分)(二)鲍勃.迪伦要领奖,对不起让各位失望了宫子鲍勃·迪伦的这个回应,是否会让很多观众失望?从诺奖揭晓的那一天起,人们对待这项结果的反应首先是质疑,质疑这个缺乏文学大师的年代不得不找一个写歌词的人来滥竽充数;尘埃落定之后,人们的态度又一百八十度大转弯,鲍勃·迪伦又变成拯救诺奖的自由灵魂。

一时间,国内爆料了许多“官方公开信”,内容是鲍勃·迪伦宣布自己拒绝接受诺贝尔文学奖。

然后,很多人都相信了。

这些信件当然是伪造的,不过是把当年萨特拒领诺奖的内容改头换面。

然而,众多读者对此的认同,以及对迪伦拒奖的期待,让这件事情变成了“洋葱新闻式”的以假乱真。

内容是假的,但反应与期待却是真的。

那么,为什么之前人们这么希望鲍勃·迪伦拒绝诺奖呢?事实上,对于鲍勃·迪伦和诺奖,更多人还是用对立的眼光在看待。

在大量公众心里,艺术家是个人的,自由的,无羁绊的象征,而诺贝尔文学奖则是官方的,正式的,经典化的象征。

一个艺术家,如果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其身份就会从自由创作者变成文学大师;虽然,他们真正的创作生活并不会因为一个奖项而发生任何改变。

但他们在他者中的存在却会发生异化,而大众则并不愿意接受这种变化。

那些“迪伦声明拒绝领奖”的公开信,则正是利用了公众对官方荣誉造成的身份脔割表示反抗的狂热心理;官方荣誉意味着一种丧失自由与个性的威胁。

所以当人们看到自己内心期待的反抗“真正发生”后,便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相信。

人们更愿意坚持用同一的身份来看待一个人。

鲍勃·迪伦是摇滚歌手,那么他就应该保持一贯的歌手形象;如果他是自由的艺术家,那么应该将这个形象维持下去。

可是一个官方奖项打破了这个稳态,让迪伦的形象身不由己地不得不发生改变。

所以,很多人打心底里希望鲍勃·迪伦拒绝诺奖,保持原本的形象。

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还增添了许多自我情结,在对迪伦的形象塑造中加入了许多中国式的审美元素。

例如“隐士”:远离官方的喧嚣,与世隔绝地维护内心世界的纯净,坚持孤立的艺术创作。

听起来有点像竹林七贤或陶渊明。

其实这类古典的隐士情结在现代社会中,已不会有什么人会选择;但人们还是希望能在某个可能的他者身上实现这种隐士情结的理想。

鲍勃·迪伦,作为一个自由歌唱的、不同于传统文学创作的艺术家,就成为十分恰当的精神寄托。

这次鲍勃·迪伦打破沉默,表示自己愿意接受诺奖,这肯定会让很多人失望。

但破碎的并不是鲍勃·迪伦的本我,真正破碎的,是大众在迪伦身上所灌注的情结与幻想。

对艺术家而言,无论是创作还是生活并不会有任何改变。

就像爱尔兰剧作家萧伯纳,接受了诺贝尔文学奖后把奖章挂在墙上最不起眼的位置,把所有奖金捐给了正在写作的穷作家们。

而在历史上,能够维持我们对自由与隐世的期望的“拒奖声明”,也真的发生过。

虽然他们的理由并不相同。

(选自2016.10.16《新京报书评周刊》,有删改。

鲍勃.迪伦,美国民谣歌手。

201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12.简要概括人们希望鲍勃.迪伦拒绝诺贝尔文学奖的原因。

(4分)13.下面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4分)A.鲍勃迪伦拒绝接受诺奖符合众多读者的心理期待B.其实人们常常把自己的隐士情结寄托在某个可能的他者身上C.公众认为艺术家们真正的创作生活并不会因为一个奖项而发生任何改变D.伪造的公开信是利用了公众对官方荣誉造成的身份阉割表示反抗的心理14.标题是评论的眼睛,你觉得本文的标题具有这样的效果吗?请简述理由。

(3分)15.你认为我们对待媒体新闻应具备怎样的态度?请结合文章具体分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