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建筑民俗
B
21
居住建筑民俗
这一独特习俗,其他民族就不一 定具有。但是,在各民族的干栏 式住房的陈设布置中,有一些习 俗却是共同具有的,如重视中柱, 把中柱视为一个家庭或家族的核 心徽征,被看作是列祖列宗的灵 位,以及人与神灵联结的地方; 竹楼房中必有火塘,
B
22
居住建筑民俗
这 是 世 俗 家 庭 生 活 与 宗 教 活
B
27
居住建筑民俗
中国建筑民俗讲究风水。 “风水”又称“堪舆”,是 相地、相墓之术。人类对居 住环境的选择,最初是为生 存的需要,带有很强的实用 性原则,多少包含一些感性 经验的积极成分。
B
28
居住建筑民俗
但是后来,受“天人感应”、“阴 阳五行”等说的影响,人们把天体 运行、宅地方位与人事相对应,认 为地理环境、山川形势与人的吉凶 祸福乃至子孙的命运前程有关,使 风水理论带上了很强的神秘色彩。 故无论是建生宅,还是选墓址,都 要请地理先生看风水。至今,这种 习俗在民间还有不小的影响。
B
12
居住建筑民俗
房屋建筑一般是正房高于侧 房,住房安排,一般是家长 正房,即住堂屋之右侧,兄 弟子侄住侧房或耳房。家长 支配全家的地位,在住房位 置上即有充分体现,所以它 是家长制的符号。
B
13
居住建筑民俗
它的第三个特点是专门设有堂屋,堂屋 作用犹如中国古代的明堂(明堂是天子宣 明政教的地方,凡朝会及祭祀,庆赏、 选士、养老、教学等大典,均于其中举 行),堂屋中有“天地君亲师”之神位。 天地为自然、上帝;君代表政治,代表 一国的最高统治权力;亲为父母祖宗, 代表种族延续;师与父母地位相近,中 国古代有敬师为父母的观念。
B
15
居住建筑民俗
中国的堂屋,融汇民族文化精神 于家庭生活之中,是神圣化了的 家庭,所以,四合院是中国人伦 理的符号。四合院的第四个特点 是四方房屋之下皆有檐下回廊, 檐下回廊和天井成为各房成员交 融感情的场所,所以四合院又可 以成为融汇亲缘感情,增强内聚 倾向的符号。
B
16
居住建筑民俗
干栏式住房是另一种广泛流行的 民居建筑,南方亚热带地区的民 族多采用这种建筑形式。前面说 过,干栏式建筑的形成,与南方 高温、多雨、潮湿、森林茂密等 自然条件有直接关系。
B
10
居住建筑民俗
中国的传统观念,在中国的居住 和建筑民俗中展示得很充分。
中国的民居建筑,以四合院最 为广泛,汉族、纳西族、白族广 泛流行,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也部 分流行。四合院也是中国最典型 的民居建筑,因为它比较充分地 体现了中国的传统观念。
B
11
居住建筑民俗
四合院的第一个特点是院落四面 均有墙壁,墙壁没有窗子,仅有 大门与外面相通,一家之活动, 均在院墙之内,与外面不相沟通, 所以它是封闭观念的符号。它的 第二个特点是房屋布局与家庭成 员的住房安排有严格的规定。
B
25
居住建筑民俗
(四)民房低于官府。老北京的民 房全是平房,而且比较低矮。因 为按规定,民房只能低于皇宫, 等而次之,各县的民房也只能低 于县衙门。所以官府民房的高度 有明显差别。
B
26
居住建筑民俗
(五)中国哲学思想和神秘文化在居 住建筑民俗中随处可见。“太 极’’和“八卦”是我国古代哲学 智慧的结晶。但在长期流传中,它 们又成为我国神秘文化的重要组成 部分。在居住和建筑民俗中,它们 也起着重要作用。寺庙和民居建筑 的中梁、门头和庙堂顶部,多画有 “太极”和“八卦”。
唐宋岭南地区,“朱吾以南有狼 野人居,无屋舍,依树上宿,食材料,对原始巢居也提 供了重要材料,云南沧源崖画第 五地点二区(中)和五区有一巢居图, 这是利用树桠为房柱,构屋树上, 树屋上有顶盖遮雨,四周有壁挡 风,人们援绳梯或长木梯上下。
B
3
居住建筑民俗
后世圣人易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
雨。”晋张华《博物志》载:“南越巢
居,北朔穴居,避寒暑也。”我国文字
也提供了穴居材料:“厂”字即原始穴
居的形象表现,《说文解字》:“厂、
山石之压崖,人可尻,象形。”段玉裁
注:“尻,旧作居,今正。厓,山边也。
崖者,厘也,人可居者,谓其下可居
也。”
B
5
居住建筑民俗
考古发掘的穴居材料,更是多得 难以统计,北京周口店山洞遗址 就是最典型的穴居事例。
原始巢居穴居最基本的特点是利 用天然的空间,经过适当加工, 作为避风雨、避群害的栖息之所。
B
6
居住建筑民俗
原始民居的第二阶段是人造住房。
中国古代的居民住房,主要有 五种风格各异的类型:半穴居、 井干式、石室、干栏式和竹木结 构的草屋。这五种类型的居室, 均是在原始穴居和巢居的基础上 加工、改造发展而成。
B
19
居住建筑民俗
竹楼内的布置和陈设;各民族不 完全相同,如西双版纳某些民族 的住房,男女界限分明,各住一 半,各有一架楼梯,就是夫妻也 不同住一间房(仅在相隔的板壁 上有一小门),傣族则无此规定。
B
20
居住建筑民俗
金平傣族住房中有两根柱子有特殊的 意义,一根为界定死者活动范围之柱, 另一根为接受新生命成为家庭成员之 柱,婴儿诞生,爷爷便把他抱到生之 柱旁,让婴儿的头顶轻触此柱,以此 承认婴儿为家族的血缘后裔,承认他 的家庭成员身分。经此仪式之后,才 受家族死者与生者的关照,金平傣族 重视牛,牛只能拴在老人卧室下方的 柱子上。
多雨,故南方民族多采用干栏式建筑,
房屋悬空构建在木柱之上,楼下关牲
畜,楼上住人。当今的傣族、哈尼族、
基诺族、壮族、布朗族、德昂族的住
房就是这样。湘西土家族、苗族的吊
脚楼也属于这一类B 型。
9
居住建筑民俗
二、我国人文精神与居住建筑的 关系
有些学者说,建筑是“客体化的 人生”、“空间化的社会生活”, 或者说“建筑就是凝固为物体的 人生。人生在客观事物中体现得 最全面、最完整、最生动具体的, 莫过于建筑”。
B
24
居住建筑民俗
(二)房屋式样大体相同。这是中国居住建 筑最突出的特点。
(三)城镇附近有长亭而无旅社。《汉 书·元帝纪》云:“安土重迁,黎民之性, 骨肉相附,人情所愿也。”安于本乡本 土,不愿轻易移居他处,是农耕经济在 居住上的表现。因安于本乡本土,故城 郊不需要旅社,多设长亭。许多描绘亲 人分离悲痛的动人故事多发生于长亭。
田野考察的材料也证明历史上确有 巢居存在。清人夏瑚在《怒俅边隘
详情》一书中,描写独龙族“多结
房于树以居,如有巢氏之民者”。 50年代,民族学者王均在独龙族地 区调查,独龙族老人还向他介绍了
不久前还保存于独龙族生活中的树 居习俗。
B
4
居住建筑民俗
关于原始穴居,古文献也有很多记载。
《易·系辞传》载:“上古穴居而野处,
居住建筑民俗
获取居住空间,是人类解决生 存条件和安全条件的必然结果。
原始初民的居住方式,经历 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利用 天然空间,第二阶段是人造居 住空间。
B
1
居住建筑民俗
古文献对原始巢居曾有不少描述。 《庄子·盗跖篇》云:“古者禽 兽多而人少,于是民皆巢居以避 之,昼拾橡栗,暮栖木上,故命 之曰‘有巢氏’之民。”
B
14
居住建筑民俗
婚丧之礼,即在堂屋举行。生于家,婚 于家,终身不离家庭的温暖。家庭成为 生养安息之所。夫妇于这神位之前交拜 而举行婚礼,显示夫妇之道通于天地之 道。死后停柩于堂屋,表示人虽死而未 与“天地君亲师”之人间文化相离;家 长寿诞,在堂屋举行,以之传递尊长敬 老的伦理传统;堂屋之中,既含有政治、 社会、教育、文化之精神,又是人们明 确责任,“藏、修、息、游”之地 。
B
7
居住建筑民俗
具体而言,半穴居、石室(石
硐)和井干式房屋是原始空间
环境的复制和发展,均以封
闭性的结构形状为其共同特
征。“虚悬构屋”的干栏式
建筑,是人类巢居的复制和
发展。
B
8
居住建筑民俗
居住方式的选择,与自然条件有直接
关系。北方气候干燥寒冷,故多建造
土木结构或木石结构的房子,居住空
间主要在地面。南方气候炎热,潮湿
B
17
居住建筑民俗
干栏式建筑的共同特点是用充足 的通风条件保持房屋的干燥。房 屋架置于木柱之上,楼下没遮没 栏,供人住的楼层处于最优良的 透风状态,不管楼下多么潮湿, 也不会让潮气侵到楼上,楼上没 有墙和窗子遮栏,更加保证了楼 上的凉爽干燥。
B
18
居住建筑民俗
南方民族的干栏式住房,除了基 诺族还有大房子(解放前一个家 族居住在一个竹楼中,每家一个 小火塘,家族有一个总火塘)的 个别遗留外,都是独家独户,自 成院落,很少有房屋与房屋相连 的情况,这可以视为自然经济的 遗留。
B
29
居住建筑民俗
B
30
居住建筑民俗
B
31
居住建筑民俗
B
32
居住建筑民俗
B
33
居住建筑民俗
B
34
居住建筑民俗
B
35
居住建筑民俗
B
36
居住建筑民俗
B
37
居住建筑民俗
B
38
动的地方,它是家庭生活必
需之物,是家庭的象征,同
时,也是火神、祖神栖身来
往之地,是家庭成员与神灵
相互沟通的地方,是人们生
活中充满神秘色彩的中心。
B
23
居住建筑民俗
中国的民居建筑,还具有一些共 同的民俗特点。
(一)聚族而居。聚族而居有两 种形式。一种是全族聚居于房屋 互相通连的村落之中。房屋相连 的程度达到“下雨不湿鞋”。另 一种是全族居于一村,但住房并 不通连。基诺族的大房子,就属 于这一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