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江苏省如皋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学质量抽测(一)+Word版含答案

江苏省如皋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学质量抽测(一)+Word版含答案

2018~2019学年度高一年级第一学期教学质量抽测(一)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1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当今世界,文明冲突、宗教冲突的危险正在加剧,各国不同文化背景的学者都在寻求人类文明免于毁灭之道。

1993年,美国芝加哥世界宗教大会通过了《世界伦理宣言》;1997年,联合国科教组织成立了“普遍伦理计划”,孔汉思继而起草了《人的责任之世界宣言》。

在这些跨文化的对话中,我们认为儒家思想对化解宗教间的冲突、促进世界和谐会有一定帮助。

首先,儒家的“恕道”是人类文明和谐相处的“金律”。

恕道就是仁道或者是仁的实现之道,它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价值。

《世界伦理宣言》指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应该是通用于生活的所有领域——家庭与社区、种族、国家与宗教的不可取消的、无条件的规范”又被称“金律”。

“金律”就是孔子的恕道。

文明冲突、宗教冲突的根本原因是强势文明或宗教借助国家强权不顾他国人民的意愿,强行推销自己的价值观、宗教信仰、生活方式等等,即“己所欲,施于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正是对治此种症结的良药。

其次,“和而不同”是实现人类不同文明和谐共存的良方。

和同之辨是中国哲学的古老辩题,孔子明确提出“和而不同”并赋予和同之辨以价值意义和人文精神。

“和而不同”告诉我们,世界上不同事物的并存是必然的,合理的,世界因不同事物的存在而充满生机和活力,如果世界上只有一种事物了,这种事物也不能存在了,世界也就枯寂了,对世界和平的最大挑战不是因为文明与宗教的多样性,而是文明或宗教背后强烈的“求同”而不“存异”的独断主义或排他主义的价值观。

这种价值观在“己所愿,可施于人”这种根深蒂固的理念的支配下必然导致政治的单边主义乃至强权政治,走向文化帝国主义或曰文化殖民主义。

站在和而不同的角度审视,文化普遍主义不仅是危险的,而且是不道德的。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如果世界完全附和了某一种文明,就是陷全人类于不义。

任何一种经人类伟大的心灵创造的、并经过长期历史演进证明能与时俱进的文明或文化,都具有内在、不可代替的价值。

这些文化或文明以其独特的方式表现着人类某一特定区域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思维方式,体现着人类的尊严、良知和价值。

对伟大文化的持守,既是人类文化发展之必然,也是人类道德所应然。

当然,和而不同决不意味着文化部落主义,更不等同于固步自封,相反,和而不同是一开放、生生不息的文化观念。

这一观念是人类不同文明、不同宗教实现和平共存之良方。

最后,“共育并行”是人类不同文明的最高理境。

推己及人的“恕道”,“和而不同”的处世之法是人类文明多样存在之保障,而人类多样文明的共育并存,充量发展,才应是人类不同文明实体的共同追求。

这就是儒家的“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摘编自《文明冲突与化解之道》,有删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儒家的恕道是人类文明和谐相处的“金律”,它适用于人类生活的所有领域。

B.“和而不同”是实现人类不同文明和谐共存的良方,在于它的求同存异。

C.“和而不同”也是一种开放的文化观念,主张和而不同,绝不意味着固步自封。

D.“共育并行”是人类不同文明的最高理境,是人类多样文明存在的保障。

日前,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于文明表示,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讨论了《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这是首次在国家层面编制中医药发展规划,标志着中医药发展已列入国家发展战略。

毋庸讳言,多年以来中医药发展面临着诸多困境和尴尬。

首先,中医药是个有机的整体,中药质量是中医疗效的重要保障。

药材不地道、药力达不到,中医疗效必然受影响。

其次,中医药管理“令出多门”。

现行的中医药管理体制中,各部门之间各自为政,管理监督难以到位。

眼下,中医药终于迎来了最好的发展契机,不仅有自下而上的举国期待,期待中医药能够一扫颓势,解民众看病之难,更有自上而下的国家扶持。

有战略规划,有法律护航,可以说,中医药正走在正确的发展道路上。

(摘编自《人口导报》2016年2月29日)材料二:近百年来,中医的发展出现了危机。

从历史环境中看,伴随着新文化运动,中国的传统文化遭到了猛烈的抨击,作为传统文化一部分的中医药学也不可避免地遭到前所未有的批判。

从现实的情况看,离开了中国传统人文文化教育和传播,中医药执业人员单纯学习中医诊断、方剂、药性,终究难成为一代中医名家(即使一时出名,也后劲不足)。

中药难以保持和发展地道药材与传统炮制方法,与中医药相关的产品、包括中医药文化产品也难以形成良好持久的市场氛围。

离开文、史、哲等文化的滋养,中医理论也难以得到健康持续发展。

现代中医院校完全按照西方科学模式进行构建,用所谓的现代科技来研究中医药。

中医院校一版又一版的教材也变得越来越“现代化”,语言表达也越来越“标准化”“客观化”,而与传统文化密切相关的很多课程,也越来越被边缘化。

(摘编自《中国医药报》总第3187期)材料三:虽然近年来中医在海外的传播以及地位的提升,都有了较为明显的改观。

但现实状况远比数据呈现的要复杂、微妙得多。

与隋唐、两宋时期中医作为整体对外传播不一样,如今中医作为医疗手段在海外的存在,扛起大梁的仅仅是针灸。

在很多西方人眼里,针灸几乎是中医的代名词。

以现代西医的科学标准来衡量,中医理论属于“前科学”体系,这也是中医相对于西医弱势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国际上,中医通行的表述是“传统中国医学”,这似乎无形中给中医贴上了与现代科学“对立”的标签。

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中国中医学家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而获得诺贝尔奖,被视为主流医学对中医的认可也显得不那么有底气。

因为她所使用的化学合成手段完全是现代科学,与中医理论毫无关系。

某种程度上说,中医理论作为“文化他者”的身份并没有改变。

(摘编自《走向海外,孤独的“文化他者”》)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药质量是影响中医疗效的重要因素。

药材不地道,疗效势必不理想。

B.中医的危机从根本上说是中医药高等院校没有承担起弘扬传统文化的责任。

C.“传统中国医学”是国际对中医的通行表述,这仿佛就把中医放到与现代科学对立的位置。

D.近年来中医在海外的影响力逐渐加强,但弱势和次要的地位并未改变,现实情况并不乐观。

8.下列对材料的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推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医药学、中医理论在发展过程中,离不开文、史、哲等文化的滋养,它们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

B.中医是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的一部分,在历史上也曾有过比较强的影响力,所以为了重振传统文化,我国第一次把中医药纳入了国家战略发展的范围。

C.在现代西医科学标准之下,中医药学属于“前科学”体系,故而“传统中国医学”这一表述,包含着中医背离现代科学的偏见。

D.因为所使用的合成手段与中医理论毫无关系,屠呦呦虽因发现青蒿素而获得诺贝尔奖,却并不能完全体现主流医学对中医的认可,中医理论作为“文化他者”的身份必然会一直持续下去。

9.阻碍中医药发展的因素有哪些?(3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8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6小题,23分)王衍字夷甫,神情明秀,风姿详雅。

总角..尝造.山涛,涛嗟叹良久,既去,目而送之曰:“何物老妪,生宁馨儿!然误天下苍生者,未必非此人也。

”衍年十四,时在京师,造仆射A.总角尝造.山涛造:拜访,到……去B.衍自说少不豫.事豫:参与C.向若不祖.尚浮虚祖:祖先D.戮力以匡.天下匡:正,纠正11.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分)A.目而送之.曰句读之.不知B.而.衍幼年无屈下之色吾尝跂而.望矣C.谓其.党孔苌曰其.为惑也,终不解矣D.戮力以.匡天下作《师说》以.贻之。

1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俄而/举军为石勒所破/勒呼王公与之相见问/衍以晋故衍/为陈祸败之由/云计不在己勒甚悦之/与语移日B.俄而举军为石勒所破/勒呼王公与之相见/问衍以晋故衍/为陈祸败之由/云计不在己勒/甚悦之/与语移日C.俄而/举军为石勒所破/勒呼王公与之相见问/衍以晋故/衍为陈祸败之由/云计不在己勒/甚悦之/与语移日D.俄而举军为石勒所破/勒呼王公与之相见/问衍以晋故/衍为陈祸败之由/云计不在己/勒甚悦之/与语移日13.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总角,指古代未成年的人扎在头顶两旁的发髻,此处借指童年时期。

同样“黄发垂髫”中的“黄发”是指小孩刚出生时的头发,所以“黄发”也有指童年的意思。

B.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的死为“薨”,称皇帝的死为“崩”。

C.尊号,指古代尊崇皇帝、皇后的称号,此处“劝勒称尊号”指劝石勒即帝位。

D.三公,国君手下负责军政事务的最高长官。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王衍神貌情态清明秀美,风度姿态庄重优雅,山涛见了他之后说“何物老妪,生宁馨儿”,还说他可能“误天下苍生”。

B.王衍盛才美貌,明悟若神,却很自负,常自比子贡。

他善发玄言,终日清谈《老》《庄》,常常口中雌黄,朝野之人对此不以为然。

C.西晋大臣杨骏想把女儿嫁给王衍,王衍以和他结亲为耻,于是假装疯癫使自己躲过了这桩他不愿意的婚事。

D.东海王司马越死后,众人推举王衍为元帅;但他在国难当头的时候,不能承担重任并找种种借口推脱,后来被石勒杀害。

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1)祜名德贵重,而衍幼年无屈下之色,众咸异之。

(3分)(2)累居显职,后进之士,莫不景慕放效。

(3分)(3)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韩愈《师说》)(2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7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6~17题。

晚秋夜坐王绩园亭物候奇,舒啸乐无为。

芰荷高出岸,杨柳下欹池。

蝉噪黏远举,鱼惊钩暂移。

萧萧怀抱足,何藉世人知。

16.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是总写,引出后面对园亭的景物的描写,一个“奇”字写出了园亭中物候的特点。

B.颔联重在写景,对池中的荷花和池边的杨柳进行了描写,表现了园亭中的生机勃勃。

C.诗歌为作者晚坐园中、观赏着园中景致有感而作,前三联写景,最后一联议论抒情。

D.诗歌标题点明写作时间是晚秋,但园中物候却非晚秋,这是让作者感到“奇”的地方。

17.诗歌尾联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1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8分)(1)子曰:“▲ ,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论语》)(2)子曰:“▲ ,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8)塞上长城空自许,▲ 。

(陆游《书愤》)三、语言文字运用(21分)19.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滕王阁盛会上,面对众多前辈,王勃挥笔疾书,转瞬间,“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诗句立现笔端,如朝阳喷薄而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