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年高考诗歌鉴赏景物形象

2020年高考诗歌鉴赏景物形象

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江天一色无纤尘, 江畔何人初见月? 人生代代无穷已, 不知江月待何人,
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月何年初照人? 江月年年只相似。 但见长江送流水。
月亮时晦时明,时圆时缺,周而复始,它既是运动 的代表,又是永恒的象征,于是它总是引导人们对生生 不已的精神的礼赞,也启示人们对宇宙永恒的思考。
A、 诗中的抒情主人公
人物
形象
诗 歌
即诗人自己 (偏重抒情的诗歌)
B、作品中特定人物形象 (偏重叙事的诗歌)


事物 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
形象
(自然界中的万物,成为诗人描摹歌 咏的对象,偏重咏物的诗歌)
借以
表达
主观
意象(山川草木等客观物象)
感情 的载
景物 形象
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

(偏重写景的诗歌)
有了“花开望远行,玉减伤春事,东风草堂飞燕子”的留 恋企盼。
(3)表现时事变迁,抒发昔盛今衰、亡国破 家的感慨和悲愤。
燕子秋去春回,不忘旧巢,诗人抓住此特点,尽 情宣泄心中的愤慨。
刘禹锡的“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宴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 园香径独徘徊”
文天祥的“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 满地芦花伴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金陵 驿》)
如唐人骆宾王《在狱咏蝉》起首两句: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以寒蝉高唱,渲染自己在狱中深深怀想家
园之情。
宋人柳永《雨霖铃》开篇是: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息。” 还未直接描写别离,“凄凄惨惨戚戚”之
感已充塞读者心中,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愁 别绪的气氛。
5、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
7、猿啼
表现凄厉、哀伤。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 白居易:其间旦暮闻何物?
杜鹃啼血猿哀鸣。 郦道元:巴东三峡巫峡长,
猿鸣三声泪沾裳。
8、“沙鸥”
沙鸥,是诗人们常常用来抒发内心因漂泊 无依而伤感的意象。
杜甫《旅夜书怀》“飘飘何所似,天地一 沙鸥。”
陆游《秋思》“利欲驱人万火牛,江湖浪 迹一沙鸥。
三、自然类
四、送别场所
• 另外: • 竹:象征气节、积极向上 • (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南西北风) • 菊花:象征高洁、隐逸、脱俗 •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 桃花象征美女的容颜 •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 牡丹象征高贵、富贵 • 杨花象征飘泊不定、离散 • (李白的“杨花落尽子规啼 ) • 兰:高洁、美好的品格。 • (纫秋兰以为佩、朝搴阰之木兰兮)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子规鸟即杜鹃鸟。起句写即目之景, 在萧瑟悲凉的自然景物中寄寓离别感伤之情。 三、四句以寄情明月的丰富想象,表达对友 人的无限怀念与深切同情。
杜鹃啼叫声像是“不如归去,不如 归去”,它的啼叫容易引起人们的 “乡愁乡思”。
2、乌鸦
在古诗词中常与衰败、荒凉的事物联系在一 起,有时比喻小人或凡夫俗客。 李商隐:于今腐草无萤火,
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鸿雁传书的典故 大家比较熟悉,鸿雁作为传送书信的使者在诗 歌中的运用也就普遍了。如: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杜甫《天末怀李白》) “朔雁传书绝,湘篁染泪多”(李商隐《离思》)等。
青鸟,传说西王母有 三只青鸟,一只先被 遣为信使,前来给汉 武帝报信,另外两只 随西王母而来,并服 侍在王母身旁。
2、梅花
(傲雪 高洁 不屈不挠 )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
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与 菊花一样,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梅花是冬 天盛开的花,梅花盛开预示春天即将到来。
宋人陈亮《梅花》: “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
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不怕 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 也是咏自己。
9/17/2019
1、月亮
(1)以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 之愁。一般来说,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
名词。见月怀人(望云思友),是古诗词常 用的手法。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明月蕴涵时空的永恒。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把时间对生命的劫掠和生命在时间面前的
意象类别
1、植物类 2、动物类 3、自然类 4、送别场所
一、植物类(比喻或象征)
菊花、梅花、 松柏、梧桐、莲、 芳草、芭蕉、竹子、兰花、牡丹、 桃花、杨花
1、菊花
高洁、隐逸、脱俗
唐人元稹《菊花》: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
蒋捷《贺新郎》:“叹浮云,本是无心,也成苍狗。” 杜甫《可叹》:“天上浮云如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
3. 水
(1)、常常和绵绵的愁丝连在一起
李煜《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 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 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欧阳修《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 如春水。化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陆游的著名词作《咏梅》: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 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元人王冕《墨梅》: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也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 合污的品质,言浅而意深。
3、松柏
是傲霜斗雪的典范,喻坚贞高洁
李白《赠书侍御黄裳》: “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
燕子素以雌雄双飞则相随,以此而成为爱情的象 征。
“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正是因为燕子的这种成双成 对,才引起了有情人寄情于燕、渴望比翼双飞的思念,
才有了“暗牖悬蛛网,空梁落燕泥”(薛道衡·《昔昔盐》) 的空闺寂寞,
有了“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晏几道·《临江仙》) 的惆怅嫉妒,
有了“罗幔轻寒,燕子双飞去”(宴殊·《破阵子》)的孤 苦凄冷,
如许浑《登洛阳古城》:“禾黍离离半 野蒿,昔人城此岂知劳?水声东去市朝 变,山势北来宫殿高。鸦噪暮云归古堞, 雁迷寒雨下空壕。可怜緱岭登仙子,犹 自吹笙醉碧桃。”
10、桑榆——指日落时余光所照之处, 后比喻垂老之年。
如王勃《滕王阁序》:“东隅已逝,桑榆 非晚。”
“桑梓”——中国古代人们喜欢 在住宅周围种桑树和梓树,后来 人们就用“桑梓”代称家乡。
2020高考诗歌鉴赏专题
鉴赏诗歌的形象
学习目标
1.了解古代诗歌中常见意象蕴含的 意义。
2.掌握鉴赏诗歌景物形象的方法。 3.掌握鉴赏诗歌景物形象一般的答
题格式。
什么是诗歌的形象?
诗歌作品的形象,指诗歌作品创造出 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的生活理想 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主要包含人物 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
(2)、流水又象征着韶光飞逝,永不 回头
孔子: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李白:古来万事东流水 李煜: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3)、 因水的柔和清冷,常用水比喻 月色之类虽具体可感却难以把握的事 物。 如:“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 女星。”
4、夕阳
常表示荒凉、衰败、好景不常的情感。
李商隐“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马致远“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冷寂的氛围。
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 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 更后。” 以梧桐叶落和雨打芭蕉写尽愁思。
李清照《声声慢》: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写尽凄凉悲伤之情。
6.春草,来比喻离别的愁绪。
乐府诗: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 李煜:离恨恰如春草, 更行更远还生。
三国人刘桢《赠从弟》: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诗人以此句勉励堂弟要像松柏那样坚
贞,在任何情况下都保持高洁的品质。
4、莲
(1)清白,高洁,正直,君子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 枝 ”周敦颐《爱莲说》
(2)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 借莲表达爱情的诗句。如:并蒂莲
吴文英《唐多令》: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 纵芭蕉,不雨也飕飕。
葛胜冲《点绛唇》: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
8.柳——离情的象征
柔弱的柳枝那摇摆不定的形状,能够 传达出亲友离别时那种“依依不舍”之情。 "柳"这一特殊意象的形成,是历史文化积 淀的产物,受到民族文化与民族心理的规
定与制约,具有一定的约定俗成性。
李商隐:蓬山此去无多路, 青鸟殷勤为探看。
李璟:青鸟不传云外信, 丁香空结雨中愁。
除了鸿雁,青鸟、鲤鱼在古代诗歌中 也是传书的信使,可象征书信。
鸿雁、青鸟:在古 代诗歌中是传书的 信使。
李清照:雁字回时,月 满西楼。
6.燕子
燕属候鸟,随季节变化而迁徙, 喜欢出入在人家屋内或屋檐下。因此 为古人所青睐,经常出现在古诗词中, 春天的象征,表示喜庆。
也象征朝代交替,历史兴衰的见证者。
(1)表现春光的美好,传达惜春之情。
相传燕子于春天社日北来,秋天社日南归, 故很多诗人都把它当做春天的象征加以美化和歌 颂。如:
“冥冥花正开,飏飏燕新乳” (韦应物《长安遇冯著》)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 双燕归来细雨中。”
(2)表现爱情的美好,传达思念情人之切。
如南朝乐府《西洲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5、梧桐
则是凄凉悲伤的象征。
如王昌龄《长信秋词》: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写的是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凉 寂寞的深宫里,形孤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诗歌 的起首句以井边叶黄的梧桐破题,烘托了一个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