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训练试题及答案一、七年级语文下册现代文阅读理解训练1.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倾听草木的呼吸曹洁①烟花三月,没有下扬州,只一路北上,抵达在北京的鲁院,与草木在一起。
一个人,走遍院子的每一个角落,安静极了。
听得见阳光落地的声音。
浴在蓝色的光里,某些无可名状的情绪被洗净,身体与灵魂如水一样清透。
②这个院子,就是一个世界,这么小,也这么大。
③轻轻踏在大地上,一步一步,踏稳了走,放慢了走。
每一棵草木都在春阳中舒缓呼吸。
④小院花欲燃,“燃”不单是梅的艳红,更是一种奔放热烈的开放姿态。
白玉兰也在燃,花瓣舒展,花香浓烈,开得奔放,落得决绝。
梅种很多,丰厚梅花、淡丰厚梅花、杏燕梅花、白蝴蝶梅花、垂枝梅、腹瓣梅花等等,以前从未见过。
梅是贴近女子的花,以梅为名,是梅的幸,也是人的幸。
花人两相映。
自然才美,生物才活,人类才安生。
⑤悄悄靠近一棵玉兰树,看看她,也让她看看我。
玉兰花大雅大俗的美,惊艳满树。
这是一种古老的花,也是贴近生命气息的花。
屈子“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菊之落英”,将玉兰推向春秋。
“已向丹霞生浅晕,故将清露作芳尘”,这是玉兰花的幸。
玉兰的香是清香,无药味;玉兰的花是柔软的,即使落地,踩上去也不是脆的。
捡拾几片落花,摊在手心,默然对视,想听懂她干干净净的语言。
她开时极盛,谢时决绝,有一种清绝的孤勇与优雅。
唐人言“晨夕目赏白玉兰,暮年老区乃春时”。
若女性晨夕赏阅玉兰,嗅其芳香,可人老心童,留驻岁月。
其实,这不是歌者妄言,若以本真之心感受,诗吟出来了,春也留驻了。
⑥花树之外,是荷塘水畔的两株垂柳。
嫩黄的颜色,已泛出春暖的绿,像正在成长的青少年。
每一日都在变化,柳烟、柳色、嫩黄、嫩绿、黄绿,而今,已是蓬蓬勃勃的绿了。
它们在水边相依,在水里拥抱。
穿树而过的风,是他们亲和的呢喃吗?一边花谢,一处柳绿,一水相依,两样风物。
花儿的殷红与嫩柳的青色,水汽一般氤氲,坐在花红柳绿的云气上,仿佛连自己也花红柳绿了。
⑦不伤花谢,不羡柳青,花柳为木,树生盎然,这是朴素真纯的生命风度。
小时候盼望长成一棵树,长大才明白。
人不能成为树不是因为不能像树一样高大,而是缺失树干净、坚守、温暖的灵魂。
所以,先得学着好好做人,而后,学着做一棵向着阳光的树。
⑧我不是树,但行走草木间,总能看见自己的灵魂,干干净净。
我在这世界里渐渐欢喜,散着长发,往深处而去,风不冷,只是远,远得吹不来暖,也带不走寒。
这是自然常态,也是人间常态。
⑨还有荷塘和竹林。
等着再暖一些,等着夏天来了,荷花会开,竹子也会青。
鸟儿也不甘寂寞。
它们在你看得见、看不见的地方鸣叫,叫出三月的小欢喜。
我懊恼楼太高,树太低,站在窗前,伸长了耳朵,用眼睛聆听。
每每被鸟鸣诱惑,离开书桌,雀跃下楼,小院生长在土地上的欢腾立刻包裹了我。
夕阳从城市的高楼缝儿洒进来,院子沐浴在柔和宁静的光里,这光紧紧地包裹着院子的安宁与吉祥,外物难侵。
⑩这是一个相生共荣的院子,花树、鸟鸣、沉默的大师们。
这是小院的福气,更是我可以安居在小院的福气。
我愿自己也是这里的草木,生长在三月的土地上,每天发出一节一节上拔的声音。
哪怕一点点,一点点。
⑪三月,是春天最后的笙歌。
玉兰轻轻地为三月画了一个花朵的句号,又轻轻地带了一下,带出一抹一抹的绿,绿起人间四月天。
三月如桃花一样,红灼灼的,缤纷惹人;四月则似青柳,绿葱葱地,教人如何不喜欢?仓促的红尘之外,我与草木在一起,一起呼吸,滋养性灵。
时间如舞台,一直在,在或不在的,是我们。
当生命属于我们时,万不可贪求所欲,肆意挥霍;也无需过分矜持,错失美意。
当遵从一心,踏浪而往,纵千山万水,也要抵达。
⑫这是三月草木告诉我的语言。
(选自《中国散文年选》,有删改)(1)结合选文,说说标题“倾听草木的呼吸”的作用。
(2)结合文章内容,理解第②段“这个院子,就是一个世界,这么小,也这么大”的含义。
(3)请简要赏析第④段中画线语句“白玉兰也在燃,花瓣舒展,花香浓烈,开得奔放,落得决绝”。
(4)文章最后一段“这是三月草木告诉我的语言”,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草木告诉了我们什么。
【答案】(1)①运用拟人的修辞,表明对草木的关注、欣赏,产生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②交待文章的写作对象③点明写作内容④暗示文章的主旨⑤引起读者思考和阅读兴趣。
(2)“这么小”指的是院子本身的空间小;“这么大”既指这个小院丰富多彩的草木世界,又指小小的草木世界包含着丰富的精神世界,给人丰富的人生启迪(意近即可)。
(3)①“燃”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花瓣舒展,花香浓烈;②“燃”以动写静,突出白玉兰花开得奔放,落得决绝;③运用短句,句式整齐,节奏明快;④表达了作者对白玉兰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4)花人两相映,自然才美,生物才活,人类才安生;②以本真之心去欣赏草木之美,人就会青春长驻;③先得学着好好做人,而后,学着做一棵向着阳光的树;④当生命属于我们时,万不可贪求所欲,肆意挥霍;也无需过分矜持,错失美意。
当遵从一心,踏浪而往,纵千山万水,也要抵达。
【解析】【分析】(1)“倾听草木的呼吸”交待文章的写作对象“草木的呼吸”;点明写作内容“倾听草木的呼吸”;暗示文章的主旨;引起读者思考和阅读兴趣;运用拟人的修辞,表明对草木的关注、欣赏,产生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2)本句中的“小”是院子的空间小;“大”小院包含着丰富的人生。
据此理解,结合文本内容分析即可。
(3)本题可以从比喻修辞、化静为动和句式的使用等角度结合语境分析作答。
“燃”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花瓣舒展,花香浓烈;也可以从描写的方法的角度。
“燃”运用了动作描写,突出白玉兰花开得奔放,落得决绝;也可以从遣词造句的角度赏析,运用短句,句式整齐,节奏明快。
表达了作者对白玉兰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4)理解本文的主旨,要结合文中作者对“草木”的描写,重点阅读最后一段文字,抓住“当生命属于我们时,万不可贪求所欲,肆意挥霍;也无需过分矜持,错失美意。
当遵从一心,踏浪而往,纵千山万水,也要抵达。
”从而理解“这是三月草木告诉我的语言”。
故答案为:⑴①运用拟人的修辞,表明对草木的关注、欣赏,产生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②交待文章的写作对象③点明写作内容④暗示文章的主旨⑤引起读者思考和阅读兴趣;⑵“这么小”指的是院子本身的空间小;“这么大”既指这个小院丰富多彩的草木世界,又指小小的草木世界包含着丰富的精神世界,给人丰富的人生启迪(意近即可);⑶①“燃”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花瓣舒展,花香浓烈;②“燃”以动写静,突出白玉兰花开得奔放,落得决绝;③运用短句,句式整齐,节奏明快;④表达了作者对白玉兰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⑷花人两相映,自然才美,生物才活,人类才安生;②以本真之心去欣赏草木之美,人就会青春长驻;③先得学着好好做人,而后,学着做一棵向着阳光的树;④当生命属于我们时,万不可贪求所欲,肆意挥霍;也无需过分矜持,错失美意。
当遵从一心,踏浪而往,纵千山万水,也要抵达。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章标题的作用。
文章标题通常有概括主要内容、点明中心、作为行文线索、设置悬念吸引阅读兴趣等作用;⑵本题考查语句的含义。
理解语句要在理解全篇的基础上进行,作者在小院的草木世界中感悟人生,引发许多感慨;⑶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能力。
语句赏析的角度一定要知道,有修辞(比喻、拟人、夸张、反问、设问、排比等)、词语(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等)、描写方法(语言、动作、心理、神态)句式、手法、内容、情感等。
对于修辞,不仅能判断,而且要会结合语境作正确的赏析;⑷本题考查对信息的筛选和整合能力。
此题需要在读文中提取作者的感悟,找到关键句,加以适当选择。
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想象鸟鸣的幸福①我一直认为,鸟声是一切声音里最美妙的一种,缘于它们质朴的乡土味。
鸟们是乡村的天使,是乡村用雨水和谷粒喂养出来的。
它们总会在某个渐渐沥沥的早晨或夜晚,站在我的面前,说很多很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话。
我知道好多人不知道应该把自己归到城市一族还是乡村一族,既渴望乡村的自然,也期盼城市的奢华,就是这样矛盾的统一体。
在接近最乡村的人物或者物什时,我们会习惯地用城市的口吻说:那些乡村老大。
②春天来了,仿佛空气在燃烧。
这是一部电影里的对白,这句话让我感动。
我想到的不是春天,而是与乡村春天有关联的事物:鸟鸣。
鸟能在很短的时间内从一个路口抵达另一个路口,从一家的房顶抵达另一家的房顶,从一方树丛到另一方树丛,从一个村庄到另一个村庄。
鸟的叫声也是这样,只要你认真倾听,你就会情不自然地飞起来。
鸟声透着细瓷的质感清清纯纯地传过来。
我只闻鸟声,不见鸟影,我想象那么好听声音是由树上的叶子发出的。
记得看过这样一句诗:鸟声是树的花朵。
多好。
这样,满树叶子便变成了满树的鸟。
这样想就有了一种隐隐的牵挂,隔着暮霭,似乎感觉那鸟鸣在夜风中微微摇动。
③依然回到乡村的视角上来。
鸟声,这是个有着古典诗歌般美感的名称,充分体现出了汉语表达的简洁性和准确性,略带暖意的鸟声很快就雾一样地在乡村里弥漫开来,词语里暗含了一个多么生动的过程。
对子村庄,我向来怀有这样一种诗意的构图:树荫丛中,水墨画般的村在熹微的白光中显现出模糊的轮廓,四周雾霭萦绕,看不出一切具体物象。
一个农家小院木门轻掩,屋檐下半圆碗状的鸟窝里燕子在呢喃,院子里的树枝叶间,成群的麻雀跳跃啁啾,细碎的鸣叫声催醒了昨晚贪玩迟睡的顽皮儿郎……④之所以是燕子和麻雀在村庄的清晨歌吟,是因为它们是中国古典乡间最常见的两种凡鸟。
勤劳的燕子一身黛黑的羽翼,凛然、高贵,令不少孩子敬而远之。
而体形更纤小、毛色更灰土、鸣声也更短促琐碎的麻雀,则极像一位调皮、可爱的灰姑娘,成了跟鸡、狗一样深入人们日常生活的动物。
一位作家这样说,麻雀是鸟类中的“贫民”。
我深以为然,平常日子,麻雀在瓦楞、林间,或搭在墙洞里的草窝里,叽叽喳喳地像马路歌手一样地歌唱,单一的音调不停歇地平衡着乡村生活的动与静,它们是最能够与人一起和谐相处及至同存共荣的一种飞翔动物。
这些对音乐充满好感的小生灵总能在起飞的瞬间听到树枝“嗡”地一声弹响。
假若它们能有机会落在盛中国的那把小提琴的弦上,小爪子也那么划拉一下,我相信其中的美妙一定是不可言说的。
⑤这些可爱的小鸟,在20世纪50年代,曾被人为地列为“四个坏蛋”之一,几乎被人们赶尽杀绝。
这让我想起《瓦尔登湖》中的一段话:“要是没有兔子和鹧鹄,一个田野还成什么田野呢?它们是最简单的土生土长的动物,与大自然同色彩,同性质,和树叶,和土地是最亲密的联盟,”⑥兔子也好,鹧鸪也罢,它们是自然的亲近者。
仔细想想,在城市蛰居的人们又何偿有一只土拨鼠快乐呢?《幽梦影》言道:“春听鸟声,夏听蝉声,秋听虫声,冬听雪声,白昼听棋声,月下听箫声,山中听松声,水际听唉乃声,方不虚此生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