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海潮·东南形胜
[宋] 柳永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瓛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创作背景:
这是一首投赠词。
宋真宗咸平末年,柳永往京城开封应试,路过钱塘,柳永到杭州后,得知老朋友孙何正任两浙转运使,便去拜会孙何。
无奈孙何的门禁甚严,柳永是一介布衣,无法见到。
于是柳永写了这首词,请了当地一位著名的歌女,吩咐她说,如果孙何在宴会上请她唱歌,不要唱别的,就唱这首《望海潮·东南形胜》。
后来,这位歌女在孙何的宴会上反复地唱这首词,孙何被吸引就问这首词的作者,歌女说是你的老朋友柳三变所作(那时柳永还没有改名)。
孙何第二天就请了柳永。
意象→意境→情感
1、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烟柳画桥——柳色如烟,彩桥如画,春日的柳树,像一片嫩绿的薄薄的轻烟,掩映着一座座精美的桥梁。
写出街巷河桥的美丽。
风帘翠幕——“风帘”,挡风的帘子。
“翠幕”,绿色的帷幕。
写出居民住宅的雅致。
十万人家——有气势,场面宏大
楼阁高高低低,大约有十万户人家。
写出都会的人烟鼎盛,楼阁重叠,环境美好,正是一派人间天堂的景象。
表现出整个都市户口的繁庶。
2、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云树、堤沙、怒涛、霜雪、天堑(恬静优美,雄伟壮观)
郁郁葱葱的树木环绕着整个江堤,汹涌的江涛发怒似的奔腾而来,激起如霜如雪的巨浪,宽广的江面一望无涯。
用“云”来修饰树,既表现了树的浓密,还与前文“烟柳”相呼应,增添了一份清新朦胧之美。
一个“绕”字,写出长堤迤逦曲折的态势。
“怒涛卷霜雪”,“卷”富有形象性和动感,写出钱塘江水的澎湃与浩荡。
“无涯”表现出钱塘江的雄伟壮观。
3、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珠玑,罗绮(富庶、繁华)
市场上陈列着琳琅满目的珠玉珍宝,家家户户都存满了绫罗绸缎,争相比奢华。
“竞豪奢”三个字明写出商品琳琅满目,暗写商人比夸争耀,反映了杭州这个繁华都市穷奢极欲的一面。
4、重湖叠瓛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重湖、叠瓛、桂子、荷花(自然风物,清新秀丽)
西湖的里湖、外湖与重重叠叠的山岭非常清秀美丽。
秋天桂花飘香,夏季十里荷花。
十分准确地抓住了湖中有湖,山外有山的特色,写出杭州西湖湖山之美,不同季节之美。
5、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羌管、菱歌、钓叟、莲娃(轻松欢欣、祥和太平)
白天,笛声在晴空里荡漾,晚上,湖面上荡漾着优美的采菱的歌声。
钓鱼的老翁翁,采莲的姑娘都很快乐。
描绘的就是西湖上老百姓欢快劳动的情景,渲染出一种热情、快乐的生活氛围。
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国泰民安的游乐图卷,表现出人民和平安静的生活景象。
6、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千骑、高牙、箫鼓、烟霞(风流潇洒)
千名骑兵簇拥着巡察归来的长官。
在微醺中听着箫鼓管弦,吟诗作词,赞赏着美丽的山光水色。
词人借对地方长官饮酒赏景、歌咏杭州场景的描绘,塑造了
一位风流威武的地方官形象。
总结:作者用如椽画笔,一句一景,向我们细腻入微的描绘出杭州三重美,
第一重美,目之所遇,眼之所见,西湖四时,湖木花树(美在风景)
第二重美,民俗风情,奢华生活,昼夜笙歌,怡然自得(美在生活)
第三重美,官员风流雅致,官民同乐,政通人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美在和谐)
作者从地理位置,历史传统,自然景观,市井面貌,百姓生活,描绘了一副太平、富庶、安定、祥和的都市生活图景,写出作者对杭州风物的惊叹、赞美、艳羡。
这首词一方面歌颂了杭州山水的美丽景色,赞美了杭州人民和平安定的欢乐生活。
一方面借以歌颂此地的地方长官治郡有方,政绩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