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届高三诗歌鉴赏之景物形象曾文华
届高三诗歌鉴赏之景物形象曾文华
课堂训练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韩巽入都觐省便赴举 岑参
槐叶苍苍柳叶黄,秋高八月天欲霜。 青门①百壶送韩侯,白云千里连嵩丘。 北堂②倚门望君忆,东归扇枕③后秋色。 洛阳才子能几人,明年桂枝是君得。
注 ①青门:泛指京城东门。②北堂:母亲的居室, 这里代指母亲。③扇枕:子女孝亲。
问:首联描绘了怎样一幅画面?这幅画面有何作用? 请简要分析。
【经典例题1】: (2012·山东)
吴松[注]道中二首(其二) 晁补之 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 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 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注 吴松:即吴淞,江名。
(1)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营造了怎样的 氛围?
【答案】描写了清晨起航时,江南水乡 风声萧萧,落叶飘飞的深秋景色。营造 了凄冷、感伤的氛围。
答案:描绘了冬日傍晚的居庸关寒风呼 啸、峰峦高耸、冰雪凄迷、路途艰险的 景象。(2分)交代了时间、地点,(1 分)渲染了荒寂、凄冷的氛围,(1分) 暗示了诗人前途渺茫的悲凉心境。(1分)
题型二:意境+开头作用
⑤首联描绘了怎样一幅画面?这幅画面有何作 用?请简要分析。
此类题目加入了首联或上阙写景的作用考查,故 而在一般意境型答题模式意境 ①请概括诗中描绘的景象(画面)。 ②××(句、联、片、全篇)渲染了什么样的氛 围? ③该诗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④请从“景”和“情”的角度对全诗或上(下) 片做简要赏析。
意境型答题技巧点拨
这类意境型的答题模式一般为: 描写了哪些意象,要写出各自的特征(某时 某地,视题而定)(景) 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特点或描绘了一幅 怎样的画面(或孤寂冷清或恬静优美等的)(境) 分析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情),该点并 非必答,要看题目问题设置和分值而定。
届高三诗歌鉴赏之景物形象曾文华
学习目标
掌握鉴赏景物形象(含意境) 的方法和规范审答。
一、什么是形象? 形象是诗歌作品中创造出来的生动
具体的、寄寓作者的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 的艺术形象。
二、诗歌形象的分类:
人(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
景(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象即意象)
物(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
景物形象(含意境)是古诗形象鉴 赏中的一种常考题,也称为“意境型”。 主要考查诗歌中景象(含意境)的特点 及描写景象(含意境)的作用。做此类 题型要积累常见的景物意象以及表示意 境的专业词语,理解和掌握意境的常见 作用。
古代诗歌阅读备考——知己知彼
古代诗歌【近 5年新课标1卷】
【经典例题1】:【17年北京卷】 晓行巴峡 王维
首联或上阙(片)写景的作用一般有以下几点: 1、点明了什么时间, 2、渲染了怎样的气氛、氛围, 3、奠定了全诗怎样的感情基调, 4、为下文的什么描写和什么情感地抒发做了铺 垫。
补充:
1、意境常用专业术语一般是两个双音节词, 请参考《步步高》教师版194页学生版161页 2、在概括意境、画面特点时最好能补上时间、 地点,如“描绘了一幅孤寂冷清的暮春荒野 图”。 3、近几年该考点往往和表达技巧放一起考 (如17年高考全国卷1),答题时就主要根据手 法题答题步骤来回答。
【典型例题2】 使青夷军入居庸三首【其二】高适 古镇青山口,寒风落日时。 岩峦鸟不过,冰雪马堪迟。 出塞应无策,还家赖有期。 东山足松桂,归去结茅茨。
【注释】①青夷军,唐戍边军队。此诗歌是四十七岁 的高适送兵往青夷军,归途入居庸关时所作,他曾到 边塞寻求避身之路,但未成功。②东晋谢安在时局混 乱时退居东山,相机而作。 8.前两联描绘了怎样的景象?有何作用?(5分)
际晓投巴峡,馀春忆帝京。晴江一女浣,朝日众鸡鸣。 水国舟中市,山桥树杪行。登高万井出,眺迥二流明。 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赖多山水趣,稍解别离情。 注释:【1】树杪:树梢。 17.同样是描绘山峡,《晓行巴峡》与下列诗句相比,在运
用意象、抒发情感方面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6分)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郦道元《水经注》)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杜甫《秋兴八首》)
2、近几年该考点往往和表达技巧放一起考 (17年高考),答题时就主要根据手法题答题 步骤来回答。
2、要积累诗歌中常见、常考的景物,熟悉它 们常用来营造什么意境、抒发什么情感,还 要熟背意境氛围常用术语。
课后巩固
《课时作业》学生版317页,教师版394
页,1、2题
谢谢大家!
参考答案:
首联写槐叶深青,柳叶变黄;秋高气爽, 天气变凉,
描绘了一幅色彩丰富的深秋图景。
点明了时间,渲染了苍凉清冷、高远辽阔 的气氛,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为下文 抒发送别友人的不舍伤感之情做了铺垫。
课堂小结
1、答题时要认真审题,如果只是单一考意境, 就按照“景 、境 、情”的三步走模式答题。 如果题目中有两个问题,就怎么问怎么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