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数学思考1 教学设计

数学思考1 教学设计

数学思考(1)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找规律。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画图,由简到繁,发现规律,总结规律,进一步巩固、发展学生找规律的能力,体会找规律对解决问题的重要性。

2.体会一些数学思想、方法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掌握一些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会用一些数学思想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进一步体验充满着探索与创造的数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探索规律的兴趣。

教学重点:根据图形或数列找规律。

教学难点:学生通过画图,由简到繁,发现规律,总结规律。

能够用找规律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学生准备三种颜色的笔。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数一数有多少条线段?
二、探索规律
如果这8个点不在同一条直线上会是什么情况呢?
请同学们在纸上任意画出8个点(不在同一直线上)。

每2个点可以连成一条线段,连一连,这8个点一共可以连成多少条线段?
1 、尝试,发现困难。

给一些时间让学生动手操作,老师边巡视,观察学生在做什么,怎么操作的,边询问学生是怎么想的。

学生独立尝试连线,数线段。

同学们,8个点连成的线段数量比较多,很难数清楚。

所以,这样的问题,我们不应该直接用数的方法来解决,而是要研究其中的规律,巧妙地解决。

(板书课题)
2、引导探索
怎么研究呢?我们可以从2个点开始,逐步增加点数来研究,对于复杂的问题我们一般从简单的问题开始研究。

教师示范画上2个点,连成线段,记录在下表中:
仔细观察这张表格,在这张表格里有哪些信息呢?
两人小组合作完成4个点——8个点的线段数。

学习要求:两人一组一人画线段另一个人认真观察并做好记录;完成1次之后交换角色,继续完成;画线段时每次用相同的颜色,下次用不同的颜色。

学生分别画出4个点——8个点连成的线段的情况,记录在表格中。

(教师巡视)
选一个小组交流汇报(教师板书)。

分步指导,逐个列出求线段总条数的算式。

3个点连成线段的条数:1+2=3(条)
4个点连成线段的条数:1+2+3=6(条)
5个点连成线段的条数:1+2+3+4=10(条)
6个点连成线段的条数:1+2+3+4+5=15(条)
猜想:每次增加的线段条数与点数有什么关系?
每次增加的线段的条数,比点数少1。

(让学生明确要计算一共可以连几条线段,实际上就是计算1+2+3+……,一直加到比点数少1的数就可以了。


3、猜想、验证规律
那么如果是7个点、8个点时,分别比上一次增加几条线段?一共可以画多少条线段?
(结合图形引导学生明白:第7个点可以和前面的6个点分别连成线段,所以可以增加6条线段;第8个点可以和前面7个点连成线段,可新增7条线段。

)学生画图验证后,找一组学生展示,教师板书。

(进一步明确随着点数增加,每次增加线段条数比点数少1。


7个点连成线段的条数:1+2+3+4+5+6=21(条)
8个点连成线段的条数:1+2+3+4+5+6+7=28(条)
4、小结提升。

根据规律,12个点能连成多少条线段? 20个点呢?请写出算式。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12个点连成线段的条数:1+2+3+4+5+6+7+…+10+11= (条)
20个点连成线段的条数:1+2+3+4+5+6+7+…+18+19= (条)
教师指导算法(分组计算)
想一想,n个点能连成多少条线段?
1+2+3+4+5+6+7+……+(n-1)=?
明确上面算法有难度,学习另外一种算法。

6、换个角度总结规律
你还有什么方法解决问题吗?
课件演示,引导学生总结另一种算法。

·-·两个点能连1条。

教师演示:△一个点能引2条,那么有3个点就共有2×3,但是每条线段分别重复了一次,所以,实际上有2×3÷2。

学生思考:3个点呢?4个点、5个点……同理。

学生总结并列式。

根据规律,你知道12个点,20个点能连成多少条线段?
再思考,如果有 n个点呢?
学生列式,并对比两种算法。

n× (n-1)÷2 =n(n-1)
2
(教师强调不能写成算式,要用结果表示。


7、介绍高斯的计算方法。

师小结:我们遇到较复杂的问题时,我们可以通过举例子、观察、分析,从简单的数据开始找出内在的规律,然后归纳得出结论。

这种观察归纳的思想方法就是数学归纳法,是研究问题的重要方法,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灵活运用这种方法。

三、巩固应用
1、计算我们班每个人都与其他同学握手,一共要握手多少次?
2、完成第100页的做一做。

四、课堂练习
1.教材第103页练习二十二第2、4题
五、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