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八年级政治下册第四单元第二节维护做人的尊严教案湘教版【三维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感受到我们每个人都有人格尊严。
在现代社会,法律赋予我们每个公民人格尊严权。
人格尊严权是人格权中的核心权利,人格尊严不可辱。
能在自己的尊严受到侵害时,懂得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2.能力目标:让学生理解人格尊严包括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姓名权和隐私权等。
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就从维护这些权利着手。
3.知识目标:帮助学生懂得人格尊严也是公民人身权利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受到法律的严格保护。
【重点难点】1.重点:理解人格尊严也是公民人身权利的重要组成部分及它所包含的内容。
2.难点:学会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
【教学方法】情景启示、案例教学。
【学情分析】1.针对的问题:随着法律知识的普及,学生对于人格尊严的法律知识相对而言越来越重视,八年级的学生在感受了当命宝贵的同时,由于社会阅历较浅,对于学习和日常生活中有些触犯法律的轻微的侵权行为的认识还是比较模糊的,而且现实中对于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的侵犯也是时有发生。
2.学生的需要:由于法律知识的缺乏和社会经验的不足,学生或许还没有意识到,或者意识到了,但不知道用什么方法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这势必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所以学生需要对法律的进一步了解,在自己的尊严受到侵害时,懂得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教学过程】I.导入新课●小品表演由四位同学扮演四个角色:小明、小明的老师、小明的爸爸、律师。
大致内容如下:中学生小明期中考试两门功课不及格,班主任老师在班会课上批评小明不努力,简直比猪还笨。
小明在座位上小声申辩,老师又以不服从管教为名罚他面壁而站。
对这件事众说纷纭。
小明爸爸:12岁多的娃儿有啥子人格嘛!是我让老师管严点,随便打,出了事由我负责。
小明老师:严师出高徒,这是不辜负家长所托的表现,对学生负责。
律师:侮辱、体罚的行为,侵害了小明的人格尊严权。
师提问:你的看法是什么呢?如果你是小明会有什么感受?学生讨论。
师归纳:我们每个人都有人格和尊严。
人与动物的区别之一在于人有思想、有自尊,有受人尊重的需求。
现代社会,法律上赋予每个公民人格尊严权。
无论是年长还是年幼,聪明还是愚钝,富有还是贫穷,也无论其是高官还是平民,是自由人还是在押犯,都享有作为“人”的最起码的社会地位和受到他人与社会最起码尊重的权利,这种权利就是人格尊严权!导入新课。
Ⅱ.新课学习板书:第二节维护做人的尊严一、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读读议议安排学生阅读教材第23页内容,并回答什么是人格尊严。
师:人格尊严指公民的名誉和公民作为一个人应当受到他人最起码尊重的权利。
板书:1.人格尊严的含义●交流讨论师:谈谈你对人格尊严的了解。
学生讨论回答。
生:人格尊严就是维护自己的人格不受侮辱。
生:人格尊严是指自己的隐私不被他人泄密等。
师:那么人格尊严具体包括哪些内容呢?●活动开展安排学生阅读教材或查阅资料,通过师生合作,归纳整理,以表格的形式呈现,便于学生对人格尊严的理解。
要求:学生可以自己个人完成,也可以进行小组合作,共同完成。
在完成后,在班级里进行展示和交流。
学生填写和交流。
板书:2.人格尊严的内容板书:(1)公民享有肖像权(2)公民享有名誉权(3)公民享有荣誉权(4)公民享有姓名权(5)公民享有隐私权公民的人格尊严包括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姓名权、隐私权等。
我国法律保护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
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就从维护这些权利着手。
●温馨提示师:一个人拥有良好的名誉益处多多!举例:在北京,银行对用公积金贷款买房的人实行信用审查制度,信用等级达“AAA”的,最高贷款比信用一般者高30%。
上海市民可以_,在没有任何担保的情况下,仅凭自己良好的信用向银行借钱。
中国银行上海分行推出对个人的小额信用贷款业务,资信良好者最高可贷10万元。
名誉代表着他人和社会对自己的评价,代表着公民个人的人格尊严。
有良好名誉者不仅可获得社会的更多尊重,还可获得经济利益。
法律禁止用污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的名誉。
学生活动:说说你自己获得的名誉或荣誉情况。
学生回答。
●集思广义师展示案例:15岁的小红,喜爱芭蕾舞,让爸爸给自己拍了张跳舞的照片,某刊编辑找到小红,要求将该照片刊登于杂志封面上,小红征得爸爸同意后答应了编辑的要求,编辑将使用照片的报酬交给了小红。
师提问:小红的行为在维护自己的什么权利?生:肖像权。
师:警方发布通缉令,使用犯罪嫌疑人的照片,构成侵权吗?生:没有。
这符合法律的规定。
师:试举出恶意丑化和擅自使用他人肖像的行为,并分析其危害。
学生回答。
师引导:当肖像权受到侵害时,我们要拿起法律武器,追究侵权人的责任,必要时可提起诉讼以讨回公道。
●法典摘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第二十二条: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尚不够刑事处罚的,处15日以下拘留、200元以下罚款或者警告。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一百二十条:公民的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受到侵的,有权要求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并可以要求赔偿损失。
●请你加盟当你遇到下表中所列情景时,你应采取什么正确的处理方法,并简单说明你这样做的法律依据。
教师将下面的资料展示给学生,学生根据要求,查阅资料,可以选择自己个人独立完学生活动。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哪些主要内容?生:了解了什么是人格尊严以及人格尊严的主要内容。
贩:当我们的人格尊严受到侵犯时,我们应该怎么办?生:要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
【板书设计】第二节维护做人的尊严一、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1.人格尊严的含义(1)公民享有肖像权(2)公民享有名誉权2.人格尊严的内容 (3)公民享有荣誉权(4)公民享有姓名权(5)公民享有隐私权【创新作业】1.下列选项中属于侵犯他人名誉权的是( )。
①公然谩骂他人,大庭广众讽刺、嘲笑、挖苦他人②往他人身上泼脏物、吐口水③无中生有、捏造事实中伤他人④喊他人小名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答案:A2.下列属于侵犯公民姓名权的有( )。
①假冒他人姓名签订合同②盗用别人的姓名诬告领导③假冒别的同学到学校小卖部赊购东西④强迫他人使用有辱人格的姓名⑤盗用他人姓名参加中考A.①② B.②③⑤ C.①②③⑤ D.①②③④⑤答案:D3.苟某父亲早逝,自己从小被继父杨某抚养成人。
由于心存感激,他在妈妈的支持下决定改姓“杨”,却遭到爷爷的坚决反对。
爷爷认为自己的亲孙子怎么也不能改为他姓,同时,苟某也觉得姓苟不好听,想该姓杨,爷爷的反对让他十分为难。
(1)苟某可以改姓吗?为什么?(2)你知道要怎样才能更改姓名吗?答案:(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九十九条的规定:公民享有姓名权,有权决定、使用和依照规定改变自己的姓名,禁止他人干涉、盗用、假冒。
因此,苟某可以改姓。
(2)到户口所在地的公安机关进行办理。
【教学素材】1.姓名权的法律保护内容(1)自我命名权,即公民有决定自己姓名的权利,任何人都无权干涉。
如夫妻双方都可以各自保护自己的姓名,不因结婚而加以改变;子女可以随父姓,也可以随母姓,即使父母一旦离婚,有识别能力的子女也有权选择自己的姓氏。
(2)姓名使用权,即公民对自己姓名有进行使用的权利,姓名使用权具有专有性,任何人不得阻止、盗用或冒用。
(3)改名权,即公民有依照规定改变自己姓名的权利。
公民在选定了一个姓名之后.就不得随意地、无限制地变更自己的姓名,以免造成社会上的混乱,如需变更,须按规定进行,即:“未满18周岁的公民要由本人或父母、收养人向户口登记机关申请变更登记。
18周岁以上的公民要由本人向户口登记机关申请变更登记。
”(摘选自《中国日照》) 2.死者的名誉权是否随其生命终结而丧失法律保护死者的名誉,是指社会对其生前思想品德、信誉、才干等方面的公正、客观评价,这一评价是死者特定享有的名誉权利,该权利虽不能像财产权一样具有继承性,但该权利中所包含的社会利益却不能也不应当随权利主体的死亡而丧失。
法律保护公民与法人合法权益的实质,并不仅仅为了保护其纯个体利益,而在于保护其所依法享有的社会利益与个体利益的结合。
虽然按照名誉权的特点分析,名誉权并不具有继承性,不能像财产权一样为继承人所继承,但这仅指公民死亡后其名誉权所包含的个体利益,而该名誉权中所包含的社会利益,却不能也不应当随权利主体的死亡而失去意义,法律仍有加以保护的必要,因为这种保护不仅仅为了保护死者名誉,更在于维护社会正义。
正因为如此,当死者名誉权确已遭受不法侵害时,任何人(包括死者亲属、生前好友、工作单位等≥均有权制止并请求法院追究侵权行为人的民事责任。
3.公民应如何维护自己的姓名权姓名权是公民的合法人身权,侵犯姓名权的情况主要是:(1)干涉:即干涉公民决定和使用自己的姓名,如丈夫强迫妻子随夫姓,父母强迫子女随自己的姓,不准养子女姓生父母的姓等。
(2)盗用:即不经本人同意而使用其姓名,例如盗用知名学者的名义发表作品、办班收费等。
(3)假冒:即冒名顶替进行民事经济活动。
例如冒用中央电视台某记者的身份进行活动,他掩饰自己的真实身份即为假冒。
公民为维护自己的姓名权,应注意以下几点:(1)公民首先应明确自己姓名权所包含的权利内容,才能有针对性地提出自己的主张。
(2)公民的姓名权受到侵害,公民可依法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侵权人停止侵害,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甚至可以要求赔偿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