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秋水
四、文本主旨——道家生存哲学
小大之辨与人自身的局限性 人类认知和价值判断的洞见 超迈的人生境界
五、思考与讨论
《秋水》所阐发的哲理,在学习、生 活中,给我们以怎样的启示?
五、思考与讨论
结合《论语》、《庄子》的具体篇目 谈谈孔(儒)庄(道)对中国文学(文化) 之影响
庄子和孔子,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性格,影
2010年获选《南方人物周刊》中国魅力50人----释古之魅
《先秦诗文史》所论范围从广义来说,也是这片
人类文明初开、万事万物尚还活泼可喜、车未同 轨书未同文的非大一统天地,与两部《诗经》著 述一样,都是“《诗》意”地展示了这一时期的 人文气象——扬之水论罢《诗经》又来写《先秦 诗文史》,并非偶然,乃是一脉相承的,它们都 属于先秦社会、文学的研究课题,共同组成她有 意识地构筑的一个带个人化色彩的精神世界;她 近年选择这个研究课题、构筑这个精神世界,是 一种情结,更是一番心意:体现着对文明源头的 眷恋、爱惜,并由此关注到我们曾经有过而终于 消逝了的美好。
第二层问答 破除小大之辨绝对化的新成见。 “得而不喜,失而不忧”、“生而不悦,死而不祸”,超
脱旷达的人生哲学。
寓意: 三个类比, 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 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 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拘于虚说明 人的认识受到了空间 的限制 笃于时说明 人的认识受到了时间 的限制 束于教说明 人的认识受到了见闻 的限制
响于后世的文学,也是如此。可以说,孔
子是把人放在一个历史的社会的秩序里,
庄子则把人放在宇宙的生命的秩序里。孔
子系心于日用伦常中的人生,庄子关怀着
天地大化中的人生。孔子是为人之道,庄
子乃为生之道。孔子奠定了根基,所以是
深厚。庄子拓展了视野,所以特别有着精
神世界的广大。“天地并与,神明往与”,
即与天地同体也,与造化同运也。发之为
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 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 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 格。
课文节选自《庄子·外篇》。 《秋水》是《庄子·外篇》中最 重要的一篇,它以河伯和海神对 话的形式展开,阐发了一些深刻 的道理。
《庄子》共三十三篇,包括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 十一。
该书内篇为庄子独创,外篇为庄子后学所作。 名篇《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
“泾流之大”“不辩牛马”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望洋兴叹 贻笑大方
北海若曰:“井鼃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 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 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 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 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 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 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
三、艺术特点
1、哲理与形象的结合 整体性寓言形式
寓理于意境描绘 2、运用比喻说理 3、宏肆有力的语言气势
“井蛙”、“夏虫”、“曲士”三句是排比, “四海”、“中国”、“万物”三句是排比, “五帝”、“三王”、“仁人”、“任士”四句 也是排比。北海若的话几乎都是由排比句组成的。 排比句的作用,就在于通过一连串同构句式的大 肆铺陈,造成行文的一种滔滔莽莽、宏肆张扬、 铿锵有力的气势。“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 多?”“不似碧空之在于大泽乎?”“不似梯米之 在于大仓乎?”“不似毫末之在于马体乎?”“此 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这都是反诘 句。本文的反诘句,不仅加强了肯定无疑的语气, 而且与排比句统为一体,双重累加性地强化了语 言的气势和说理的力度。
Hale Waihona Puke 文,在孔子,是触处皆实理;在庄子,便
触处皆幻相。
参见:扬之水《先秦诗文
史》
扬之水,1954年生,原名赵丽雅,浙江诸暨人。醉心文史,博学
多识。扬之水系其笔名,出自《诗经·国风·郑风》:“扬之水,不流 束楚。终鲜兄弟,维予与女。”1970年初中毕业,于北京房山县山区 插队。回城后在北京市王府井果品店上班,开过卡车,卖过西瓜。 1979年,调往民间文艺研究会负责图书馆工作,博览群书,自学成才。 80年代曾考入光明日报出版社。1986年至1996年间担任《读书》编 辑,与金克木、张中行等著名学者相往还,被称为“《读书》四大金 钗”之一。1996年起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工作,开始深入 研究文物考古,用考古学的成果来研究文学作品,对中国古代诗歌中 的名物或物象有精彩的阐释,主要致力于先秦文学与古代名物研究。 著有《脂麻通鉴》、《终朝采蓝》、《诗经名物新证》、《诗经别 裁》、《先秦诗文史》、《古诗文名物新证》等书,并发表多篇论文, 讲过的《诗经》选读获得好评。考据精确,言辞优美,造诣深厚,被 称为“京城三大才女”之一。
以上为第一层问答 万事万物皆有局限。 对人类的妄自尊大给予嘲讽。
河伯曰:“然则吾大天地而小豪末,可乎?” 北海若曰:“否。夫物,量无穷,时无止,分无常,终 始无故。是故大知观于远近,故小而不寡,大而不多,知 量无穷;证曏今故,故遥而不闷,掇而不跂,知时无止; 察乎盈虚,故得而不喜,失而不忧,知分之无常也;明乎 坦途,故生而不悦,死而不祸,知终始之不可故也。计人 之所知,不若其所不知;其生之时,不若未生之时。以其 至小,求穷其至大之域,是故迷乱而不能自得也。由此观 之,又何以知豪末之足以定至细之倪!又何以知天地之足 以定至大之域!”
大海在天地间 → 小石小木在大山
四海在天地间 → 礨穴在大泽
中国在海内
→ 稊米在大仓
人 比 万物 → 豪(毫)末在马体
作者运用援譬设喻的方式,连类而及,层见迭出,说明了:
世间万物的大小都是相对的。宇宙无穷,认识无尽。
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
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 此矣。
先说河,再说海,再说天地万物,
关于道 庄子哲学 庄周梦蝶 自由之龟 大鹏高飞九万里 无用之用,方是大用
历史地位 庄子语录
二、课文
寓言:
寓言是采用虚构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 化来寄寓某种事理的一种文学样式。它以寓意为 本体把抽象的道理寄寓在生动形象的故事之中。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 之间,不辨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 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 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 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 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 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 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第二部分写北海若以自然之广大、宇宙之无穷开导河 伯。又可分为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说明人的认识要受到 客观条件的限制;第二个层次是说与天地、阴阳相比,大 海也微不足道,所以自己不敢自满;第三个层次阐发世间 万物的大小都是相对而言的道理;第四个层次是对伯夷、 仲尼的“自多”进行嘲笑。
《秋水》一篇的意理结构十分严谨。与文章所阐析的 认识的无止境问题相适应,作者采用了由个别到一般、由 具体到抽象的层层推进、生发无穷的论说方法。
庄子认为,人的认识要受到三方面的限制: “拘于虚”、“笃于时”、“束于教”通过上述三
个方面来分析河伯“自以为大”的原因,阐述了: 人的认识受到了客观条件的限制 的道理。
而庄子想借此寓言说明的哲理还不止于此。
尔将可与语大理矣。
认识到自己的局限性,跳出自己的小圈子,就 可以从更大的范畴里来阐述深刻的哲理了。
秋水
庄子
学习要点
一、庄子 二、课文 三、艺术特点——浪漫主义散文之源头 四、文本主旨——道家生存哲学 五、思考与讨论
一、庄子
庄子名周,是战国时宋国蒙人。 他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是 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与老 子并称“老庄”。
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 应自然。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鼃:同“蛙”。虚:同“墟”,指处所。
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 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 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 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 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 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马体乎?五帝之所连, 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 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 多于水乎?”
这是由小到大、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
先说海比河大,再说天地比海大,由此得 出宇宙无穷、认识无止境的结论,这是阐析事
理 由 个别 到 一般 ;由具体到抽象
的方法。
全文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写河伯望洋兴叹,自识其丑。又可分为两个 层次:第一个层次展现河水满涨的景象,突出河伯沾沾自 喜;第二个层次展现北海的浩瀚景象,突出河伯感悟到见 笑于大方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