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兽医学

中兽医学

1中兽医学:是起源于中国古代,经过千年发展而形成的具有独特理论体系和丰富诊疗手段的传统兽医学,其主要内容包括基础理论、诊法、中药、方剂、针灸和病证防治等部分。

2中兽医学的基本特点:①整体观念:动物体本身各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不可分割,在生理功能上相互协调,在病理变化上相互影响,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同时,动物生活在自然环境中,与外界环境之间紧密相关。

这种内外环境的统一性,机体自身整体性的思想。

②辨证论治:中兽医认识疾病,确定防治措施的基本过程。

“辨证”是把通过四诊所获取的病情资料,进行分析综合,以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的过程,即识别疾病证候的过程;“论治”是根据证的性质确定治则和治法的过程。

3 阴阳学说:是以阴和阳的相对属性及其消长变化来认识自然、解释自然、探求自然规律的一种宇宙观和方法论。

4阴阳学说的相互关系:①阴阳之间的交感相错②阴阳的对立制约(阴阳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制约的关系)③阴阳的互根互用(阴阳双方相互依存,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对方而单独存在)④阴阳的消长和平衡(阴阳在对立统一的前提下,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此消彼长、相对平衡)⑤阴阳的相互转化(阴阳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如阴转化为阳、阳也可转化成阴)5 阴阳学说在中兽医学上的应用:1)在病理方面:①说明疾病的病理变化:ⅰ偏盛:阳盛则热,阴盛则寒;ⅱ偏衰:阴虚则内热,阳虚则外寒;ⅲ转化:寒甚则热,热甚则寒。

②说明疾病的发展③判断疾病的转归2)治疗方面:①确定治疗原则:调整阴阳,补其不足,泻其有余,恢复阴阳的相对平衡是治疗的基本原则。

a.偏盛治则—实则泻之。

阳偏盛用热者寒之可辅以养阴;阴偏盛用寒者热之可辅以养阳;b.偏衰治则—虚者补之。

阳偏衰用“益火之源,以消阴翳”;阴偏衰用“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②用阴阳来概括药物的性味与功能,指导临床用药。

a.用阴阳属性划分药物气、味、升降沉浮;b.根据病证的阴阳盛衰确定治疗原则,再结合药物性能的阴阳属性选择相应的药物,以纠正阴阳失调。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6 五行学说:是以五行的抽象特性来归纳各种事物,以五行之间生克制化的关系来阐述宇宙中各种事物或现象之间相互联系和协调平衡的。

7 五行的相互关系:1)五行的相生、相克和制化(生理)①五行相生:相生,是指这一事物对另一事物具有促进、助长和资生的作用。

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②五行相克:相克,是指这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生长和功能具有抑制和制约的作用。

五行相克的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2)五行的相乘、相侮和母子相及(病理)①五行相乘:指五行中某一行对其所胜一行的过度克制,即相克太过。

②五行相侮:指五行中某一行对其所不胜一行的反向克制,即反克。

③母子相及:包括母病及子和子病犯母。

8 五行学说在中兽医学中的应用:病理方面:①母病及子(轻):指疾病的传变是从母脏传及子脏,如肝(木)病传心(火);②子病犯母(重):指疾病的传变是从子脏传及母脏,如脾(土)病传心(火);③相乘为病(重):即相克太过而为病,原因是太过或不及;④相侮为病(轻):即反向克制而为病,原因是太过或不及。

治疗方面:根据相生规律提出的基本原则是“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根据相克规律。

其治疗原则是“抑强扶弱”。

9 脏腑:五脏:是动物体内心、肝、脾、肺、肾五个脏器的合称。

六腑是胆、胃、大肠、小肠、膀胱和三焦。

1)心:生理功能:心主血脉,藏神。

心开窍于舌,在液为汗。

与小肠相表里。

2)肺:生理功能: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和肃降,通调水道,外合皮毛。

肺开窍于鼻,在液为涕。

与大肠相表里。

3)脾:主运化,统血,主肌肉四肢。

脾开窍于口,在液为涎。

与胃相表里。

4)肝:藏血,主疏泄,主筋。

肝开窍于目,在液为泪。

与胆相表里。

5)肾:主藏精,主命门之火,主水,主纳气,主骨、生髓、通于脑。

肾开窍于耳,司二阴,在液为唾。

与膀胱相表里。

10气血津液: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1)气:气,是不断运动着的具有很强活力的精微物质。

气的运动:叫气机,基本形式有升、降、出、入四种。

气的来源:①是禀受于父母的先天之精气,即先天之气。

藏之于肾。

②是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和脾胃所运化的水谷精微之气。

气的生理功能:动力作用,温煦作用,防御作用,固摄作用,气化作用,营养作用。

气的分类:①元气(原气、真气、真元之气),由先天之精所化生。

②宗气,由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和脾胃所运化的水谷精微之气结合而成。

③营气,水谷精微所化生的精气之一,与血并行于脉中。

④卫气,由水谷之气所化生。

卫气行于脉外。

2)气与血(津液)的关系:气能生血(津,液),气能行血(津,液),气能摄血(津,液),血(津,液)以载气。

11 病因病机:1)六淫:指自然界风、寒、暑、湿、燥、火(热)六种反常气候。

(1)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

(2)风性善行、数变(3)风为百病之长(4)风性主动(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2)寒性凝滞(3)寒性收引(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 (2)暑性升散,易伤津耗气(3)暑多挟湿(1)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

(2)湿性重浊 (3)湿性粘滞(4)湿性趋下,易袭阴位(1)燥性干涩,易伤津液(2)燥易伤肺①(火)热为阳邪,其性炎上②(火)热易伤津耗气③(火)热易生风动血④(火)热易致肿疡(燔灼)⑤(火)热多兼邪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外感性、季节性、兼挟性、转化性。

2)七情:中医中人的主要内伤性致病因素,指人的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

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

12、舌色:①白色: 主虚证,为气血不足之兆。

②赤色:主热证,为气血趋向于外的反映。

③青色: 主寒、主痛、主风,多为感受寒邪及疼痛的象征。

④黄色: 主湿,多为肝、胆、脾的湿热所引起。

⑤黑色: 主寒深、热极。

13、苔色:舌苔的变化反映胃气的强弱、病邪的深浅、病性的寒热和病情的进退。

①白苔:主表证、寒证。

②黄苔:主里证、热证。

③灰黄苔:主热、主寒湿。

14、苔质:①有无:常表示病情的进退和胃气的复衰。

②厚薄:以“见底”和“不见底”为标准。

③润燥:可知津液的存亡。

④腐腻:可知脾胃的湿浊。

15、脉象:健康无病之脉、反常有病之脉和病情垂危的脉象,即平脉、反脉、易脉。

16、八钢:表、里、寒、热、虚、实、阴、阳。

虚证:是对机体正气虚弱所出现的各种证候的概括。

虚则补之,故治疗虚证宜采用补法。

实证:凡邪气亢盛而正气未衰,正邪斗争比较激烈而反映出来的亢奋症候,均属于实证。

实则泻之,故治疗实证宜采用泻法。

17、心与小肠病证:1)心热内盛:多因感受暑热之邪或其他淫邪内郁化热,或过服温补药所致。

主证:高热、大汗,精神沉郁,气促喘粗,粪干尿少,口渴,舌红,脉象洪数。

治则:清心泻火,养阴安神。

方例:香薷散或白虎汤加减。

2)心火上炎:多由六淫内郁化火而致。

主证:舌尖红,舌体糜烂或溃疡,躁动不安,口渴喜饮,苔黄,脉数。

治则:清心泻火。

方例:洗心散或泻心汤加减。

3)小肠实热:多由六淫内郁化热或心热下移所致。

主证:小便赤涩,尿道灼痛,尿血,舌红,苔黄,脉数,及心火热炽的某些症状。

治则:清利小肠。

方例:橘皮散加减。

18、肝与胆病证:1)肝火上炎:多由外感风热或由肝气郁结而化火所致。

主证:两目红肿,羞明流泪,睛生翳障,视力障碍,或有鼻卹,粪便干燥,尿浓赤黄,口色鲜红,脉象弦数。

治则:清肝泻火,明目退翳。

方例:决明散或龙胆泻肝汤加减。

2)肝胆湿热:多因感受湿热之邪,或脾胃运化失常,湿邪内生,郁而化热所致。

主证: 黄疸鲜明如橘色,尿液短赤或黄而浑浊。

母畜带下黄臭,外阴瘙痒,公畜睾丸肿胀热痛,阴囊湿疹,舌苔黄腻,脉弦数。

治则:清利肝胆湿热。

方例:茵陈蒿汤加减。

19、脾与胃病证:1)脾气虚:多由畜体素虚,劳役过度或饮喂失调,内伤脾气,以致脾气虚弱。

①脾虚不运:多由饮食失调,劳役过度,积极其他疾患耗伤脾气所致,见于慢性消化不良的病程中。

主证:草料迟细,体瘦毛焦,倦怠啃卧,肚腹虚胀,尿短,粪稀,口色淡黄,舌苔白,脉缓弱。

治则:益气健脾。

方例:参苓白术散或香砂六君子汤加减。

②脾气下陷:多由脾不健运进一步发展而来,见于久泻久痢、直肠脱、阴道脱、子宫脱等证。

主证:久泻不止,脱肛或子宫脱或阴道脱,尿淋漓难尽,并伴有体瘦毛焦,倦怠肯卧,多卧少立,草料迟细,口色淡白,苔白,脉虚等。

治则:益气升阳。

方例:补中益气汤加减。

③脾不统血:多因久病体虚,脾气衰虚,不能统摄血液所致。

见于某些慢性出血病和某些热性疾病的慢性病程中。

主证: 便血、尿血、皮下出血等慢性出血,并伴有体瘦毛焦,倦怠肯卧,口色淡白,脉细弱。

治则:益气摄血,引血归经。

方例:归脾汤加减。

2)脾阳虚:多由脾气虚发展而来,或因过食冰冻草料,暴饮冷水,损伤脾阳所致,见于急、慢性消化不良。

主证:在脾不健运症状的基础上,同时出现形寒怕冷,耳鼻四肢不温,肠鸣腹痛,泄泻,口色青白,口腔滑利,脉象沉迟。

治则:温中散寒。

方例:理中汤加减。

3)胃热:多由胃阳素强,或外感邪热犯胃,或外邪传内化热,或急性高热病中热邪波及胃脘所致。

主证:耳鼻温热,草料迟细,粪球干小而尿少,口干舌燥,口渴贪饮,口腔腐臭,齿龈肿痛,口色鲜红,舌有黄苔,脉象洪数。

治则:清热泻火,生津止渴。

方例:清胃解热散加减。

4)胃食滞:多由暴饮暴食,伤及脾胃,食滞不化,或草料不易消化,停滞于胃所致。

主证:不食,肚腹胀满,嗳气酸臭,腹痛起卧,粪干或泄泻,矢气酸臭,口色深红而燥,苔厚腻,脉滑实。

治则:消食导滞。

方例:病情轻者,可用曲散加减;病情重者,可用调气公建散加减。

20 肺与大肠病证:1)肺气虚:多由久病咳嗽伤及肺气,或其他脏器病变影响及肺,使肺气虚弱所成。

主证:久咳气喘,且咳喘无力,动则喘甚,鼻流清涕,畏寒喜暖,易于感冒,容易出汗,日渐削瘦,皮燥毛焦,倦怠肯卧,口色淡白,脉象细弱。

治则:补肺益气,止咳定喘。

方例:补肺散加减。

2)肺阴虚:多因久病体弱,或邪热久恋于肺,损伤肺阴所致,或由于发汗太过而伤及肺阴所致。

见于慢性支气管及肺结核。

主证:干咳连声,昼轻夜重,甚则气喘,鼻液粘稠,低热不退,或午后潮热,盗汗,口干舌燥,粪球干小,尿少色浓,口色红,舌无苔,脉细数。

治则:滋阴润肺。

方例:百合故金汤加减。

3)痰饮阻肺:因脾失健运,湿聚为痰饮,上贮于肺,使肺气不得宣降而发病。

主证:咳嗽,气喘,鼻液量多,色白而粘稠,苔白腻,脉滑。

治则:燥湿化痰方例:二陈汤加减。

4)风寒束肺:因风寒之邪侵袭肺脏,肺气闭郁而不得宣降所致。

见于感冒、急慢性支气管炎。

主证:以咳嗽、气喘为主,兼有发热轻而恶寒重,鼻流清涕,口色青白,舌苔薄白,脉浮紧。

治则:宣肺散寒,祛痰止咳。

方例:麻黄汤或荆防败毒散加减。

5)风热犯肺:多因外感风热之邪,以致肺气宣降失常所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