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市下沙区七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一、选择题1.PM2.5是城市灰霾的“元凶”,PM2.5是指2.5微米以下的细微颗粒物,它们在空中做无规则运动,很难自然沉降到地面,呼入后会进入血液对人体形成危害,下面关于微米的单位转化,以下哪项是正确的?()A.1微米=0.1毫米B.1微米=0.01分米C.1微米=1×10﹣9米D.1微米=0.0001厘米2.有一天,雾、露、霜、雪四姐妹在一起争论自己的出生由来,谁也不认同谁,下列关于她们的说法中,你认为正确的是()A.雾说:我是水汽化而来B.露说:我是水蒸气液化而来C.霜说:我是水凝固而来D.雪说:我是水升华而来3.下列日常生活现象的解释不正确的是()A.红墨水在水中能扩散,既说明分子间有空隙,又说明分子在做不停的无规则运动B.教室内扫地时,在阳光的照射下,看见灰尘飞扬,证明分子在做运动C.厨房炒菜时,闻到菜香,是因为分子运动的缘故D.黄豆和芝麻混合的实验不能证明分子间存在空隙4.星期天,小华在家烧水煮饺子.当水烧开准备下饺子时,妈妈提醒他锅里的水量少了点,于是小华又往锅里迅速加了一大碗水(水量比锅里少),用同样大的火直至将水再次烧开.下面能反映小华整个烧水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是()A.B.C.D.5.为了探究运动与静止的鸡蛋撞击时谁更容易破,小明将甲鸡蛋分别从斜面上的A、B、C三处由静止释放,撞击静止在水平面上的乙鸡蛋,实验结果是:第一次两只鸡蛋都破;第二次甲鸡蛋完好乙鸡蛋破;第三次两只鸡蛋都不破.接下来的步骤是()A.得出“与鸡蛋动静无关”的结论B.得出“静止的鸡蛋更易破”的结论C.在B处释放鸡蛋,重复做几次实验D.得出“运动的鸡蛋更易破”的结论6.两支相同的试管装入质量相等的两种不同液体,如图所示,它们液面齐平,甲、乙两液体的密度相比()A.甲大B.乙大C.一样大D.无法比较7.如图所示,某实验小组把盛有水的纸盒(纸的燃烧温度需要高于100摄氏度)放在火焰上烧,做“纸锅烧水”实验,则下列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A.纸锅里的水未加热前,水是不会发生汽化现象的B.纸锅里的水上方冒出“白气”实际是水蒸气遇冷液化而成的小水珠C.水烧开时温度达到水的沸点且水需要继续吸热,导致温度不会高于100摄氏度D.纸锅里的水加热到沸腾后温度就将保持不变,若撤去酒精灯火焰则水将不会沸腾8.在“比较水与砂石吸收热量时温度升高的快慢”实验中,均匀加热质量和初温都相等的砂石和水,装置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实验中,砂石吸热升温较快,说明砂石吸收的热量多B.在本实验中,物体吸热多少是由物质的种类决定的C.实验中,将砂石和水加热到相同温度时,它们吸收的热量相同D.实验中,加热相同的时间,末温低的物质比热大9.用量筒量取液体,仰视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读数为25毫升;倒出部分液体后,俯视凹液面的最低处,读数为19毫升,则该学生实际倒出的溶液体积()A.大于6毫升B.小于6毫升C.等于6毫升D.无法确定范围二、填空题10.科学研究过程中经常要进行各种测量,请根据图示填空.(1)某同学用一把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按正确的测量方法所得到的结果是1.437米,则该刻度尺的最小刻度是,图1中物体的长度是(2)水银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是根据液体的性质制成的,当把水银温度计放入热水中,发现温度计的水银液面慢慢升高,此时,温度计内的水银的:①体积,②质量,③密度;没有发生变化的是.(选填序号)当水银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如图所示,则热水的温度为℃11.小刚与小健在家用电冰箱研究物态变化现象.(1)制作冻豆腐:将豆腐切成正方体后放入电冰箱的冷冻室,一天后取出来观察,豆腐的形状与下面第幅图相似,这是因为水在凝固后体积.(2)他们在一杯水中加入半勺盐,搅拌使盐溶解后插入一支温度计,放到冰箱冷冻室.一小时后发现部分盐水已经结冰,此时小刚读出杯内温度计的示数如图④所示,他的读数是(选填“正确”或“错误”)的,这杯盐水的凝固点是℃.另一杯水中加了更多的盐,凝固时温度计的示数如图⑤,可以初步得出食盐水的凝固点与浓度的关系是.12.(1)小应测出甲、乙两种实心固体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图象如图1所示,由图可知,其中密度较大的是(填“甲”或“乙”),甲的密度是g/cm3.(2)小应还利用天平和量杯测量某种液体的密度,测出了几组实验数据,并根据测量结果做出了“m﹣V”图象,如图2所示,根据数据绘出的图象如图所示,该液体的密度为kg/m3.三、实验探究题13.为了比较水和煤油的比热容,小明实验如下:在两个相同的塑料瓶内分别放入质量相同、初温都是室温的水和煤油,在瓶口扎上气球,将它们一同浸入热水中相同时间,如图所示.(1)观察到的现象是瓶口的气球膨胀得大些.(2)要使两球膨胀的大小相同,应对加热的时间长些.(3)此实验表明.14.学习了密度的测量后,小应想学以致用,采用多种方案测量酸奶的密度.方案一(1)将托盘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将游码移至标尺左端零刻线处,发现指针静止时指在分度盘中线的左侧,应,使横梁平衡.(2)他先用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为30g,接着他将酸奶倒入烧杯,用天平测量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天平平衡时的情景如图乙所示,则烧杯和酸奶的总质量m1=g.然后他打算将烧杯中的酸奶倒入量筒中,由于酸奶比较粘稠且不透明,容易粘在筒壁上,对测量影响较大;于是他找到了5mL针筒(如图丙所示),用针筒抽取5ml酸奶,测量烧杯和剩余酸奶的总质量m2=57.6g;则酸奶的密度为kg/m3.同组的小红观察发现,用针筒测量酸奶体积,还有一个优点是:.(3)小应同学在实验中发现了一个“问题”,他发现5mL针筒的刻度线前的尖端还是有一点小“空隙”,这会导致测得的酸奶密度比实际值;(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方案二仅用天平、小玻璃瓶(有盖)和水测酸奶密度,实验过程如下:步骤①:天平测出小玻璃瓶(含盖)的质量m0;步骤②:在瓶内装满水,盖上盖子,用天平测出瓶和水的总质量m1;步骤③:,请完善实验步骤并用测量得到的物理量符号表示酸奶密度的表达式ρ酸奶=.15.如图1分别是探究“海波熔化时温度变化规律”和探究“水的沸腾”的实验装置,比较两个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1)在上述两个探究实验中,都需要的测量仪器是温度计和;(2)两个实验都用图象很直观的反映了物质的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如图2甲、乙所示,两图象反映出海波熔化和水沸腾时的共同特点是:.(3)探究海波熔化过程的关键是要保证海波受热;而探究水的沸腾的关键要尽可能缩短水沸腾的时间.为了加速水的沸腾,我们通常是在“水”上做文章,可以尽可能减少水的质量和.(4)郭明同学在家中观察水壶中的水沸腾时,从壶嘴喷出一股“白气”,在最靠近壶嘴的地方反而看不见“白气”,这是由于.(5)给半杯水加热,水的温度与时间的关系图象如图丁中a所示,若其他条件不变,给一整杯水加热,则水的温度与时间的关系图象正确的是(选填“a”“b”“c”“d”);(6)将盛水的试管放入有水的烧杯中,用酒精灯给烧杯加热,如图1所示,水在水杯中沸腾,试管中的水将(填“能”或“不能”)达到沸点,沸腾.(填“能”或“不能”)16.小应看到广告上宣传红外保暖内衣的神奇效果,决定设计实验,来比较红外保暖内衣和普通保暖内衣在人体运动时,通气和散热的效果,设计如下实验:①上午某时间穿红外保暖内衣,跳绳前测前胸体表温度,跳绳10分钟,再次测前胸体表温度.②下午某时间同一人穿普通保暖内衣(假设普通保暖内衣和红外保暖内衣除材质不同外,其余都相同),在通风状况相同的同一房间里,重复上午相同的实验步骤.③比较上、下午跳绳前后的体表温度变化量,得出两种保暖内衣通气散热效果强弱结论.请回答下列问题:(1)有人认为根据该实验得出的结果不可靠,你认为该实验设计中变量控制不严密的地方是.(写两点)(2)为了得出更可靠的结论,请写出你认为该实验最需改进的具体方面(写一点).四、简答题17.如图所示,两个完全相同的圆柱形容器A和B放在水平桌面上,容器的底面积为2×10﹣2米2,容器内水的深度为0.2米,且两容器中水和酒精的质量相×103千克/米3,ρ铁=7.8×103千克/米3,ρ铝=2.7×103千克/米等.(已知ρ酒精=0.83.)(1)求A容器中水的质量m.水.(2)求B容器中酒精的体积V酒精(3)将2700克铝块浸没在水中,质量未知的实心铁块浸没在酒精中后,发现两个容器中的液面上升了相同的高度,且液体均没有溢出,求铁块的质量.18.本学期的科学学习中,我们常常通过观察和实验获得事实与证据,进而通过认真思考与推理得到科学结论.(1)如图所示,在甲、乙两块完全相同的玻璃片上,分别滴上一滴大小相等的水和酒精,置于同一环境中,观察到酒精先消失,该实验说明蒸发的快慢与有关,最后水和酒精都会从玻璃表面消失,从微观的角度分析,其实质是由于分子因而离开玻璃片.(2)在研究X物质的熔点实验中,同学们每隔5分钟正确读数后,描点得到如图图象,根据此图,出结论:X物质没有熔点,但通过查阅资料获知X物质是晶体,请指出他们在实验中的不当之处.(3)使用工具进行测量时会因为某些因素的变化造成测量结果的偏大或偏小,下列情况会导致测量结果偏小的是(填序号,可以多选)①使用生锈的砝码测物体质量;②测量跳远成绩时,将皮尺拉的太紧;③在测量形状不规则的小石块的密度时,先用量筒测小石块体积,再用天平测质量.浙江省杭州市下沙区七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1.PM2.5是城市灰霾的“元凶”,PM2.5是指2.5微米以下的细微颗粒物,它们在空中做无规则运动,很难自然沉降到地面,呼入后会进入血液对人体形成危害,下面关于微米的单位转化,以下哪项是正确的?()A.1微米=0.1毫米B.1微米=0.01分米C.1微米=1×10﹣9米D.1微米=0.0001厘米【分析】长度单位的换算关系是:1m=10dm=100cm=1000mm=106μm=109nm;根据各个单位之间的进率对各个选项逐一分析即可【解答】解:A、因为1mm=103μm,所以1μm=10﹣3mm.故A错误;B、因为1dm=105μm,所以1μm=10﹣5dm.故B错误;C、因为1m=106μm,所以1μm=10﹣6m.故C错误;D、因为1cm=104μm,所以1μm=10﹣4cm=0.0001cm.故D正确.故选D.【点评】无论什么物理量的单位换算,前面的数都表示倍数,不进行换算,只是把后面的单位进行换算.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单位换算.2.有一天,雾、露、霜、雪四姐妹在一起争论自己的出生由来,谁也不认同谁,下列关于她们的说法中,你认为正确的是()A.雾说:我是水汽化而来B.露说:我是水蒸气液化而来C.霜说:我是水凝固而来D.雪说:我是水升华而来【分析】物体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固,物体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物体由液态变为气态态的过程叫汽化,汽化的两种方式是蒸发和沸腾.物体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物体由固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升华.【解答】解:A、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水滴,属于液化现象,该选项说法不正确.B、露水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水滴,属于液化现象,该选项说法正确;C、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冰晶,属于凝华现象,该选项说法不正确;D、雪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冰晶,属于凝华现象,该选项说法正确;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了生活中的物态变化,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分清物质变化前后的状态,是中考的热点.3.下列日常生活现象的解释不正确的是()A.红墨水在水中能扩散,既说明分子间有空隙,又说明分子在做不停的无规则运动B.教室内扫地时,在阳光的照射下,看见灰尘飞扬,证明分子在做运动C.厨房炒菜时,闻到菜香,是因为分子运动的缘故D.黄豆和芝麻混合的实验不能证明分子间存在空隙【分析】①不同物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扩散,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做无规则的运动,同时说明分子之间存在间隙;②明确宏观现象与微观粒子的区别:分子直径一般在10﹣10m左右,肉眼无法直接看到.【解答】解:A、不同物质相互接触时,分子能够彼此进入对方,发生扩散.原因是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同时说明分子之间存在间隙.故A正确;B、扫地时灰尘飞舞是固体小颗粒的运动,不能证明分子的运动.故B不正确;C、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厨房炒菜时,蔬菜分子可以运动到空气中,所以能够闻到菜香.故C正确;D、黄豆与芝麻混合的实验能说明宏观物体间的间隙,但不能说明分子之间有空隙,故D正确.故选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分子动理论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并能与实例现象相结合,是一道基础题.4.星期天,小华在家烧水煮饺子.当水烧开准备下饺子时,妈妈提醒他锅里的水量少了点,于是小华又往锅里迅速加了一大碗水(水量比锅里少),用同样大的火直至将水再次烧开.下面能反映小华整个烧水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是()A.B.C.D.【分析】水在常温下,吸收热量,温度不断升高,达到一定温度时,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这个不变的温度是水此时的沸点;水的沸点跟气压有关,跟初温、质量多少都没有关系.【解答】解:水沸腾之后,温度保持不变,当向锅里迅速加了一大碗水后,锅内水的温度降低,然后在加热过程中,水吸热温度上升,达到沸点继续沸腾,在此过程中,水面上的气压不变,所以水的沸点与原来相同,据此分析可知;A图象符合题意,BC 图象的沸点与原来不同,不符合题意;D图象中水的温度不可能直接从很低的温度达到沸点,应该有一个升温过程,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点评】本题通过图象考查了液体的沸点跟气压的关系以及液体沸腾时的特点.5.为了探究运动与静止的鸡蛋撞击时谁更容易破,小明将甲鸡蛋分别从斜面上的A、B、C三处由静止释放,撞击静止在水平面上的乙鸡蛋,实验结果是:第一次两只鸡蛋都破;第二次甲鸡蛋完好乙鸡蛋破;第三次两只鸡蛋都不破.接下来的步骤是()A.得出“与鸡蛋动静无关”的结论B.得出“静止的鸡蛋更易破”的结论C.在B处释放鸡蛋,重复做几次实验D.得出“运动的鸡蛋更易破”的结论【分析】一个实验结论的得出,应该建立在正确设计方案,大量实验的前提下,仅通过一次实验就得出鸡蛋容易破的原因,是片面的,有可能存在偶然性,应该多做几次实验,再根据现象总结结论.【解答】解:经过简单的三次实验不能得出规律性的结论,而A处位置高,机械能较大,可能每次滚下两个鸡蛋都会破,比较不出正确结论,同理C处位置低,能量小,两个鸡蛋都不会破,所以应接下来应在B处释放再重复多次实验,才能得出结论.故选C.【点评】物理规律应该在正确进行方案设计、大量实验的基础上总结得出,如果实验方案不合理、次数太少,容易出现以偏概全、极端、片面甚至错误的结论.6.两支相同的试管装入质量相等的两种不同液体,如图所示,它们液面齐平,甲、乙两液体的密度相比()A.甲大B.乙大C.一样大D.无法比较【分析】知道两试管液面相平、试管规格相同,可知液体体积的大小关系;又知道液体的质量相同,根据密度公式可知液体密度的大小关系.【解答】解:∵两支试管装的液体液面齐平,由图知,V甲<V乙,又∵m甲=m乙,∴根据ρ=可知ρ甲>ρ乙.故选A.【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密度公式的理解和掌握,深度h相同是本题的突破点,根据液体体积关系确定液体密度关系是本题的关键.7.如图所示,某实验小组把盛有水的纸盒(纸的燃烧温度需要高于100摄氏度)放在火焰上烧,做“纸锅烧水”实验,则下列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A.纸锅里的水未加热前,水是不会发生汽化现象的B.纸锅里的水上方冒出“白气”实际是水蒸气遇冷液化而成的小水珠C.水烧开时温度达到水的沸点且水需要继续吸热,导致温度不会高于100摄氏度D.纸锅里的水加热到沸腾后温度就将保持不变,若撤去酒精灯火焰则水将不会沸腾【分析】①汽化包括蒸发和沸腾两种方式,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会发生;②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③液体沸腾的条件是:达到沸点,吸收热量;④液体沸腾过程中吸热,温度不变.【解答】解:A、纸锅里的水未加热前,虽然不能沸腾,但会蒸发,所以水会发生汽化现象,故A错误;B、纸锅里的水上方冒出“白气”,实际是水蒸气遇冷液化而成的小水珠,故B正确;C、液体沸腾的条件是:达到沸点,吸收热量,液体沸腾过程中吸热温度不变,故C正确;D、纸锅里的水加热到沸腾后温度将保持不变,若撤去酒精灯火焰,则水将停止沸腾,故D正确.故选A.【点评】此题考查的是不同的物态变化现象及发生条件和特点,属于热现象基本规律的应用,难度不大.8.在“比较水与砂石吸收热量时温度升高的快慢”实验中,均匀加热质量和初温都相等的砂石和水,装置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实验中,砂石吸热升温较快,说明砂石吸收的热量多B.在本实验中,物体吸热多少是由物质的种类决定的C.实验中,将砂石和水加热到相同温度时,它们吸收的热量相同D.实验中,加热相同的时间,末温低的物质比热大【分析】(1)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与物体质量、温度高低、吸放热多少都没有关系;比热容是反映不同物质吸放热能力强弱的一个物理量.(2)水和砂石,谁温度升高的快,需要利用Q=cm△t来判断.【解答】解:A、实验中,砂石吸热升温较快,说明砂石的比热容小,吸热能力弱,故A错误.B、在本实验中,物体吸热多少是由加热时间决定的.故B错误.C、将砂石和水加热到相同温度时,据Q=cm△t,水吸收的热量多.故C错误.D、将砂石和水加热到相同的时间,根据公式,末温低的物质比热大,故D正确.故选D.【点评】考查了比热容的概念,学生要学会总结实验得到的结论.考查了利用吸收热量公式Q=cm△t的熟练应用,对实验说明的问题,学生要记住这个结论.9.用量筒量取液体,仰视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读数为25毫升;倒出部分液体后,俯视凹液面的最低处,读数为19毫升,则该学生实际倒出的溶液体积()A.大于6毫升B.小于6毫升C.等于6毫升D.无法确定范围【分析】根据量取液体时仰视读数量取到的实际液体体积偏大还是偏小,俯视读数量取到的液体体积偏大还是偏小考虑本题.【解答】解:仰视液体,看到的读数偏小,但量取的实际液体偏大,所以仰视液面读数为25mL实际比25mL大;俯视液体,看到的读数偏大,但量取的实际体积正好偏小,俯视液面读数为19mL,实际小于19mL,所以倒出液体的体积是(>25mL)﹣(<19mL)=(>6mL).故选A.【点评】在用量筒量取液体时,接近刻度后要改用胶头滴管,读数时不能仰视或俯视,视线要与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二、填空题10.科学研究过程中经常要进行各种测量,请根据图示填空.(1)某同学用一把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按正确的测量方法所得到的结果是1.437米,则该刻度尺的最小刻度是1cm,图1中物体的长度是 1.60cm (2)水银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当把水银温度计放入热水中,发现温度计的水银液面慢慢升高,此时,温度计内的水银的:①体积,②质量,③密度;没有发生变化的是②.(选填序号)当水银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如图所示,则热水的温度为74℃【分析】(1)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也就是记录数据的倒数第二位所对应长度单位是刻度尺的分度值;(2)常用液体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原理制成的;由质量的概念可知质量与物体的温度无关;密度是单位体积的质量,而物体的体积会由于温度发生变化,所以密度与温度有关;温度计在使用前要先观察其量程和分度值,注意液柱是在零刻度线的上方还是下方,可根据这两点读出此温度计的示数.【解答】解:(1)用此刻度尺测量的物体长度是1.437米,数据的倒数第二位3对应的长度单位是cm,所以此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cm;图1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0.1cm=1m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物体左侧与6.20cm对齐,右侧与7.80cm对齐,所以物体的长度为L=7.80cm﹣6.20cm=1.60cm;(2)水银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在温度计示数上升的过程中,水银的体积在变大,质量是物体内所含物质的多少,由此可知,质量与物体的温度和体积无关,所以水银的质量不变,密度是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虽然水银的质量不变,但由于水银的体积变大了,所以水银的密度减小了;由图可知,温度计上10℃之间有5个小格,一个小格代表的温度是2℃,即温度计的分度值为2℃,液柱在70℃上面两个小格,即水的温度为74℃.故答案为:(1)1cm;1.60cm;(2)热胀冷缩;②;74.【点评】本题考查了刻度尺的使用以及温度计的原理、读数以及对质量和密度概念以及特性的了解,注意密度是与物质的温度有关的.11.小刚与小健在家用电冰箱研究物态变化现象.(1)制作冻豆腐:将豆腐切成正方体后放入电冰箱的冷冻室,一天后取出来观察,豆腐的形状与下面第③幅图相似,这是因为水在凝固后体积变大.(2)他们在一杯水中加入半勺盐,搅拌使盐溶解后插入一支温度计,放到冰箱冷冻室.一小时后发现部分盐水已经结冰,此时小刚读出杯内温度计的示数如图④所示,他的读数是错误(选填“正确”或“错误”)的,这杯盐水的凝固点是﹣2℃.另一杯水中加了更多的盐,凝固时温度计的示数如图⑤,可以初步得出食盐水的凝固点与浓度的关系是盐水浓度越大,凝固点越低.【分析】(1)水结成了冰,它的体积不是缩小而是胀大了,比常温时水的体积要大10%左右;(2)读数时要确保视线与温度计液柱的上表面相平;温度计的读数首先确定每一个大格和每一个小格各代表的示数,然后确定是零上还是零下,如果是零上温度应读作正数,如果是零下温度应读作负数,最后都从从小数字向大数字读数;分析比较④⑤温度计的示数得出结论.【解答】解:(1)当豆腐的温度降到0℃以下时,里面的水结冰,由于质量不变,密度变小,使整块豆腐的体积变大;(2)温度计读数时,视线未与温度计液柱的上表面相平,所以他的读数是错误的;从图⑤可知:温度计的分度值是1℃,液面在零刻度以下,所以温度计的示数是﹣2℃;⑤中温度计的示数要比④中示数低,由此可得盐水浓度越大,凝固点越低.故答案为:(1)③,变大;(2)错误,﹣2℃,盐水浓度越大,凝固点越低.【点评】本题以冰箱为载体综合考查了物态变化中的凝固和温度计的读数,以及通过比较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考查的知识较全面.12.(1)小应测出甲、乙两种实心固体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图象如图1所示,由图可知,其中密度较大的是甲(填“甲”或“乙”),甲的密度是 1.5 g/cm3.(2)小应还利用天平和量杯测量某种液体的密度,测出了几组实验数据,并根据测量结果做出了“m﹣V”图象,如图2所示,根据数据绘出的图象如图所示,该液体的密度为0.8×103kg/m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