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长江大学东校区现状
的调研报告
摘要:“十三五”时期是我校建设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高水平综合性大学的关键时期。
结合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和学校现有条件,其主要目标是:到2020年,学校竞争力、凝聚力、吸引力、贡献力、影响力明显提升,力争1~2个学科进入世界ESI前1%;石油和农业领域的优势学科进入国内领先行列,取得10项以上国际领先水平成果;区域经济和荆楚文化研究处于国内前列,取得10项以上国内领先水平成果;育人条件与环境进一步优化,建成平安、和谐、绿色、数字、人文“五佳”校园。
一、长江大学基本状况
学校本部位于长江中游的历史文化名城—-荆州市。
荆州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是楚文化的发祥地和三国文化的集中地;是春秋时期楚国的都城、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故里,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这里东衔九省通衢的武汉三镇,西临举世瞩目的长江三峡,南傍浩淼无垠的洞庭湖畔,北垂雄奇险秀的武当山脉。
校园环境秀丽,景色宜人,为湖北省园林式高等学校。
学校校园占地面积4742亩,校舍建筑面积90万平方米,固定资产17.7亿元。
学校现有教职工3136人,专任教师2202人。
专任教师中,教授337人,副教授849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2123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736人。
长江大学是湖北省属高校中规模最大、学科门类最全的综合性大学,是湖北省重点建设的骨干高校,是博士学位授权单位。
学校拥有 7 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 14 个省部级重点学科,88 个实验室和实验中心,1 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基地,2 个省级人文社科研究基地,3 个中央与湖北省共建基础实验室,1 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其中“油气资源与勘探技术”实验室是湖北省属高校中唯一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和“石油与天然气工程”2 个一级学科在 2002~2004 年度国家教育部学科评估中均进入全国前 10 名。
二、长江大学现状
1.布局结构现状
1.1 校园结构模式分析
根据国际、国内已建成主要大学校园布局结构分析,影响大学校园布局结构的主要因素有下列几点:
1、校园与城市的关系
2、校址的社会、人文、自然环境
3、学校性质、规模、自然环境
4、校园规划设计理论与建筑思潮
1.3用地布局现状调研
大学校园是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
分,也是城市空间的延续和发展,长江
大学校园空间布局结构,按照空间开放
论原则和环境生态化原则,采用“中心
突出、整体分散、局部集中的组团式布
局”的模式,将校园内部空间和校外城
市空间有机结合,相互渗透,形成“一
心、二轴、三带、多组团”的空间结构
模式。
一中心:该中心由主教教学楼及十二教教学楼、绿地、广场构成,是 长江大学的核心区,也是重要的资源分享区。
二轴:从长江大学东校区教学区主轴线及中央绿化带延伸下来的两条南北向景观轴——中央生态景观轴线、人文知识景观轴线。
三带:在校园内形成东西、南北、斜向三条绿化景观带。
东西向景观带为从南苑门口至西部凤台路次入口的景观带。
南北向景观带为从主教延伸至北门的绿化景观带。
斜向景观带为从东校区图书馆及13号数学楼广场斜向延伸至东南角运动区景观带。
多组团:学校由十三,十四号教学楼已及文科大楼的新教学楼的组团,以及带状教学楼的组团形成最主要的两大教学组团。
其他组团以学生宿舍,留学生宿舍,以及教师公寓各自形成组团。
组团内各有道路绿化相联系。
1.4用地布局分析
长江大学东校区功能分区
较为明显,但是结构还不够严谨。
景观绿化没成体系。
教学楼主要
在西侧,与宿舍等其他功能分区
较远,联系不够紧密。
行政不够
紧凑,并于教学区联系不够。
校园绿化不够完善,景观不够系统。
应该加强校园绿化,对绿化进行更加系统的规划。
为了突出学校的特色,选择了一些适宜的树木花卉,采用乔木、灌木、花卉、草坪有机组合,充分利用绿地,增加绿化植物的层次、加大绿量和提高绿地率,使景观更趋于生动自然;更好的降低噪音、阻滞灰尘、分隔空间。
在局部绿地中,利用乔灌木组织空间的功能,巧妙的开辟静谧、优美的大小绿地空间,来满足学生晨读、课外活动、游憩等多种需求。
2.道路现状调研
2.1前言
大学校园作为特殊的城市社区,它为
学生、教工提供学习、工作和生活设施。
区内的交
通形式主要是以行人步行交通和非机动车(自行车)
交通为主,汽车等机动车交通为辅。
根据校园功能
分区布局,对长江大学校园内各类交通组织进行
调研,分析及建议。
主要内容包括:
1、机动车交通系统——车流
2、非机动车交通系统——自行车流
3、步行交通系统——人流、水流
4、停车系统——静态交通
2.2现状
长江大学位于荆州城南科教园区东南部,现状在南环路为主入口,南湖路为生活区主入口,并在凤台路和校区南部设有次入口。
北门和东门以车流为主,南门和西门以人流为主。
车流:由场地内侧“椭圆”形干道构成,通过各功能內部支路形成环状加枝状的机动车交通体系。
在各个门口入口处设立交通指示,以限制外来车辆进入,达到安全的目的。
人流:以中央景观生态轴线及人文知识景观轴线双
轴为核心主路及呈网状放射至各功能区的步行系统共同
作用,形成整个园区的步行交通网络。
在各功能区內部
原則上以步行交通为主,同时考虑特种车辆及服务性机动
车的进入和停放。
另外,规划还特別注意考虑为建立无障
碍设计创造条件。
停车:在大学校园中,交通现象主要是以行人步行
交通和学生自行车交通为主,机动车交通为辅。
校内在一
号宿舍楼西侧建立了一个集中地上停车场,校内在各个道
路上有零散的停车位。
2.3分析
大学校园内一般有车行道和步行道两类,车行道担负着大学校园内部机动车与非机动车的交通联系,同时它作为主要的道路骨架,起到划分各功能区的作用。
长江大学东校区道路部分不合理,例如,在宝石花食堂东的道路存在不合理,车流,人流使得道路拥挤,并有发生危险的情况。
校内道路人车分流不明显,车辆到处乱放,影响日常学习,生活。
道路两侧绿化不完善,有些道路绿化存在裸漏。
3.景观现状
3.1景观重要性
景观具有净化空气、隔音、交通流向导向、边界定位、保密等功能。
它决定校园区的整个路网结构,透过不同的园林元素缔造一个鲜明的绿化景观系统及生态环境。
景观设计的宗旨是使室外环境适应人们的需求,这种需求包括功能性的、审美方面的、社会的及环境的。
3.2现状
入口广场:以草坪为基调,以各种花卉等组成植物
模纹,形成简洁、活泼明快的景观效果。
教学区:为了给教学创造出良好氛围,其布局形式
与建筑相协调,采用规则式布置,在楼南种植落叶乔木,
在楼北面种植耐阴性常绿树种。
在13,14号教学楼前
有草坪,并种植低矮的树木。
生活区:生活区的绿化功能主要是为了改善小气候。
在运动场西侧有小游园和疏林草地,供教职工和学生业
余时间游览、休憩和锻炼。
3.3分析
3.3.1校园景观目标
绿化的组织营造以“大学园林”为特征的山水田园式的校园环境,在校园中形成大大小小有主有次的园林群。
中心园以中心教学楼为主体,注重体现生态性。
在中心园的处理上,引入居区规划的“均好性”理念,与校园所有功能区渗透。
其次,在各功能组团之间,以及各功能区与校外空间之间的园林,作为各功能体之间的界质,着重在于不同活动和行为转换过程中的休憩功能。
再次建筑群围合形成的公共绿地、广场绿地强调鲜明、浓厚的人文气息,以公共交往为主要特征,以动为主。
最后,将大面积的绿色环境引入建筑单体院落之中,形成多层次相互交融的绿色空间。
3.3.2问题
入口广场景观过于简单,入口广场应突出校园特色。
景观系统不成体系,校园绿化不够完善。
教学区的草坪和景观过于简单,生
活休息的小游园只有一个比较美观舒适。
其他生态区并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
绿化景观应该赋予人文,文化气息。
还应该对植物选择进行细致的研究。
将景观做细,做好。
三、调研小结
在调研过程中,发现长江大学东校区在结构,交通,景观等方面有一些不足。
1.校园布局结构不够合理,教学区与其他功能区域联系不紧密。
2.交通系统不够完善,人车关系处理较为粗糙。
道路需要改善
3.景观系统不成体系,校园绿化较差。
绿化需要系统规划,并突出特色。
因为即将建设新校区,可在新校区建设时,同时对东校区进行总体规划,完善东校区的一些缺点。
为在校教职工和学生提供一个开放化、共享化、生态化、园林化、可达化的校园,创造一个全新的校园空间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