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触网工程施工工艺标准编制:审核:批准:XX公司工程管理部一施工准备一、零件:1、在进行上部安装前,应对所用零部件、绝缘子、线材等进行检查核实,规格型号符合设计要求方可使用。
2、承导线终端锚固线夹、分段、分相绝缘组件检查合格后,应按到货先后顺序对其编号并做好登记,然后用油漆在线夹本体上(编号由物资部门实施)编号。
施工时填写关键受力件安装记录表,对每个线夹安装车站、区间的具体位置、操作人员等均应做好记录,以备复查。
二、线材1、所有线材进库前,应用千分尺或游标卡尺进行线径检查,其参数必须符合产品说明书,并应附有产品合格证。
2、批量整盘进库的镀铝锌钢绞线、镀锌钢绞线、铝绞线、铜合金线,不得有松散、断股、锈蚀等现象。
3、接触线不得有硬弯、裂痕、扭曲等现象。
4、线材使用前,依据现场定测锚段长度进行检查,确认线盘上标注的编号及有关技术数据与应用锚段技术要求相同。
5、楔型线夹、接头线夹、终端锚固线夹,所需楔子规格与电连接线夹、设备线夹的槽径及所安装线索截面相符,接头线夹、终端锚固线夹应进行解体检查,有质量问题的不得使用。
三、电气设备1、绝缘子、隔离开关、避雷器、分相绝缘器、分段绝缘器等安装前必须按相关规定做电气试验。
2、瓷质绝缘子瓷釉有剥落,辐射性裂纹,棒式绝缘子弯曲度超过1%者不得使用。
3、隔离开关瓷釉不光洁,钢件有锈蚀,机械动作不协调者不得使用。
4、避雷器表面不光洁,本体有损伤,轻摇内部有响声者不得使用。
5、各类型的电连接线夹、并沟线夹、设备线夹、吊弦线夹、定位线夹等,在安装时均应在线夹与导线及开关端子的接触面之间涂敷电接触导电膏。
四、组织1、腕臂、吊弦等测量前,应积极联系线路部门,以确保轨面红线及曲线超高值的准确性。
2、腕臂、吊弦等的测量、计算、预配、调整工作应选择责任心强、业务水平过硬的人员负责。
3、腕臂、吊弦等的计算均应采用接触网计算软件进行,进行工厂化集中预制,预配完毕应进行复核,确保预配正确,以减少返工量和调整量。
4、对所有零部件,均应按照供货商提供的产品安装使用说明书进行安装。
对预配件、零部件中所有紧固件有力矩要求时必须按力矩要求使用力矩扳手紧固,用于配合紧固的扳手应为专用扳手。
接触网螺栓紧固力矩一览表5、接触悬挂为简单链型悬挂,承力索在接触线的上方,接触线悬挂高度:导线高度一般为6350mm,结构高度一般为1400mm,跨线站房内导线高度为6250mm,结构高度为750mm。
二下部工程一、施工测量1、熟悉施工平面图及相关设计文件;2、确认设计图标定的起测点、复核点的坐标位置准确无误;3、杆位避开道口及交通密集地点,车站杆位避开站舍中心及影响站容的地方;4、杆位布置满足信号机显示距离的要求;5、施工工艺流程:二、基坑开挖1、基坑定位:用丁字尺和钢卷尺测量基坑位置、确定限界和坑口尺寸。
软横跨基础中线用经纬仪测量且垂直线路中心,同一组软横跨的基础面标高应相等,误差不超过50mm。
2、基坑开挖:基坑开挖包括接触网混凝土支柱坑、钢柱基础坑和拉线坑的开挖。
基坑开挖前根据砼支柱、基础或锚板的外部形状、尺寸进行基坑坑形设计,并按其施工。
3、施工工艺流程三、基础浇制1、混凝土材料选取:水泥标号应根据设计要求配制混凝土的等级,按试验结果使用。
2、施工过程严格执行《铁路电力牵引供电施工规范》的相关规定。
3、施工工艺流程(上图)四、支柱安装及整正1、支柱安装竖立钢柱前,确认基础螺栓位置是否正确;竖立混凝土支柱前,确认坑位坑深是否正确。
竖立混凝土锚柱前,按设计要求在支柱基坑底部安装底板或底盘,其中心位置与支柱中心一致。
支柱安装前应首先进行外观检查,砼支柱外表面应光洁平直,不应有麻面和粘皮,但局部麻面和粘皮面积不大于25cm2,并未露主筋的允许修补;钢柱的角钢不应有弯曲、扭转现象。
2、砼支柱整正考虑对线路的保护,既有线施工应尽量避免用钢轨作为受力点的传统整正方式,采用新研制的三向可调式整杆器进行砼支柱整正作业。
3、钢柱整正作业先调整钢柱的倾斜度,用薄厚不同的钢垫片,垫在钢柱主角钢下面;待钢柱的倾斜度符合技术要求后,对角循环紧固基础螺栓的螺帽。
每块钢垫片面积不小于50mm×100mm;每个钢柱主角钢下钢垫片数不得大于3片;4、施工工艺流程三上部工程一、支持结构安装1、当支柱限界小于等于3100mm时上下底座间距为1700mm,当支柱限界大于等于3200mm时上下底座间距为1800mm;当导高为6000mm时,腕臂上底座距轨面连线中心距离一般为7390mm,下底座距轨面连线安装高度为5690mm(限界小于等于3.1米时)和5590mm(限界大于等于3.2米时);当导高为6450时,腕臂上底座距轨面连线中心距离一般为7840mm,下底座距轨面连线安装高度为6140mm(限界小于等于3.1米时)和6040mm(限界大于等于3.2米时), 特殊情况按设计特别说明进行安装。
底座安装高度允许偏差±20mm。
2、腕臂上底座均采用直螺栓外包式安装,钢柱上下底座安装采用背接角钢直螺栓固定。
绝缘关节转换柱底座槽钢两腕臂底座固定间距为1600mm,非绝缘关节为1200mm。
3、腕臂棒式绝缘子均采用双重绝缘方式。
4、腕臂底座均紧贴支柱或吊柱水平安装,锚段关节转换柱非支腕臂应安装在拉线侧。
5、固定角钢平面向上,使用双垫片(其中一个为弹簧垫片)、双螺母,双垫片应分开设置。
6、承力索支承线夹中心与组成腕臂三角形的套管双耳中心距离均按250mm预配,腕臂外露均为300mm。
棒式绝缘子有排水孔时,其排水孔朝下安装。
正线上的腕臂不应进行现场调整。
7、腕臂预配时,各部件应处在同一垂直平面上,定位环的豁口朝向受力的反方向安装;腕臂不得弯曲,水平腕臂棒式绝缘子必须使用原厂配戴销钉,不得随意更换其他型号和自购销钉。
8、腕臂预配与安装时,各水平穿向螺栓方向应一致,上行线向北京方向穿,下行线向包头方向穿。
底座固定螺栓由主角钢穿向副角钢。
9、腕臂安装后,应保证承力索位于接触线的正上方,允许误差为±20mm, 承力索悬挂点的高度应满足设计要求,允许误差为±30mm,且安装后腕臂不得低头。
10、上、下行支柱横线路方向在同一断面时,一般不允许两支柱同时采用反定位。
困难地段,上、下行同一断面同时设置为反定位时,两定位管之间距离大于2m。
11、腕臂预配后应将腕臂棒式绝缘子用塑料布或草袋包扎,以免运输或安装时损坏。
12、各螺栓销、开口销应安装牢固,开口销掰开角度大于60度。
13、定位管支撑安装时,角钢平面统一在上,支撑角钢平面朝向应统一,上行线支撑角钢平面在北京方向,下行线在包头方向。
本站除曲外腕臂有腕臂斜撑以外其余腕臂均没腕臂斜撑。
二、补偿装配1、当采用坠砣时,混凝土坠砣单重为25kg,偏差为±2%。
单个坠砣重量必须用油漆标明于每个坠砣的两侧,白底黑字(字体、大小相同)。
2、有坠砣的补偿应根据安装曲线表设置a、b值,补偿装置的两补偿滑轮间距a值应符合设计要求,平均温度时≥1800mm,同时应保证承力索与接触线的绝缘子在同一垂面,施工偏差±50mm。
3、补偿的张力应符合设计要求,新型补偿器应严格安装安装说明进行安装,切勿盲目安装。
4、坠砣块应完整,表面光洁、平整,排列整齐,其缺口相互错开180度。
5、下锚拉线回头长度为600mm,施工误差为+50~-50mm,回头绑扎线采用Φ1.6不锈钢线,长度为3.8~4m,绑扎长度为100mm、从端部向线夹方向量130mm为绑扎起点。
拉线回头制作完毕,立即涂油防腐,要求涂抹全面、均匀。
所有下锚拉线均选用镀锌钢绞线100MM2。
6、UT型耐张线夹、楔形线夹凸面朝向田野侧,楔形线夹螺栓由上向下穿,拉线基础处U形挂环的螺栓销由线路侧穿向田野侧,U形挂环的螺栓销的螺纹部分应涂沥青以防盗。
UT线夹螺纹必须外露20mm以上但不得超过螺纹长度的一半,以外露30mm为宜。
网锚双UT型线夹螺纹受力后外露应一致。
各开口销应齐全并安装正确,线夹螺纹部分及绑扎线应涂油防腐。
7、有坠砣的补偿绳末端按拉线回头标准绑扎并对绑扎线(1.6不锈钢线)涂油防腐。
有余量时应圈成直径150mm 的圆并绞结于补偿绳上,补偿绳穿圆心。
8、下锚角钢安装应水平牢固,高度按安装图实行,具体施工依据施工表进行。
三、承力索、接触线架设1、承力索、接触线架设前根据锚段长度、中锚长度,随盘说明书、合格证,确认线材型号、长度及质量,并按编制的架线程序架设。
2、承力索、接触线架设前起下锚人员应对锚柱及拉线状态进行检查,确保两拉线受力均匀、保证受力后锚柱中心直立。
3、正线及重要线的接触线应位于侧线及次要线的下方。
4、架线作业宜采用恒张力架线。
当架线作业采用小张力放线时,放线车在行驶中,运行速度不得大于5km/h,线盘制动应控制在1.5—3.0KN,每处悬挂点应通过放线滑轮将承力索固定,直线上滑轮一正、一反悬挂,曲线外侧用闭口滑轮,防止承力索弹出侵入邻线。
接触线应用“S”钩及滑轮固定在拉出值附近,每跨内固定接触线高度的“S”钩不得少与3根。
“S”采用¢12钢筋制作,两端弯钩部分套胶皮管。
5、架线过程中应随时观察线材有无损伤、破损等,并及时处理。
四、悬挂调整悬挂调整前应进行导线的超拉工作,以克服新线蠕变伸长(初伸长)对接触悬挂的影响。
对导线的超拉方式,原则上采用不加大张力的自然拉伸方式。
1、中锚安装(1)雨棚范围内采用防窜不防断型中心锚结,腕臂柱采用两跨式防断中心锚结;特殊位置按照施工平面图施工。
(2)承力索中心锚结安装后应保证中锚绳弛度小于该跨承力索弛度;接触线中锚安装应保证中锚处的接触线高度应比相邻吊弦点高20—50mm。
(3)承力索中锚绳安装于承力索支承线夹的支柱侧线槽内,承力索中锚辅助绳型号与承力索型号一致。
接触线中心锚结辅助绳为JTMH70铜镁合金绞线。
(4)接触线中锚所在范围内不安装吊弦,接触线中锚线夹直线段应端正,曲线段应与导线倾斜度一致。
(5)承力索中心锚结在腕臂两边200mm处各安装两个中心锚结线夹,单边的两个线夹间距为100mm。
接触线中心锚结线夹距吊弦导线线夹100mm。
导线中心锚结辅助绳在承力索上的线夹处应留头100mm。
2、吊弦安装(1)全站采用可调式整体吊弦,正线工作支上的吊弦原则上是不得通过现场调整来确定吊弦长度。
(2)吊弦安装应按实际跨距及吊弦分布表中距离分布。
吊弦线夹螺栓统一穿向田野侧。
(3)吊弦安装应采用一次到位电算工法,经计算确定长度后预制安装。
(4)平均温度时,吊弦顺线路方向应垂直安装,温度变化时,根据温度变化曲线,确定吊弦在不同温度的偏移。
(5)吊弦安装时必须注意承力索吊弦线夹垫片的齿口朝外,不允许朝向整体吊弦的铜线以免压伤铜线。
吊弦线夹螺栓穿向统一向田野侧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