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1年八年级物理新人教版熔化和凝固(I)

2021年八年级物理新人教版熔化和凝固(I)

2021年八年级物理新人教版熔化和凝固(I)
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气态、液体和固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形态;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的物理含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的温度变化的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了解有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是区别晶体和非晶体的一种方法;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图像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示物理量变化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产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情感。

重点、难点分析
晶体的熔化和凝固实验,在熔点(或凝固点)不断地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这个现象不容易做到。

要得出正确结论,对实验要求较高,希望按照下面的要去做。

对于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分,学生知道从熔化过程表现出的特点区分就可以了。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方法1:承上启下引入。

提出问题:黑龙江省北部一月份的平均气温在-30℃以下,漠河镇的最低气温达到过-52.3℃。

在这样冷的地区测气温应该用水银温度计,还是用酒精温度计呢?根据什么来选择呢?
我们学习“熔化和凝固”。

方法2:生活事例引入。

水的三态变化学生是知道的,由此提出问题:热天,从冰柜中拿出的病,一会儿变成了水,再过一段时间水干了。

随着温度的变化,物质会在固、液、气三种状态之间变化。

物质
在固、液、气之间变化有什么特点呢?
我们学习“熔化与凝固”。

二、进行新课
由于萘对人体有危害,课本已将晶体熔化的实验换用海波。

海波在照相器材商店、化工店都容易买到。

假如买不到海波而手边又有萘,则务必只由教师
来演示,不要让学生接触萘,而教师也要注意实验室通风好些,
尽量少吸入萘蒸气。

本节课的实验比较难做,根据学校条件不同可以提供
两种方案供参考。

方案一:
如果学校实验仪器较多,可在实验室组织学生进行探究
“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事前将学生分成若干实验小
组(2~3人为一组)。

把仪器按教材50页图4-7观察熔化现象
的实验装置组装好。

提出问题:不同物质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熔过程中,温度
的变化的规律相同吗?
猜想和假设:熔化过程一定要加热,所以物质一定要吸收
热量。

这时温度可能也是不断上升的。

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研究蜡和海波(硫代硫酸钠)的熔化过程。

参照如图选择需要的实验器材。

注意:实验时,严禁用酒精灯点燃另一只酒精当;用完酒精灯必须用灯冒盖灭(不能用嘴吹);万一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不要惊慌,立即用湿布铺盖。

时间/min 0 1 2 3 4 5 …
海波的温度/℃
蜡的温度/℃
将温度计插入试管后,待温度升至40℃左右时开始,每个大约1min记录一次温度;在海波或蜡完全熔化后再记录4~5次。

分析和论证:在图2和图3的方格纸上的纵轴表示温度,温度的数值已经标出;横轴表示时间,请你自己写上。

根据表中各个时刻的温度在方格纸上描点,然后将这些点用平滑曲
线连接,便得到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根据你对实验数据的整理和分析,总结海波和蜡在熔化前、熔化中和熔化后三个阶段的温度特点。

说明:图像可以用来表示一个物理量(如温度)随另一个物理量(如时间)变化的情况,很只管。

所以各门科学都常用它。

评估:回想实验过程,有没有可能在什么地方发生错误?进行论证的根据充分吗?实验结果可靠吗?
交流与合作:与同学进行交流。

你们的结果和别的小组的结果是不是相同?如果不同,怎样解释?
写出实验报告。

说明:1.这个方案适合基础较好的学校和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

2.实验时,让少数小组观察蜡的熔化过程,多数小组观察海波的熔化过程。

实验小组每个同学要有明确分工。

专人负责报时间,专人负责观察温度和照顾仪器,专人负责记录等。

3.实验开始前教师要讲解实验的做法和注意事项。

除了要将实验目的、如何分组、如何分工、观察什么、记录什么、如何画图像等之外,由于学生没有用过酒精灯,还要特别注意向学生讲清如何点燃、熄灭酒精灯,万一酒精洒在桌上并燃烧起来,如何扑灭。

教师要准备几块湿布备用。

4.由于本实验所需时间较长,(最快观察一个过程也要10min),还由于海波凝固过程中会发生过冷现象,建议只观察熔化过程,不观察凝固过程。

方案二:
本方案适应仪器较少、学生学习能力较弱的学校。

准备两套实验仪器,一套观察海波的熔化,另一套观察松香(或蜡)的熔化。

两套实验
仪器放在讲台两侧。

每套仪器都要有一人报时,二人读温度计示数,一人在黑板上记录数据,其他同学在下面观察。

注意:采用此方案,教师不要包办代替,要有学生参与观察和数据记录。

实验结束后,根据记录在坐标纸上(或黑板上)画出海波和松香(或蜡)的熔化区县(温度——时间图像)。

利用曲线来讲熔点、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熔化吸热。

关于熔点和凝固点
从分析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曲线入手(如果本课实验得出的晶体熔化曲线不理想,可向学生讲清楚另外分析一条理想的熔化图像,学生可以接受),得出晶体有一定的熔点,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点。

置于什么叫晶体和非晶体,不必更多地讲述,更不必讲空间点阵结构。

只要让学生知道课本上说的那些晶体和非晶体即可。

晶体和非晶体的凝固图像,可以照课本上那样讲,即告诉学生从实验得到课本图4-9所示的曲线。

为了加深学生印象,可让学生讨论“想象议议”的问题,认清课本图4-9甲各线段表示温度怎样变化和物质处于什么状态。

而后讲晶体、非晶体凝固的区别和凝固点。

教师应明确,图4-9甲不是图4-8所示的海波熔化而又凝固示所得到的图像,而是个相当理想的晶体凝固图像。

查数据表是学生应学会的一种技能,要指导学生认真察看课本上的“几种物质的熔点”表
说明:
1.本节课文内容丰富,知识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重点应是熔点和凝固点及熔化吸热和凝固放热。

建议安排好学生实验,使学生充分认识晶体熔化和凝固时的特点,对图像分析得细致、透彻,有利于学生加深认识、突出重点。

2.教学难点是晶体熔化或凝固时,虽然伴随有热的得失,但是温度不变。

受初中学生知识水平的限制,教师不必从理论上去讲解,只要通过学生实验,观察现象,从事实出发,学生能记住这一事实即可。

3.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有效方法是做好学生实验。

实验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海波的纯度
尽可能高。

二是对海波开始加热时,不要用温水,温水会使试管内靠管壁的海波先熔化,而中央部分的海波的温度还没有达到48℃。

三是搅拌要及时、不停顿。

由于海波是粉末状,导热性能差,只有不停搅拌才可望实验成功。

4.熔化吸热、凝固放热的教学,采用海波自白这种拟人化的方法,颇具趣味性和启发性,教师不妨一试。

o 35887 8C2F 谯c 20791 5137 儷34632 8748 蝈24001 5DC1 巁23023 59EF 姯39375 99CF 駏38928 9810 預29359 72AF 犯31507 7B13 笓。

相关主题