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诗歌鉴赏景物形象(实用性强)

诗歌鉴赏景物形象(实用性强)

这首诗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 怎样的思想感情?
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 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 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 骤一)。 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 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 骤三)。
散曲作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
从写景顺序看:一二句写长江万里,远山重重,写的是大处、 远景;三四句写江上轻帆,山泉飞流,写的是个体、近景;五、 六句则从前四句的白天转到傍晚,又地面转到天空。
从动静角度看:一二句侧重写江、山的雄伟,是静态的;三四 句着重写江帆的迅疾、山泉飞流,是动态的。
(08江西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初入淮河四绝句(三) 杨万里
[注]①李世南:北宋著名画家,擅画山水。②蔡肇 (?—1119):字天启,丹阳(今属江苏)人。曾任吏 部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③瓮:这里指水瓮。④坞: 地势周围高而中央的地方。这里指山坞。
8.请简单描述一下李世南画的扇面中应有的景物。这样 一幅画面呈现出什么样的气氛?(5分)
参考答案:一条小溪从两山之间蜿蜒而出,树林 里落叶飘飘,一个人抱着瓮走在路上(或在溪边),山 谷那边隐约露出寺庙的一角。 这画面呈现出的是乡村 野外恬静、安详的气氛。
处境:行人 羁旅 抱病 独苦
抒发情感:抒写了作者怀乡之思,和对身体病痛、羁旅漂 泊的愁苦和无奈。
例题展示二 07全国Ⅱ
新晴野望
——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注)。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注:尘垢:尘埃。
列举景物:空旷的原野、明净的空气、河边渡头 、城门 楼、村边的绿树,银白色的河水、青翠的峰峦 、初夏田 间的农忙情景 分析氛围:清新明净、秀丽、明朗 抒发情感:爱自然、爱田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 答题范式:这首诗通过……意象的 刻画,描绘出……图画,借景抒情 (情景交融),抒发了作者……的感 情。
例题展示一
葛溪驿——王安石
(07四川)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列举景物:缺月、孤灯、风露、鸣蝉、半黄的疏桐等 分析氛围:衰残、凄凉的氛围
两岸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 只余鸥鹭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 【注】淳熙十六年十二月,金人派遣使者来南宋贺岁,杨万里 奉命送金使北返途中,来到原为北宋腹地,现已成为宋、金国界的 淮河时,感慨万端,作诗以抒怀。
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参考答案: 此诗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来写景,前两句实写淮河两岸

〔正宫〕塞鸿秋 浔阳即景 周德清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 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 千尺飞如电。 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注〕 周德清(1277-1365),号挺斋,高安(今属江西)人。

淀:即蓝靛,蓝色染料。
这首散曲一句一景,合起来又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
浔阳山水图。请分别从写景的顺序和动静的角度对这首
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游月陂 宋 程颢
月陂堤上四徘徊,北有中天百尺台。 万物已随秋气改,一樽聊为晚凉开。 水心云影闲相照,林下泉声静自来。 世事无端何足计,但逢佳节约重陪。 (1) 这首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请结合 诗歌内容分析。 (2)“林下泉声静自来”一句诗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请简析其效果 。
1、筛选景物:舟、人、山、雨、鸟…… 2、抓描写描写景物的修饰性词语: 眇眇、秋、独……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6分) 淮上即事寄广陵亲故 唐 ·韦应物
前舟已眇眇,欲渡谁相待?秋山起暮钟,楚雨连沧海。 风波离思满,宿昔容鬓改。独鸟下东南,广陵何处在?
“一切景语皆情语。”请从“山”、“雨”、 “鸟”三个角度入手,简要评析这首诗所表达的感情。 (鉴赏诗中的景象) 评析示例:秋日远山传来寺庙悠长的暮钟,茫茫楚
要由“落花”产生 “让人惋惜”示(“知多少”)。
最后,给意象下个定义:
意象,就是表意之象,即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 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是作者内在的思想情感与 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
什么是意境? 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
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 的境界,它是诗人主观的“意” (思想感情)与客观的“境”(自 然景物)的有机统一,即是诗人的 主观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 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 味的艺术境界。
·
《雨霖铃》)
借 景
2、“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
抒 《石灰吟》) 情
与 3、“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杜甫
托 物
《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
言 4、“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陆游
志 《卜算子•咏梅》)
景物形象
景物类型: 1、景物描写(季节、时令、地域等) 2、场面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 3、色彩描写
鉴赏思维切入点: 1、筛选景物,注意景物意境内在的协调性; 2、抓描写景物的修饰性词语。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6分) 淮上即事寄广陵亲故 唐 ·韦应物
前舟已眇眇,欲渡谁相待?秋山起暮钟,楚雨连沧海。 风波离思满,宿昔容鬓改。独鸟下东南,广陵何处在?
“一切景语皆情语。”请从“山”、“雨”、 “鸟”三个角度入手,简要评析这首诗所表达的感情。
象——境——情
意象:融入作者主观感情的物 象。
意境: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与诗词中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 融合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 术境界
意象与意境的关系:
如果意象是花朵,意境就是春天; 如果意象是美人,意境就是良宵; 如果意象是鬼火,意境就是令人毛骨悚然的 夜色; 如果意象是狼狗、铁丝网、警棍、坦克,意 境即白色恐怖。
正确解答这类问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1、看描景的角度:如高低、俯仰、远近;听觉、
触觉、视觉等的变化
2、看写景的方法:修辞(比喻、比拟、夸
张……),表现手法(虚与实、动与静、情与景、
白描与细描、侧面描写……)
3、色彩的渲染 色彩的渲染可以传达出愉快的情
感,也可以反衬思归的感伤。

绝句(唐)杜甫
什么是意象?
先看一首诗: 春晓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这首诗中写了那些形象? 这些形象让你产生怎样的联想?
分析:
先 想
啼鸟:早上起来,到处听到小鸟的啼唱……
到 风雨:昨晚风雨交加……
落花:花都凋谢了,落了一地……
再 啼鸟:欢快的气氛
基本思路:以所写景物的自然属性为依据,挖掘其社会属性(作 者借以抒发的感情、表达的寓意等)。
试题类型: 1、诗中赏画:看画面形、色、动、静等概括意境描摹图景。 2、画中品诗:由形象画面的色调,剖析作者情感思想。
景物形象
第一种类型: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氛围?这 首诗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 感情?
答题步骤:
1.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忠于原诗,抓住主要景物,联想 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语言力求优美。
2.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如 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如光答“表达 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案】 (1)营造了宁静幽雅(或静谧,幽静等)(1分)的意境,诗人写了百尺
高台,美丽的水光月色,树林和泉声,(1分) 表达了诗人闲适( 或恬淡,自在),随遇而安,不计较得失的淡泊情怀。(2分)
(2)反衬(以动写静,有声衬无声),淙淙的泉声更突出了月夜的寂静 。
题李世南画扇① 蔡肇② 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 逢人抱瓮知村近③,隔坞闻钟觉寺深④。
高考专题复习诗歌鉴赏
形 象
物象: 写物 ——托物言志

赏 景物形象
景象: 写景——借景抒情

·


形 同:形式上相似,都是借助外界事物抒发 象 或表达自己的情感或思想

赏 异:
1、借景抒情的“景” 指自然风景
·
借 托物言志的“物”常是某种具有象征意味
景 的物品,诗人借助此象征意味来表明自己
抒 情 与 托
答案: 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恬淡幽美的风景画。 ①画面的近处,两个黄鹂在碧绿的翠柳中婉啭 鸣唱;远处,湛蓝的天空中一行白鹭悠然自飞; 高高的山巅,积着一片皑皑的白雪;门前的江边 停泊着一只只从远方来的帆船。 ②前两句黄、翠、白、青,用了四种颜色,色 彩鲜明。这样,就景物的远近和各种色彩构成画 面。千秋雪显得时间的永恒,万里船显得空间的 广阔。 ③画面色彩的丰富鲜明,境界的阔大,不仅给 人以画面美感,更促人深远的联想。同时也表现 了作者开朗坦荡的心境。
舟船背驰,波痕接触也难以做到;虚写作者对国家南北分 离的痛苦和无奈。后两句实写鸥鹭可以南北自由飞翔,虚 写国家统一,人们自由来往的愿望,表达作者对国家统一, 人民自由往来的强烈愿望。
想 到
风雨:无情的风雨
落花:实让人惋惜

结 在这首诗中,诗人借啼鸟写出自己的高兴的心情,借

风雨、落花写出诗人的感伤之情,将喜春、惜春之情

表现得贴切自然。
这就是意象!
从刚才的诗歌中,可以归纳两点:
有些形象可引发我们的丰富联想。形象是意象 的根。
这种联想以我们的生活底蕴、人生阅历为资本, 又与诗歌具体语境有关。意象是读者与作者共 同完成的。
一色”。
可供两两组合的词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