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材
1.教材地位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政治制度。
该制度经过秦汉、隋唐、宋元等阶段的不断发展,至明清时期达到顶峰。
明代罢中书省、废丞相,内阁制为中央辅政机构;清代以内阁及军机处为中央辅政机构,协助皇帝处理军政要务。
明清两代,以六部为中央政务部门,分理国政,直属皇帝。
皇权兼并了相权,使皇权发展到顶端。
本节课承接本单元的第2课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第3课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发展,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脉络清晰地呈现在同学们的面前。
同时明清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使中国在政治上大大落后于同时代的西方国家,揭示了近代中国落后于西方国家的一个原因,从而为学生以后学生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奠定了基础。
2.课标要求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对这一节内容作了这的要求: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3.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提供废除丞相的有关材料,学生了解废行省、设三司;废丞相,权分六部的史实。
(2)通过教师讲解内阁制度的发展,学生了解明朝内阁制度形成的经过及其发展。
(3)通过阅读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学生知道清初政治制度的变化与军机处的设置。
(4)通过列举宰相和内阁职能、品级等差异以及相关史料分析,理解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学生逐渐掌握历史材料的领会与诠释的能力。
(5)通过多角度分析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强化和完备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学生逐渐培养起辩证看待历史事件,以及历史问题的分析和评价能力。
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开展讨论等教学活动,提高表达、探究等方面的能力;学生结合教科书内容与课外史料分析,提高自身理解、归纳史料的能力,逐渐形成“论从史出”的历史学科素养;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学习本课,认识到皇权集中是地主阶级政治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封建社会步入晚期最后“辉煌”的折射
(2)认识到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既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也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阻碍中国社会的进步,是造成中国近代落后和被侵略的原因之一。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难点: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
二、学情
在初中的中国古代史学习中对明清两代在君主专制加强方面的史实有了初步了解与认识。
但对于具体的君主专制加强方面理解不够深入,依旧停留在史实识记层面。
在之前的学习过程中,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已经有了初步了解,并初步掌握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走向与脉络,为理解其在明清的高度发展奠定重要基础。
同时,经过初中三年的文言文学习已具有对文言文史料的初步阅读与理解的能力,可以在教师的适当引导下解读史料,并结合课本从中归纳、提炼知识要点,加强对重点内容的掌握。
三、学法
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是培养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激发学习激情的重要因素。
在这一课的学习中,应该有意识的培养学生以下两种学习方法:
一是分析归纳法,充分运用材料作铺垫,学生在教师的适当引导下,阅读并分析历史材料中,
结合教科书引导,从中归纳出内容要点。
学生在运用历史材料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到历史材料是认识历史的主要途径,培养从中提取有效信息与辨析历史材料的方法;形成“论从史出”,“以史实为依据”的历史学习习惯。
二是探究学习方式。
通过提供相关知识背景,创设各种具有探究性的问题情境,进行开展课堂讨论,形成互动的课堂氛围。
利用教师提供的各种资料与辅助资源,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切实体验历史,深刻理解历史。
四、教法
抓住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发展这一主线索,阐释明清两代的相关措施及其影响。
运用材料教学法和情境体验法,充分利用相关史料,以多媒体教学手段为载体,创设含有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情境,让学生在探究事件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地理解知识,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动态的、有机的整体。
五、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同学们,在上课之前呢,我们先看看这幅图片,找个同学来说说,从这个图片中,你看到了什么?
很明显,我们可以直接看到的是,大臣们议事,从汉代的坐着到宋代的站着,再到清代的跪着。
那么大臣议事的从坐到跪,反映了大臣地位不断下降,君主地位不断上升。
那么,问题来了,问题来了:臣子从宋代的站议时政到清代的跪受笔录,究竟是什么让他们在帝皇面前双膝跪地?在这千年的君臣权力博弈中,又发生了怎样的转折?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本堂课的内容。
首先,阅读以下材料,结合课本16页,分析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原因。
找个同学来归纳以下:
好的,我们先看第一条材料,丞相胡惟庸在职期间,可说是生杀予夺,任免官员有时还不上报皇帝,看到有不利于自己的奏章,就藏起来不让皇帝看到。
甚至还大胆妄为到毒害刘基。
可见,胡惟庸此时是权倾朝野,恣意妄为。
第二条材料,我们可以看到,元朝末期君主无德,宰相专权乱政,导致天下兵起。
我们在上节课的学习中也了解到,元代中书省宰相权力极大,左右皇位继承。
所以,元朝权势过重,导致皇权不稳,是朱元璋不得不顾虑的。
第三条材料是朱元璋对丞相制度的一个评价,在他看来,丞相制度虽然产生了些良相,但更多的是些小人,这就会导致小人乱政,引发社会动荡。
第四个背景在书本历史纵横,1376年朱元璋废除行省,权分都指挥使司、按察使司、布政使司。
这样原来集中的权力就一分为三,权力收归中央。
如此,统领中央的丞相权力也相应加大了。
在这里要说明的是,在这三条原因当中,第三条原因丞相制度妨碍皇权集中,导致社会动荡是根本原因。
因为如果没有丞相制度的存在,也就没有元代丞相的乱政与任职丞相的胡惟庸专权。
终于,在1380年,朱元璋借故发动胡惟庸案,将其处死,并顺势废除丞相,撤中书省。
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新的权力结构,皇帝直接掌控代表中央的六部及其他衙门,中央掌控地方各州的三司。
如此一来,地方权力收到了中央,由于皇帝废除丞相直接掌管六部,全国军政大权收归皇帝一人手中。
并且,还规定,从此不得议立丞相。
那么,宰相废除了,对明朝政治有什么影响了。
这里有两则材料,请仔细阅读并归纳出其影响。
第一条材料,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就是说所有大事有朝廷决定,使得政局稳定。
我们知道,在这时朝廷的大权已经收归皇帝,也就是说,所有大事归皇帝一人决定,如此政局便
可稳定,不会出现动乱。
但是我们看第二条,黄宗羲在反思的时候,提出了不同的意见。
看最后一句话,意思就是如果皇帝的儿子不是贤明的君主,那么在没有丞相的辅助以后,将很容易出现决策失误,即“不贤”的情况。
这对于国家治理来说不可不说是个祸患。
看到第三条最后一句,由于丞相废除后,宦官开始逐渐地掌握当年丞相的权力,慢慢演变为实际的丞相。
虽说在实际上明代太监并不能如同以往的丞相一般,但是其乱政的祸害,却也是显而易见的。
皇帝与丞相的千年博弈终于落下帷幕,但是,摆在朱元璋面前的,则是另一个问题——事务繁多。
我们看看这个统计数据便可明显知道朱元璋事务之繁重。
以前有丞相辅助,但这时已经没有丞相,一切都要亲力亲为,那么朱元璋又该怎么办呢?
欲知后事如何,请看下回——内阁的出现。
,
我的讲课完毕,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