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150分钟分值:160分)【重要提醒:所有试题,请一律不要在试卷上作答。
选择题答案,请对应试卷上的题号填涂在答题卡上。
主观题答案,请做在答题纸上指定的答题区域。
作文,请写在作文纸上。
】一、语言基础知识(6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A.摭.(zhí)拾不啻.(dì)骸.(hái)骨不屈不挠.(náo)B.灰烬.(jìn)静谧.(mì)犄.(qí)角铩.(shā)羽而归C.干瘪.(biě)奇诡.(guǐ)给(jǐ)予妄自菲.(fěi)薄D.甄.(zhēn)别贫瘠.(jí) 沉湎.(miǎn)安土重.(chïng)迁2.下列各项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3分) ( )A.只有少数中的少数,个别中的个别,在亿万分之一的机会里冒险成功,春风得意,衣锦..还乡..。
B.世界文学的辉煌殿堂对每一位有志者都敞开着,谁也不必对它收藏之丰富望洋兴叹....,因为问题不在于数量。
C.最初几天的约会和采访热潮已经过去,任何外来者都会突然陷入难耐的冷清,恐怕连流亡的总统或国王也概莫能外....。
D.考前每个考生都应该充分做好复习准备,否则上了考场万一有个三长两短....,就会影响正常水平的发挥。
二、文言知识积累与阅读(27分)(一)3.下列选项中,全部含有通假字的一组是(3分)()①金就砺则利②虽有槁暴③传道受业解惑也④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⑤知明而行无过⑥或师焉,或不焉⑦吾从而师之⑧君子生非异也A.①③⑥⑧B.④⑤⑥⑦C.②④⑤⑥D.③⑤⑥⑧4.与“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句式相同的一项是(3分)()A.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B.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C.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D.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9分)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选自《劝学)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也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选自《师说》)5.对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固:本来B.古之学者..必有师学者:有学问的人C.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须臾:片刻D.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闻:懂得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B.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道之.不传也久矣C.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D.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7.对《师说》中这两段文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一段提出无论贵贱长幼,有道者皆可为师的择师标准,打破了门第观念,很有积极意义。
B.作者认为那些童子之师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老师,只是“小学”而已。
C.第二段作者接连用了三组对比,层层深入,从不同侧面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D.作者对于士大夫看不起“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反而还比不上他们,经予了强烈的责备和讽刺。
(三)8.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2分)(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3)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三、诗歌鉴赏(11分)9.下面对《沁园春·长沙》这首词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这两句是诗人从上阕的独自旧地重游,很自然地联想到过去的战友,引起对往昔生活的回忆。
B.“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道。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这七句写出了同学们少年得志,目空一切,蔑视权贵的精神风貌。
C.“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这三句实际上是对“谁主沉浮”的巧妙回答,要像当年中流击水那样,勇敢地投身于革命风浪中,急流勇进,担负起国家命运前途的大任。
D.回忆青年时代的战斗岁月,表现了诗人和战友们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无所谓惧的斗争精神。
上下阕各以问句作结,前后呼应,发人深省。
10.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溪桥晚兴郑协①寂寞亭基野渡边,春流平岸草芊芊②。
一川晚照人闲立,满袖杨花听杜鹃。
【注】①郑协:南宋末遗民。
②芊芊:草木茂盛。
(1)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写景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4分)(2)有人说诗中的“闲”字表现了诗人闲适恬淡的心境,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4分)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万类霜天竞自由。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2。
(荀子《劝学》)(3(韩愈《师说》)(4)子曰:”(《孔子语录》)(5(诸葛亮《出师表》)(6)(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五、课内现代文阅读(18分)12.填入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3分)( )①对于“教养”也即精神与心灵的完善的追求,并非朝向某些狭隘目标的艰难跋涉,而是我们的自我意识的和扩展。
②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研读世界文学,就是地熟悉掌握各国的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以及他们在作品中留给我们的思想、经验、象征、幻象和理想的巨大财富。
③对于我们来说,问题不在于尽可能地多读和多知道,而在于自由地选择我们个人闲暇时能完全沉弱其中的杰作,人类所思、所求的广阔与丰盈。
A.增强逐渐领略B.增强逐步领悟C.加强逐渐领悟D.加强逐步领略13.对《想北平》第1~3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段强调北平地方大、事情多,而自己知道的太少,是为了表明自己其实并没有与北京融为一体,对北京并不是特别了解。
B.作者运用对比手法将自己对自己母亲的爱和自己对北平的爱做比较,突出自己对北平的情感。
第3段中“真愿成为诗人”,一个“真”字同样道出了作者对北平爱得诚挚。
C.作者反复说自己“爱北平”“要说而说不出”,是指“言语是不够表现我的心情的”,因为北平是老舍刻骨铭心爱着的城市。
爱得太深,所以说不出来了。
D.“我不能爱上海与天津,因为我心中有个北平。
”是在说“我”的内心已经整个儿属于北平,已经没有空间可以容纳其他地方。
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14~16题。
(12分)《想北平》(节选)伦敦、巴黎、罗马与堪司坦丁堡,曾被称为欧洲的四大“历史的都城”。
我知道一些伦敦的情形,巴黎与罗马只是到过而已,堪司坦丁堡根本没有去过。
就伦敦、巴黎、罗马来说,巴黎更近似北平,不过,假使让我“家住巴黎”,我一定会和没有家一样的感到寂苦。
巴黎,据我看,还太热闹。
自然,那里也有空旷静寂的地方,可是又未免太旷;不像北平那样既复杂而又有个边际,使我能摸着——那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面向着积水滩,背后是城墙,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蜓,我可以快乐的坐一天,心中完全安适,无所求也无可怕,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
是的,北平也有热闹的地方,但是它和太极拳相似,动中有静。
巴黎有许多地方使人疲乏,所以咖啡与酒是必要的,以便刺激;在北平,有温和的香片茶就够了。
14.作者为什么说“巴黎更近似北平”,但是“假使让我‘家住巴黎’,我一定会和没有家一样的感到寂苦”?15.说说你对“使我能摸着——那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这句话的理解。
答:▲▲16.“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中的“摇篮”具体指什么?所指内容在特征方面与“摇篮”有何相似之处?答:▲▲六、课外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完成17~20题。
(20分)日历冯骥才每年元月元日,我都把一本新日历挂在墙上。
随手一翻,光溜溜的纸页花花绿绿滑过手心,散着油墨的芬芳。
这一刹那我心头十分快活。
我居然有这么大把大把的日子!我可以做多少事情!前边的日子就像一个个空间,生机勃勃,宽阔无边,迎面而来。
我发现时间也是一种空间。
历史不是一个空间吗?人的一生不是一个漫长又巨大的空间吗?一个个“明天”,不就像是一间间空屋子吗?那就要看你把什么东西搬进来。
可是,时间的空间是无形的,触摸不到的。
凡是使用过的日子,立即就会消失,抓也抓不住,而且了无痕迹。
也许正是这样,我们便会感受到岁月的匆匆与虚无。
我不能天天都从容地扯下一页。
特别是忙碌起来,或者从什么地方开会、考察、访问归来,看见几页或十几页过往的日子挂在那里,暗淡、沉寂和没用;被时间掀过的日历好似废纸。
可是当我把这一叠用过的日子扯下来,往往不忍丢掉,而把它们塞在书架的缝隙或夹在画册中间。
就像从地上拾起的落叶。
它们是我生命的落叶!别忘了,我们的每一天都曾经生活在这一页一页的日历上。
记得1976年唐山大地震那天,我住的亭子间被彻底摇散,震毁。
我一家三口像老鼠那样找一个洞爬了出来。
当我的双腿血淋淋地站在洞外,那感觉真像从死神的指缝里侥幸地逃脱出来。
转过两天,我向朋友借了一架相机,爬上我那座狼咬狗啃废墟般的破楼,钻进我的房间——实际上已经没有屋顶。
我将自己命运所遭遇的惨状拍摄下来。
我要记下这一切。
我清楚地知道这是我个人独有的经历。
这时,突然发现一堵残墙上居然还挂着日历——那蒙满灰土的日历的日子正是地震那天:1976年7月28日,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