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005 第五章 骨骼肌、心肌和平滑肌细胞生理

005 第五章 骨骼肌、心肌和平滑肌细胞生理


三联管: T管+终池×2
三联管(体) 由每一横管和来自两侧肌小节的 纵管终末池构成 作用: 把横管传来的信息和终池 Ca2+释放联系起来
横小管T、纵小管L、三联体
二、骨骼肌的收缩机制
1.肌丝滑行学说
肌肉收缩时在形态上表现为整个肌肉和肌纤维的收缩, 但在肌细胞内并无肌丝或它们所含的分子结构的缩 短,而只是在每一个肌节内发生了细肌丝向粗肌丝 间的滑行,即由Z线发出的细肌丝主动向暗带中央 移动,结果各相邻的z线都相互靠近,肌节长度变 短,造成整个肌原纤维、肌细胞、和整条肌肉长度 的缩短 肌细胞收缩时肌原纤维缩短,是细肌丝向粗肌丝间滑 行的结果
兴奋-收缩耦联后
骨 骼 肌 舒 张 机 制
肌膜电位复极化
终池膜对Ca2+通透性 ↓ 肌浆网膜Ca2+泵激活 肌浆网膜Ca2+ ↓
原肌凝蛋白复盖的 横桥结合位点 Ca2+与肌钙蛋白解离
骨骼肌舒张
三、骨骼肌收缩的机械特性
• 肌肉收缩时施加在物体上的力称为张力
• 肌肉受到物体牵拉的力称为负荷 肌肉的张力和负荷是完全相反的力。
二、平滑肌细胞的电活动
单位平滑肌:某些类型平滑肌细胞可以自发 产生动作电位。其肌纤维间以缝隙连接通 过电偶合来传递信息。在任何部位产生的 兴奋都可以扩散到所有其他细胞,这些细 胞作为一个功能合胞体形成一个共同单位 同步产生收缩。
• 起搏点电位:膜自
动除极化达到阈点位 的这种膜电位变化。
• 慢波电位:膜自动
1
2
3 6
4 5
① 胞浆内Ca2+浓度下降时一切过程向相反方 向发展,肌肉舒张。 ② 由于平滑肌中ATP的分解速度慢,则平滑 肌的收缩比骨骼肌和心肌都慢 ③ Ca2+移至细胞外或被肌浆网摄回的过程都 很慢,故平滑肌的舒张也很慢。 ④ 平滑肌的兴奋-收缩耦联在很大程度上依赖 于细胞外Ca2+的内流。
第一节 骨骼肌生理
一、骨骼肌的超微结构 二、骨骼肌的收缩机制 三、骨骼肌收缩的形式和特性 四、骨骼肌的分类
横纹肌:主要附着在骨骼上,又称骨骼肌。 特点: (1)具横纹。 (2)肌肉收缩受意志支配,又称随意肌。 (3)收缩力强,易疲劳。 (4)细胞呈梯形
• 骨骼肌的活动受躯体神经的直接控制。它的功能是控制各 种关节的活动,借以完成躯体运动、呼吸动作,保持各种 正常姿势以及维持躯体平衡和其他各种复杂的运动等
平滑肌的兴奋-收缩偶联机制
5
1 2 4
3
收缩机制:
平滑肌的细肌丝含钙调蛋白(calmodulin CaM), 4个Ca 2+与钙调蛋白结合形成钙-钙调蛋白复合物, 由它去激活胞浆中的一种肌球蛋白轻链激酶(myosin light chain kinase ,MLCK), 使ATP分解,而为肌球蛋白轻链(myosin light chain, MLC)磷酸化提供磷酸基团, 使肌凝蛋白头部构象发生改变从而导致横桥和细肌丝肌动 蛋白的结合 进入与骨骼肌相同的横桥周期(cross-bridge cycling),并产生张力和缩短。
• (4)强直收缩
• 连续刺激引起的肌肉持续收缩称为强直收缩(tetanus)。 • 在刺激频率较低时,描记的收缩曲线呈锯齿状态,这样的收 缩称为不完全强直收缩。 • 当刺激频率升高时,可描记出平滑的收缩曲线,这样的收缩 称为完全强直收缩。 • 引起完全强直收缩所需的最低刺激频率称为临界融合频率
(5)肌长——肌张力的关系
平滑肌细胞的功能特点
1、肌浆网不发达,收缩时需要外Ca2+ 2、收缩缓慢而持久,不易疲劳 3、对牵拉刺激敏感 4、具有自律性 5、受自主神经支配,对各种体液因素敏感
一、平滑肌的结构
平滑肌中存在三种类型的肌 丝: • 粗肌丝:肌球蛋白 • 细肌丝:肌动蛋白,无 肌钙蛋白 • 中间丝:不参与收缩 细肌丝锚定在质膜或胞质内 的致密体上。致密体相 对于Z线。 机械连接是相邻细胞接触 变厚的区域。
3.传导速度比心肌和平滑肌快。
4.骨骼肌的各种生理功能都是通过收缩活动而实现 的。其特点是:速度快、强度大、但不能持久。
1、 骨骼肌的收缩形式
(1)等张收缩和等长收缩
等张收缩: (isotonic contraction)
以长度变化为主而张力基本不变的收缩。
等长收缩: (isometric contraction)
肌丝滑行几点说明:
1.肌细胞收缩时肌原纤维的缩短,并不是肌丝本身缩 短,而是细肌丝向肌节中央(粗肌丝内)滑行。因为 ①相邻Z线靠近,即肌节缩短; ②暗带长度不变,即粗肌丝长度不变; ③从 Z 线到 H 带边缘的距离不变 , 即细肌丝长度不变 ; ④明带和H带变窄。
肌丝滑行
终池膜上的钙通道开放,终池内的Ca2+进入肌浆 Ca2+与肌钙蛋白结合,肌钙蛋白的构型改变 原肌球蛋白位移,暴露细肌丝上的结合位点 横桥与结合位点结合,分解ATP释放能量
肌膜AP沿横管膜传至三联管 ↓ 终池膜上的钙通道开放 终池内Ca2+进入肌浆 ↓ Ca2+与肌钙蛋白结合 引起肌钙蛋白的构型改变 ↓ 原肌凝蛋白发生位移 暴露出细肌丝上与横桥结合位点 ↓ 横桥与结合位点结合 激活ATP酶作用,分解ATP ↓ 横桥摆动 ↓ 牵拉细肌丝朝肌节中央滑行 ↓ 肌节缩短=肌细胞收缩
四、骨骼肌的分类
1.依据骨骼肌纤维分解ATP的速率划分 • 快肌 • 慢肌 2.依据结合ATP酶的类型来划分 • 氧化型纤维( I类):红肌纤维:肌红蛋白 • 糖解型纤维(II类):白肌纤维:糖原,糖解酶 三种类型的纤维: 慢氧化肌纤维(类型I) 快氧化肌纤维(类型IIa) 快糖解纤维(类型IIb)
1.神经兴奋传递
2.肌肉兴奋-收缩(肌丝滑行)耦联

小 结 : 骨 骼 肌 收 缩 全 过 程
运动神经冲动传至末梢 ↓ N末梢对Ca2+通透性增加 Ca2+内 流入N末梢内 ↓ 接头前膜内囊泡 向前膜移动、融合、破裂 ↓ ACh释放入接头间隙 ↓ ACh与终板膜受体结合 ↓ 受体构型改变 ↓ 终板膜对Na+、K+(尤其Na+)的通 透性增加 ↓ 产生终板电位(EPP) ↓ EPP引起肌膜AP
横桥摆动
牵拉细肌丝朝肌节中央滑行 肌节缩短肌细胞收缩
2. 横桥周期
• 横桥与细肌丝的结合、解离、复位、 然后再与细肌丝上另外的点结合, 出现新的扭动,横桥的这种往复活 动称为横桥周期
据估计,一次拉动细丝滑行的距离最大可达 10nm;一次摆动后,横桥又和细丝脱开, 摆向Z线方向,然后再与另一作用点结合。 如此反复的结合、摆动、解离、再结合, 便使肌纤维明显缩短。 注意: • 每一个肌节及整个肌肉中的横桥周期都是 非同步进行的,这样保证了肌肉能够产生 恒定的张力,和持续收缩。
肌原纤维
粗肌丝:
由肌球蛋白组成,其头部有一膨大部,形成横桥:
①能与细肌丝上的结合位点发生可逆性结合; ②具有ATP酶的作用,与结合位点结合后,• 分解ATP提供横桥扭动 (肌丝滑行)和作功的能量。
细肌丝:
肌动蛋白:表面有与横桥结合的位点,静息时被原肌球蛋白掩 盖; 原肌球蛋白:静息时掩盖横桥结合位点; 肌钙蛋白:与Ca2+结合变构后,使原肌球蛋白位移,暴露出结合 位点。
• 平滑肌紧张:在某些平滑肌中胞质中
Ca 2+的浓度足以维持一个低水平的横桥活 动,即使没有任何刺激,平滑肌也能维持 一个低水平的紧张状态。
• 多单位平滑肌由多个分离的、在功能上相互
独立的单位组成。 • 大血管管壁、气管、与调节眼屈光度的眼肌
• 与骨骼肌相似:每个单位都需要接受神经刺激才 能收缩,属于神经源性活动类型。 • 多单位平滑肌:受自主神经支配 • 骨骼肌:受躯体运动神经支配
三、平滑肌的收缩
平滑肌肌丝排列不整齐,肌小节没有规则, 使平滑肌具有很大的伸展性。 相邻肌细胞之间有缝隙连结,可完成细胞之 间的电学及化学的耦联。 平滑肌细胞没有横管,肌浆网也不发达。 平滑肌的收缩也是通过横桥运动引起粗、细 肌丝相对滑行的结果。
第五章 肌细胞生理
本章重点
• 三种类型肌细胞的结构 • 骨骼肌的收缩机制 • 平滑肌收缩机制 • 心肌收缩机制
• 依据肌细胞的形态结构、功能和分布,肌 肉组织分三种类:横纹肌、平滑肌、心肌 • 按形态分:横纹肌、非横纹肌 • 神经支配:随意肌、非随意肌
• 所有的肌细胞都是可兴奋细胞,可以发生 膜电位变化,并能在肌细胞膜上引起动作 电位,然后产生肌细胞效应:肌肉收缩。
骨骼肌的物理特性
展性
当骨骼肌受到外力牵拉时,就被拉长。
弹性
当外力解除后,它又会缓慢恢复原状。
粘性
当肌肉变形时,由于分子内部摩擦很大,产生 一定的阻力,所以变形缓慢而不完全,这种特性叫 做粘性。
骨骼肌的生理特性
骨骼肌有兴奋性、传导性和收缩性等生理特性。
其主要特点是: 1.在正常情况下,它只能接受躯体运动神经传来的 冲动而兴奋。 2.肌纤维上任何一点发生兴奋,都能沿着肌纤维传 播。但传播的范围只局限于同一条肌纤维内。
第二节 平滑肌生理
一、平滑肌的结构 二、平滑肌电细胞的电活动 1. 单位平滑肌和自发电活动电位 2. 多单位平滑肌和神经源性活动 三、平滑肌的收缩 1. 平滑肌的收缩机制 2. 肌浆中Ca2+浓度的调节
平滑肌分布在内脏壁。 特点: (1)细胞呈梭状。 (2)无横纹。 (3)不受意志支配(非随意肌)。 (4)收缩力较弱,不易疲劳。
3. 兴奋-收缩耦联
肌膜的电变化与肌节的机械缩短之间存在的关联过程
兴奋-收缩耦联过程
1)兴奋——肌膜——横小管——终池
2)终池——纵小管释放Ca2+离子
3)肌原蛋白与Ca2+离子结合,肌节缩短
4) Ca2+泵活动,Ca2+泵入肌质网,肌肉舒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