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8届高考语文专项复习古代诗歌鉴赏望海潮练习(东南形胜)练习

2018届高考语文专项复习古代诗歌鉴赏望海潮练习(东南形胜)练习

古代诗歌鉴赏:望海潮(东南形胜)课后练习(1) 1.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雨霖铃柳永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一句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八声甘州柳永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1)此词上片的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2)简析“误几回,天际识归舟”的意境。

3.读下列王国维《人间词话》的一段话,完成文后试题。

词以境界为上。

有境界则自为高格,自有名句。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地。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淡淡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自能得之耳。

……境非独谓景物也。

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

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

否则谓之无境界。

试以上述之“境界”说,分析下列柳永抒写对京都故人怀念之情的《诉衷肠近》一词,是否有境界?是何种境界?4.请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室人降日注,以此奉寄魏初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

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

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

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圆夜煮茶。

注:室人降日,妻子生日。

(1)词的前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第二句中的“又”字用得好,好在哪里?(2)“满林残照见归鸦”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请略加分析。

(3)有人认为词的最后两句写得极为感人,请谈谈你的看法。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

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1)“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这一句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

《望海潮》中描写这一伟观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文和《望海潮》都着重表现了海潮的共同特征是什么?它们所用的表现手法是什么?6.请把《望海潮》和《雨霖铃》两首词进行比较,说说它们有什么不同的特点?7.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1~3题。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①。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②。

注:①孙郎:孙权。

他曾亲手射虎。

②天狼:天狼星。

古代借它比喻来犯之敌。

1.词的上阕,作者写出猎盛况,主要的修辞方法是________和________。

2.冯唐是汉文帝时一个年老的郎官,当时云中太守魏尚虽然立了大功,却因小过失而被逮捕;冯唐向文帝进言,说魏尚不应当受罚,文帝就派他去宣布恢复魏尚的职务。

所以词中“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的寓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这首词通篇纵情放笔,气概豪迈,一个“狂”字贯串全篇。

上阕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下阕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东坡①苏轼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②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

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

②荦确:山多大石貌。

(1)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

(2)请结合全诗赏析“铿然”一词的妙用。

9.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柳梢青送卢梅坡刘过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

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

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逐舟行。

注:①泛菊:饮菊花酒。

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1)“聚散匆匆”一句,在内容上强调什么?在上片的结构上起什么作用?(2)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

10.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4题。

望海潮柳永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1.简述开端三句在全篇内容与结构上所起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选取有代表性的景物,并勾画出特征,对赞美钱塘可收“以一当十”之效。

试举一例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词中对“形胜”展开铺叙的句子是( )A.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B.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C.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D.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4.“形胜”“繁华”四字在词的上阕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谈谈“绕”“怒涛”的艺术表现力。

“珠玑”“罗绮”是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展现杭州的哪方面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答案:“念”字一直贯注到下片对别后心情的描写。

“去去”是越去越远的意思。

“烟波”是波面像被轻烟笼罩着,和“金波”相反,是愁人的景象。

“暮霭”是傍晚的云气。

“沉沉”是重重下压,极深邃的样子。

从汴河南下是古代楚国的地方,所以说“楚天阔”。

这两句是由当前情景过渡到以后情景的写法,也是融情入境、即景抒情的写法。

时间接近黄昏,景色模糊了,而离别的情绪也是黯淡的。

作者在这种景色中,那黯淡的情绪就变得越发黯淡了,更何况渺茫的前程?于是就把所有的景色都涂上了更加黯淡的色彩,复加以必要的扩张,说“千里”,说“沉沉楚天阔”。

这么一来,给予读者的感觉就不光是自然的景色,更深刻的是这种景色中充塞着茫无边际的离愁别恨。

解析:2.答案:(1)境界寥廓,气势磅礴,绮丽悲壮;景中含情,寄寓离别之情。

(2)遥想佳人在妆楼上天天盼我回家,看到多少次天边驶回的船帆,还以为是我的归舟呢。

从想象对方思念自己的情景落笔,进一步深化了自己的盼归之情。

3.答案:有境界。

为有我之境。

“暮山、断桥、幽径、渔村、孤烟、残阳、暮云”等均已点染出“黯然情绪”,属“物我皆著我之色彩”。

解析:从词中的一些动词如“伫立、望、遥认、静倚、饮、醉、凝睇”等可以看出是“以我观物”,且一些词语已经“著我之色彩”。

4.答案:(1)表达了作者漂泊中深切思念家中亲人之情。

“又”字暗示作者不止一次浪迹天涯,饱含愁苦与无奈。

(2)这里以鸦归巢与人不能归家对比,运用的是反衬手法。

(3)作者企盼与家人一起自食其力,共享天伦之乐。

语言朴素平实,亲切动人,能唤起读者强烈共鸣。

解析:太太生日,相望天涯的先生送上的是什么礼物?一首词,一首情真意切的家常小词。

“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夜煮茶?”在这明白如话的笔墨中,洋溢着家的温暖、爱的馨逸。

这是一首情真意切、明白晓畅的小令。

5.答案:(1)提示:本题第一问是句子鉴赏,第二问是联想记忆。

参考:这是领起下文的中心句,也称眼句,下文围绕“伟观”二字展开描写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2)提示:这是一道考查写作技巧的鉴赏题。

关键在于要了解一些文章表现技巧的基本知识,例如直接描写,间接描写;描写的顺序;描写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描写的效果等。

参考:共同特点在一个“伟”字,即都突出海潮雄伟壮观的景象。

选文先直接描写,后引用杨万里的诗间接描写。

描写时由远而近,“如银线”,写远处,用比喻绘其色与形,状其小;“玉城雪岭际天而来”,用比喻绘其色与形,状其大;“大声如雷霆”,用比喻绘其声;“吞天沃日”,用夸张状其气势,总之文章从色、形、声、势等方面突出了海潮“势极雄豪”的特征。

而《望海潮》则用动词“卷”状其势,用“霜雪”描其色,用“天堑”喻其阔,同时还以“云树”“堤沙”的静反衬其“怒”。

解析:这是一道考查写作技巧的鉴赏题。

关键在于要了解一些文章表现技巧的基本知识,例如直接描写,间接描写;描写的顺序;描写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描写的效果等。

6.答案:《雨霖铃》写的闺怨离愁,抒发了男女间缠绵悱恻的情感,属婉约派代表作;而《望海潮》一反柳永惯常的风格,以大开大阖、波澜起伏的笔法,浓墨重彩地铺叙展现了杭州的繁荣、壮丽景象,可谓“承平气象,形容曲尽”。

在表现手法上,《雨霖铃》的突出特点是捕捉一系列最能表现离愁别恨的意象,《望海潮》则是捕捉一系列最能表现杭州繁荣富庶,兴盛承平的景物,以点及面,以小见大。

在语言上,《雨霖铃》音韵优美,用入声韵,还有双声词(凄切),叠韵词(寒蝉),领句字(念),仄声字(骤雨、帐饮、泪眼、暮霭、自古)等,加重离别时凄惨悲切感情的表现。

《望江潮》则多用对偶句式,整散结合,特别是由数字组成的词组,如“三吴都会”“十万人家”“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千骑拥高牙”等在词中的运用,或为实写,或为虚指,均带有夸张的语气,有助于形成柳永式的豪放词风。

词中用“怒涛”“霜雪”“天堑”这类色彩浓烈有气势的语言,词句短小,音调急促,仿佛大潮劈面奔涌而来,有雷霆万钧,不可阻挡之势。

而写西湖清幽的美景时,文字优美,词句变长,节奏平和舒缓,出现了“三秋桂子”这样千秋传诵的佳句,继之又用“羌管弄晴”等句不断地加以点染,美丽的西湖就更加使人心旷神怡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