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当代大学生时代精神风貌的调查与思考_以杭州下沙高校园区的调查为例

当代大学生时代精神风貌的调查与思考_以杭州下沙高校园区的调查为例

基金项目:浙江省科技计划项目“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弘扬和培育时代精神的研究”的阶段性成果(GK080810)。

收稿日期:2009204214作者简介:黄岩(1971-),人文学院,讲师;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博士。

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高等农业教育,2009206,06:82285H igher A gricultural Education,2009206,06:82285当代大学生时代精神风貌的调查与思考———以杭州下沙高校园区的调查为例黄 岩(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浙江杭州310018)摘要:通过对杭州下沙高教园区部分大学生的时代精神风貌的调查分析认为,当代大学生总体上保持着积极、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但也存在着民主法制意识不足、缺乏执着探索的勇气、浪费现象严重、关爱与环保意识不强等问题。

关键词:;时代精神中图分类号:G 6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21981(2009)0620082204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意识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十七大报告又提出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

”因此,为了准确把握当代大学生的时代精神风貌,更好地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弘扬和培育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使之转化为大学生的自觉追求。

笔者在杭州下沙的几所高校组织了一次“当代大学生时代精神风貌”的问卷调查,现就问卷调查情况作些分析与思考。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当代大学生时代精神风貌调查问卷”对杭州市下沙高教园区的不同学校、不同专业的大学生,以问卷的形式进行随机调查,共计发放336份样本量。

其中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发放120份,浙江财经学院发放109份,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发放107份,实际回收有效问卷312份,有效率为92186%。

从有效问卷来看,男生168人,女生144人,其中33133%为理工医学类学生,26192%为经管类学生,21115为文史类学生,9161%为艺术类学生,15138%为其他类别的学生。

党员18人,共青团员285人,其他为9人。

因而问卷具有一定的广泛性、代表性。

(二)研究方法调查实施以前,我们收集了大量国内有关的学生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建设的相关材料,提出当代大学生的时代精神风貌可以从政治风貌、学习气魄、生活节操、处世胸襟等四个维度进行考察,即政治上要“公忠”,学习上要“日新”,生活上要“节俭”,处世上要“和谐”。

因此,从内容上来看,“当代大学生时代精神风貌调查问卷”涉及到上述四个维度以及对时代精神和当前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性评价等六个方面,问卷共计26道题。

每份问卷都统一编号,问卷收回后,课题组成员用EXC EL 软件进行数据编录,并根据需要随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

二、结果与分析从此次针对在杭部分大学生时代精神风貌四个维度的调查来看,调查的结果与教育部2008年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结果基本一致,“当前高校学生思想主流继续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但是,在复杂的国际局势和国内社会环境中,在多样化文化并存的情形下,大学生的精神风貌也表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一)从政治上看,大学生具有强烈的爱国热情,但民主法治意识不足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之间的交往与联系日益紧密,时空界限相对模糊,爱国主义教育以及大学生报效祖国的方式都面临着新的变化和冲击。

基于此,本调查组特别设计了“您认为在经济全球化背黄 岩 当代大学生时代精神风貌的调查与思考景下,还需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吗?”以及“您会选择何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爱国主义情怀呢?”“您认为我国有必要学习和借鉴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经验吗”这样三个问题。

从调查结果来看,对第一个问题的回答,选择“有必要”和“很有必要”的人数占总数的96147%,选择“无所谓”的占总数3121%,回答“没必要”只有0132%。

这充分说明高校的爱国主义教育成效是显著的,当代大学生是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一代。

针对第二个问题的回答,选择“在国家尊严受损失时,挺身而出,不排除会采取激进的方法”的比例占9161%,选择“理性思考,从实际出发,做有利于国家和人民的实事”的比例占62118%,选择“今天的努力学习就是报效祖国的最高表现”的比例占18191%,选择“爱国只要放在心里就好了”的比例占8197%,选择“没考虑过”的比例仅为0132%。

针对第三个问题,选择“有必要”和“很有必要”比例高达98108%,说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大部分学生在表达爱国情绪上都更趋于理性,并具有与时代要求相适应的宏观视野与开放心态,但仍有部分学生在表达爱国方式上可能会有所偏激,今后学校的爱国主义教育还应特别注意引导学生理性爱国方式的培养。

民主法治意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运行基础上孕育的,当代中国最具时代性的思想观念变革,是当代大学生政治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观念主要包括自由平等、公平正义、权利义务等基本观念。

社会主义民主意识中处于核心层次的就是个人主体意识,即积极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意识。

然而在对“如果您知道学生干部利用手中的权力为自己谋私利,您会怎么做?”的回答时,只有32169%的学生选择了“向学校有关部门举报”,选择“和别人说,让舆论监督他”的比例最高,占33197%,选择“这不关我的事,没必要管”与“不知道”的比例总和占33124%。

对于“你对集体活动的态度是”的问题选择中,选择“积极参加”的只占25164%,选择“感兴趣的就参加”的比例高达67131%。

此外,还有1192%的人选择了“能不参加就不参加”,5113%的人选择了“无所谓”。

由此可见,尽管当代大学生崇尚民主、追求个性,但受多种原因的影响,政治责任意识不强、民主热情淡化等问题在当前学生群体中仍非常突出。

法律信仰是法律意识的最高层次,也是大学生法制教育的核心内容。

一个人只有从内心深处真正认同、信任和信仰法律,才会自觉维护法律权威。

然而,调查发现,在对“如果您的亲人涉嫌违反法律,您首先想到的办法是?”的回答时,尽管60190%的人选择了“遵循法律和政策规定解决,相信一定会有公正的结果”,但仍有19187%的人选择了“通过各种关系,尽可能找到负责办案的责任人”,25164%的人选择了“不知道”。

这表明大部分人已坚信法律的正义性,但目前法律在大学生心中并没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法院的判决也缺少一锤定音的权威。

因而,当面临法律和亲情的选择时,许多学生的心理天平自然倾向于亲情。

如在回答“如果您的父亲和别人产生纠纷,并把别人打伤,警察前来调查,您的态度可能是”的问题时,只有33133%的人选择“如实向警察反映情况”,却有41103%的人选择“寻找有利于父亲的证据向警察反映,并回避不利一面”。

这说明在由传统宗法社会向现代民主社会转型的过程中,人们的观念并没有真正完成由“人治”向“法治”的转变,那种“德主刑辅”“亲情至上”的文化心理依然存在。

(二)从学习上看,大学生求真创新意识较强,但缺乏执着探索的勇气 崇尚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树立革故、求变的创新意识,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必然要求,更是当代大学生必备的重要精神品格。

广大青年学子只有具有唯实求是、善于怀疑、锲而不舍的精神气质,才能在前人的基础上实现创新和超越。

那么,当代大学生能否真正拥有时代所要求的这种品格呢?调查显示,在对“有的同学为了拿到科技创新奖项,不惜弄虚作假,您对此的态度是”的回答时,选择“反对”的比例高达77156%,选择“不谴责,但自己也不会做”的比例为14110%,这说明大学生有强烈的求真意识,能够坚决抵制违反学术规范的行为。

当然,我们还要看到,还有5177%的学生选择了“没什么,如果可能自己也会做”,2156%的同学选择了“说不清”,这说明未来在学术规范方面的教育仍然不可忽视。

针对于“您愿意了解著名数学家陈景润证明的”1+2“的意义吗?”的回答,51128%的同学选择了“愿意了解”,31141%的同学选择了“如果它与我的工作有关,我愿意了解”,合计比例达到82169%。

针对于“某营养专家说‘长期喝纯净水有损健康’,您对此观点的态度是”,73108%的同学选择了“他为什么这样讲?理由何在?”这表明大学生总体愿意接受新鲜事物,具有较为强烈的求知欲望以及勇于批判的怀疑精神。

他们不再迷信权威,人云亦云,表现出很强的自信心和独立性。

而理性怀疑与超然独立精神毫无疑问是创新人才的重要人格特征。

然而,当我们调查大学生的学习态度时,却发现・38・ 总216期高 等 农 业 教 育他们的求知欲望并不能转化为实际行动。

如当问到您目前的学习态度时,选择“全力争取优秀”的比例只有56113%,选择“不想学得太深,保持中等水平”以及“只要过得去,60分就行”的比例之和高达43159%,此外,还有1128%的人选择了“对学习毫无兴趣”。

调查还进一步发现,在学习或生活中遇到重大挫折时,55112%的学生选择了“排除一切困难,争取达到目标”,这与学习态度为“全力争取优秀”的比例大致相当。

此外,还有25164%的人选择“接受现状”,18159%的人选择了“转移目标”,0164%的人选择了“悲观失望”。

古语云:“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尽管目前学生积极学习态度与意志的比例在50%以上,但我们绝不能忽视40%左右的其它选项。

因此,如何因势利导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他们能够真正形成完美独立的人格,端正学习态度,刻苦学习知识,理应成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着力关注的迫切问题。

(三)在生活上,大学生对节约意识有较高的认同感,但实际消费水平总体偏高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是中华民族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格言。

可以说,厉行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那么,在市场经济浪潮的巨大冲击下,在许多人的消费观念已经由节俭型向享受型转变的过程中,大学生是否还认同节俭美德呢?他们的实际消费状况又怎样呢?调查显示,大学生总体认同节俭是一种崇高的美德。

对于“即使有了钱,也要勤俭节约”持“赞成”态度的比例高达78185%,选择“不赞成”的比例为7105%,选择“说不清楚”的比例为14110%。

这说明传统“节俭”美德对当代大学生思想观念影响深刻,也表明高校在宣传节约意识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大学生的这种节俭意识是否一定会有相应的节俭行为呢?为此,调查组特设置了“截至目前,您每月的平均消费支出(不含学费、住宿费)”这一问题,并提供了几组数据,供学生进行选择。

结果显示,月消费在300元以下的比例为1192%,300—600元之间的比例为17131%,600—900元之间的比例为46115%,900—1200元的为23172%,1200元以上的比例为10189%。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